潮汕人還記得兒時的烏橄欖嗎?

烏橄欖因果實烏色而得名烏欖。烏欖有多種:有“石砍欖、留球得、銅鑼錘、油欖”等等,家鄉人統稱為烏橄欖。烏橄欖果實的外層是當地美味菜,有雙巧手的鄉親們會把它製作成欖節或用甕醃製成鹹橄欖可供長年的早餐以送粥之需。橄欖核可用作來製作工藝品,欖雕還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捶開欖核裡面,核仁更是香脆可口,紅衣白肉,營養豐厚,昔日烏橄欖也成就了家鄉經濟來源的一項農副產業之一。


潮汕人還記得兒時的烏橄欖嗎?


烏欖樹,樹身一般較為高大粗壯,長得枝繁葉茂!沒有技術同膽量的人都爬不上去摘,多數人上烏欖樹與一根粗麻繩子和長柄鉤及“類婆”是分不開的,三者缺一不可。一是為了方便爬樹採摘,二是為了安全起見,因為用繩子可以輔助樹椏的承重能力。


潮汕人還記得兒時的烏橄欖嗎?


潮汕人還記得兒時的烏橄欖嗎?


每年金秋時節便是烏欖的成熟期,果實便密密麻麻的掛滿了枝頭,一粒粒欖果油黑髮亮。此時,鄉親們便會從山上或丘陵摘回來烏欖,用“老蟹目水”即燒成80度左右的開水,燙一會然後用小刀劃一下,把核擠出來就可以直接吃用或炒著吃了,那香味兒可不是一般的逼人。燙橄欖也數是個技術活,水太燙或太涼都不行。曾記得有這麼個笑話:有一村民因燙不熟烏欖感到好奇而納悶,於是便搬來打鐵用得“爐涵火”拼命的拉呀,燒呀,內心一直在想,鐵我都燒熔它,就不信連烏橄欖都燒不熟······


潮汕人還記得兒時的烏橄欖嗎?


醃製好的橄欖雖味美,送粥時儘管再暢快淋漓,對以往的家鄉人還是有點看不起眼,但對成長在海邊的人來說而將顯得奢侈。相傳一個“物以稀為貴”的故事:咱一山內人去到海邊做客,在中午用餐時,主人張羅了一大盆魚同一小碟橄欖,咱山內人去到因為出於斯文的體現,不好意思往盆裡夾魚吃,便多夾了幾個橄欖,背後聽說那海邊的主人在偷偷的埋怨道:“那些山內人可真會挑吃啊!兩個橄欖都快給我夾完了,魚就不夾來吃”······


潮汕人還記得兒時的烏橄欖嗎?


烏橄欖這一獨特的味道,肩負著世代人的傳承,這種味蕾逐漸已被人遺忘。只有在懷舊的人家,才會醃製出一些烏欖,用以佐膳。當下市場上偶爾會看到有烏欖售賣,但已不多見了。家鄉好多巨大的烏欖樹都見證著歲月的流逝,如今家鄉爬樹採摘烏欖的人也不多了,呈現在自己眼前的圖片同掉落在地上的烏欖在無聲無息地重溫著自己兒時的舊夢。

來自普寧南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