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大学生借“校园贷”不还,不纳入失信名单,意味着什么?

作为校园贷的亲历者,现在想起来,经历还犹如噩梦一般,对于校园贷的套路与危害当然也有所了解。

校园贷,主要目标人群就是在校大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诱骗在校大学生,通过抵押个人身份证、学生证、学生父母、朋友、同学的个人信息,乃至于学生私密信息来换取高额利息贷款。

以上做法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当学生不还钱(利息太高,无力偿还)的时候,可以通过以上信息对学生以及其同学、朋友、家人进行骚扰,威胁来催债。

最高法:大学生借“校园贷”不还,不纳入失信名单,意味着什么?

那么,校园贷的具体利息有多高呢?举一个例子,来自百度百科。

2018年1月,有媒体曝出,一位在校大学生在xxx平台成功借款三笔,总共借款28000元,但是到期时需要偿还高达6万元。因无力偿还,该学生不得已退学,甚至一度想要轻生。

而国家规定的最高年利率是24%。

借28000元,还款60000元,这个年化率已经远超过国家规定的年化率了,也是属于非法的一种放贷行为。

所以说,对于这么高昂的利息,学生多半是承担不起的,如果能够承担得起这么高的利息也就不大可能去借钱了。

最高法:大学生借“校园贷”不还,不纳入失信名单,意味着什么?

所以,这些校园贷公司(APP)就会对学生进行催债,具体的程序一般是这样的(来自百度百科)俗称“催债十部曲”。

1、发逾期短信;

2、单独发短信;

3、单独打电话;

4、联系贷款者室友;

5、联系父母;

6、再次警告本人;

7、发送律师函;

8、给学校发通知;

9、在学校公共场合张贴大字报;

10、群发短信

当催债进行到第三步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对学生本人的学习与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如果,到了第4、5步的时候,学生的压力就会非常大,特别是一些家庭经济条件本身就不好的同学,有一些同学可能还会做出比较过激的行为,这种悲剧很多,教训太深刻。

最高法:大学生借“校园贷”不还,不纳入失信名单,意味着什么?

而放贷者到这一步的时候,一般会打电话给学生的父母,而这些家长们一听“欠钱不还,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征信,会被纳入失信名单,耽误孩子的前程”,一般都会被吓得不轻,结果就是砸锅卖铁也得把高额的利息给还上,“黑心”网贷公司最终得逞。

但是,这些黑心公司的“好日子”终于到头了,可谓是大快人心。

在1月2日,最高法举行发布会发布《关于在执行工作中进一步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全日制在校生因“校园贷”纠纷成为被执行人的,一般不得对其采取纳入失信名单或限制消费措施

这条消息一出,这些“黑心”的校园贷公司,可能真的要哭了,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最有力的“杀手锏”——威胁学生家长,让家长来替孩子买单。

最高法:大学生借“校园贷”不还,不纳入失信名单,意味着什么?

如果,还有这种公司愿意借贷给学生,如果利息太高,学生无力偿还,骗子公司再打电话给学生父母且用“要上失信人员名单”来进行威胁的话,可能没有多大用了。

这在某种程度上,基本上堵死了校园贷公司的路。

其实,由于校园贷给学生带来的重大危害,以及造成的一个个悲剧,早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了。

早在2016年4月,教育部与银监会就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已经明确要求各高校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和实时预警机制,同时,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应对处置机制。

最高法:大学生借“校园贷”不还,不纳入失信名单,意味着什么?

在2017年9月6日,教育部发布明确“取缔校园贷款业务,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

而这一次,最高法的这一《意见》,更是让人拍手称快。

那么,问题来了,该《意见》虽然确实是对学生有利,也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学生的合法权益,遏止了校园贷的进一步发展。

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学生可以随意通过校园贷来借款了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首先,该《意见》一出,可能会有很大一部分校园贷公司纷纷退场,这也意味着,这个“行业”的竞争不会再那么大了。

继而也意味着学生再想通过校园贷来借钱也会变得越来越难,因为,这种“吸血”公司都是唯利是图,面对要承担更大的坏账风险,他们肯定会有新的策略应对。

最高法:大学生借“校园贷”不还,不纳入失信名单,意味着什么?

所以说,即使学生还能够通过校园贷借到钱,条件可能要比之前苛刻得多,利息也会更高。

具体,条件如何苛刻,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肯定不止让学生只提供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些信息那么简单,因为,借款方肯定想要在用不到“上失信人名单”这一步就要威胁到学生。他们肯定会拿到学生更多的“把柄”。

比如,可能会通过短信群发、损坏学生名声等方式,来迫使学生还钱,其实,对于学生来说,这一关都过不了。

因为,其会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与压力,如果,再将这种伤害波及到自己的同学,朋友,乃至于家人。

那将会非常痛苦!

所以说,即使是在该《意见》发布以后,在对学生有利的情况下,校园贷永远也不能碰,切记,切记!

最高法:大学生借“校园贷”不还,不纳入失信名单,意味着什么?

谁碰谁倒霉,不光自己倒霉,还要波及到很多无辜的人,比如自己最好的同学、朋友、最亲近的家人等!

然后,最严重的还有可能连大学都上不了了,损失的可不只是钱,而是自己的整个人生。

最后,再强调一次,大学生们,请一定要珍惜大学美好时光,好好学习,热爱生活,少一些虚荣心,多体恤一点父母,理性消费,远离校园贷!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文章就转发给更多人吧,传递正能量,帮助更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