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水:关隘文化雄风荡

原创 高教荣 广水文史圈 2018-11-18

“楚塞三关隘,云峰入望重。何年戎马地,空有昔人踪。积水沉秋堞,长烟带古烽。乾坤当失据,饕餮任群凶。”这首题为《三关》的诗作,是明代文坛领袖、河南信阳人何景明的著名诗作,描画了中原战略要地“楚北三关”的历史烽烟。广水市古称楚之北门,桐柏、大别山脉交汇于市北部。由于群山环绕,自古为南北要冲,关隘山寨众多,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闻名于世的“楚北三关”(武胜关、平靖关、九里关)广水有二,加上黄土关,合称“应山三关”。历史上,“楚北三关”为南北朝国界,南梁与北魏曾在此多次鏖战;明末李自成起义军,清末捻军、太平军均在此长期转战,反复争夺。

千百年来,围绕“楚北三关”争夺不休,人民饱经战火摧残,雄关虎踞,金戈铁马的关隘文化造就了广水人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韧性品格,无论是红军时期还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广水人的革命热情永不衰竭,为正义之师提供了大量兵员和物资,这里成为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前身为豫鄂游击支队)队伍进入湖北的第一个根据地,也是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根据地。关隘文化不是闭关自守,而是向种种不平等、不人道、不和平以及反动阶级势力和侵略者做不屈不挠斗争的奋斗史、英雄史。

【附录】

1、清康熙《应山县志》对广水地理的介绍

环城皆山也。自治北东西两山并峙,官道左右,迤逦七十余里,高贵山横截其冲,其巅夙设关隘,为平靖关,即古冥阨也。林木丛郁,怪石嶙峋,车不方轨,马不并骑,俗传汉寿亭侯经此,窃窃然憾之,因传为憾这关云。后有凿山通道者,遂为冲途。右有黄土关,一名白雁关,密迩中州,昔人屡争之。左有武胜关,雄据上流,俯睨诸方,险扼之地,用武之所,因之设官置吏,以御暴客。治东则有太平镇,镇滨河,水绕其山,下通孝昌,上达罗山,商贾往来,奸慝错杂,守御惟艰。水之从西南来者,经治之马坪港,过平里市,南入于涢,应山、随州,遂得因河岸东西以为界。接壤安陆者曰寿山,耸西南之岩峻,以回向乎郡城。应山者,郡之保障也。依乎腹心,则涢城亦为邑之砥柱焉。内外表里,相为依卫。旧志曰:䢵子国在熊绎封北,永邑又在䢵北,直与申伯国联,冈峦礌矹,三关险隘,九寨为烈,屹然北门锁钥也。申画郊圻,慎固封守,厥惟重哉!

-----清康熙《应山县志.形势险要》

2、关寨

应盖古必争之地也,迄今重关野戍,燧台堡址,累累在望云。时平则夜户不闭,世乱则四郊多垒,民生其间,辛苦垫隘,崎岖播越,今之楼虚夜月,昔之风鹤惊魂也;今之山堞栖乌,昔之蜂屯蚁集也。乱定思痛,感慨系之。急未雨之绸缪,莫先牖户。为晋阳之保障,责在循良。备书关寨而不削,亦治乱得失之林也。

憾这关 治北七十里。又名平靖关,即古冥阨也。接信阳境。俗称憾这关,又曰杏遮关,《纲目集览》作行者坡。

广水:关隘文化雄风荡


武阳关 《齐志》、《玉篇》俱云即直辕也。一名武胜,治东北百二十里,接信阳境。《吕览》九塞之一。魏元英攻马广于此。

广水:关隘文化雄风荡


黄士关 治西北五十里,接信阳界。

平康寨 治北二十五里,天井涧北,宋人避兵于此,兵不敢犯。

黄陵寨 治东二十五里。

兴安寨 治北四十里,相传杨平章立。

锅底寨 治东北四十里。

鸦狐寨 治东北四十里,何家山内。治西将军山,有寨同此名。

牛心寨 治东北六十里,东接武阳关。治西有山同名。

龙爬寨 治东北六十里。

铁城寨 治西北四十里。唐高霞寓与吴元济战,败绩处。

婆婆寨 治北十八里。

牢城寨 古寨,治东五十里。巅有显灵观,南北两台,内有天池水,麓有龙王寺,傍有神室。

大城寨 在大城山,有古城址。

狄将军寨治东北八十里。旧传宋狄青尝屯兵于此,下有古洞。

祜按:《一统志》载应有平靖、白雁、凤见,武阳四关,是应之阨塞不止三关也。三关者,就古大隧、直辕、黾阨言之耳。今平靖即古黾阨,武阳即古直辕,白雁即古之大隧欤?白雁一名百雁,史又称黄岘,又曰黄土。而凤见则邑志不载,岂以其不在三关之列,故略之欤?《统志》云:“昔有风凰见关下,因名,其事亦可传也。”今在治东北二十里。

----康熙《应山县志》卷之一

广水:关隘文化雄风荡


广水:关隘文化雄风荡


上图为武胜关老照片

3、三关古今概貌

楚北三关,古代分别称之谓:大隧(九里关)、直辕(武胜关)、冥阨(平靖关),随着历史变迁,如今有武胜、平靖二关在广水市境内,加上黄土关,合称“应山三关”,另有隘口黄蓬坳。

武胜关:古又称武阳关,为中国九大名关之一,位于鄂、豫两省交界,大别山、桐柏山两山衔接处,南北朝国界,号称“中南第一关”。今位于武胜关镇孝子店汪家岗村,关北为河南信阳鸡公山镇武胜关村,成为南北交通咽喉,京广铁路和107国道穿关而过。关口西侧为擂鼓台,东侧为养马石(又名斩龙腰),两山脉交汇处山沟为炮台沟,关南有将军寨。原建有关城,有南北城门和城楼,城内有街市和居民,还有关帝庙、自修庵。清代关北有营房烟墩一所,民国关北有炮台,关南有吊桥。日军侵占后,在隧道南北两头,各修碉堡一处。

武胜关自春秋始就战争频繁,南北朝时期发生了多次争夺战。关南有将军寨,相传北宋将军狄青曾屯兵于此。南宋岳飞抗金两过武胜关,并监造关城,派大将牛皋守防。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兵过此地,进军湖北。清咸丰、同治年间,清军派驻将军、提督,建有碉卡,与太平军、捻军反复争夺。1906年京汉铁路通车后,这里是贯穿南北交通的咽喉,又是军事要地。民国时北洋军阀吴佩孚一个团守关,吴佩孚和唐生智在此交战一天一夜。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10月14日,日本侵略军由铁路线由北向南进犯到武胜关、平靖关、黄土关。国民党军队在此阻击日军,激战十余日,日军未能攻破。后由于汉奸出卖引路,日军从黄蓬坳偷袭进入应山县城,并于当年将武胜关及周围民房拆毁改建据点,建筑遗址已难寻觅,仅发现刻有“武胜关”三字的石匾额,匾额宽0.42米,厚0.12米,长已残,字为颜体阴刻,后匾额失落。

1975年建林场房屋挖地基时在关顶林场发现一堆宋砖,一侧有模印文字“大宋嘉定玖年岁次丙子荆湖制置使司造”。

广水:关隘文化雄风荡


平靖关:古称冥阨,位于县北鄂、豫两省交界处,属桐柏山脉,地势险要,两侧群山对峙,历代是中原战略要地,被《吕氏春秋》称之为“天下九塞之一”。位于蔡河镇小河平靖关村,关北为河南信阳谭家河镇。历代设有驿站,建有瓮城。关口东侧为蜈蚣岭,西侧为凤凰山。有大关口、小关口,小关口距大关口约1公里。大关口为湖北与河南两省界口。原有关城,建在大关口,有城墙、城门和城楼,城楼上嵌有“平靖关”三字石匾额。关口有两座界址庙,南庙属湖北,北庙属河南。城墙、城楼、界址庙均毁,无址可寻。关口仅有碑座置于关顶公路旁,据当地人讲,为平靖关界碑碑座,碑已失落。关口两侧有部分土筑残墙,北墙较陡,南墙较矮,两墙均向山顶延伸。关口东坡似有两条土墙与西坡土墙对应,北墙尚有残迹。土城垣东西宽约70米,南北长约40米,墙残高0.4至0.6米,宽约3米。两则山坡上筑土墙围成一圈瓮城,墙周长约300米,宽4至6米,高1至2米,瓮城南北各开一石门。瓮城内采集有泥质灰陶绳纹罐、盆及板瓦、筒瓦等残片。关口东侧山坡上有关寨和烽火台各1座。

公元前506年,吴楚柏举之战,孙武曾率兵经过此地,进逼汉水。明嘉靖年间,为盗贼出没之所,移巡检司至此,建有城楼、营房墩台和巡检司衙署。明末李自成起义军、清末捻军,都在这里和官兵发生过战斗。1926年北伐军在此与吴佩孚军激战,至今存有碑文。1938年,日军进攻湖北,首攻平靖关,国民党军凭险据守,日军久攻不克,后偷袭黄蓬坳,才攻入应山。1949年人民解放军南下,这里是通道之一。建国后沿古驿道修筑平洑公路,天堑变通途。

广水:关隘文化雄风荡


黄土关:在应山城区正北,今位于蔡河镇黄土关村,是进出应山的重要通道,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关口东南为黄土寨(古名营盘山),西北为龙卧寨(狗貉岭,古名高山)。据当地人讲,关口南北走向,原有城墙、城门、城楼,城楼上嵌有“黄土关”三字石匾额。城墙高3米,长1500米;城门高3米,宽2米;城楼高7米。西南半里处有座关帝庙。均毁于20世纪60年代,遗址难寻。关隘两侧山坡上各有一条东西向石墙残迹,西段长约60米,宽0.7米至1米,高1米;东段长约50米,宽0.8米,残高0.5米至0.7米。隘口处原有一门,即关口,口宽约10米,石墙已毁。关口两侧平坦坡地上均有明清陶瓷残片和砖瓦残片,曾有房屋建筑。

明崇祯九年(1636年)李自成起义军转战黄土关。清末太平军、捻军出入应山时,这里为重要通道。1927年7月,信阳红枪会千余人进攻黄土关、平靖关,应山农民自卫军组织反抗,进行过争夺战。清咸丰、同治年间,清军与太平军、捻军作战,黄土关、平靖关、武胜关、浆溪店设有4卡15碉。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队曾多次在此交战。

广水:关隘文化雄风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