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水:關隘文化雄風蕩

原創 高教榮 廣水文史圈 2018-11-18

“楚塞三關隘,雲峰入望重。何年戎馬地,空有昔人蹤。積水沉秋堞,長煙帶古烽。乾坤當失據,饕餮任群兇。”這首題為《三關》的詩作,是明代文壇領袖、河南信陽人何景明的著名詩作,描畫了中原戰略要地“楚北三關”的歷史烽煙。廣水市古稱楚之北門,桐柏、大別山脈交匯於市北部。由於群山環繞,自古為南北要衝,關隘山寨眾多,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聞名於世的“楚北三關”(武勝關、平靖關、九里關)廣水有二,加上黃土關,合稱“應山三關”。歷史上,“楚北三關”為南北朝國界,南梁與北魏曾在此多次鏖戰;明末李自成起義軍,清末捻軍、太平軍均在此長期轉戰,反覆爭奪。

千百年來,圍繞“楚北三關”爭奪不休,人民飽經戰火摧殘,雄關虎踞,金戈鐵馬的關隘文化造就了廣水人不屈不撓、頑強拼搏的韌性品格,無論是紅軍時期還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廣水人的革命熱情永不衰竭,為正義之師提供了大量兵員和物資,這裡成為李先念領導的新四軍(前身為豫鄂遊擊支隊)隊伍進入湖北的第一個根據地,也是解放戰爭時期的重要根據地。關隘文化不是閉關自守,而是向種種不平等、不人道、不和平以及反動階級勢力和侵略者做不屈不撓鬥爭的奮鬥史、英雄史。

【附錄】

1、清康熙《應山縣誌》對廣水地理的介紹

環城皆山也。自治北東西兩山並峙,官道左右,迤邐七十餘里,高貴山橫截其衝,其巔夙設關隘,為平靖關,即古冥阨也。林木叢鬱,怪石嶙峋,車不方軌,馬不併騎,俗傳漢壽亭侯經此,竊竊然憾之,因傳為憾這關雲。後有鑿山通道者,遂為衝途。右有黃土關,一名白雁關,密邇中州,昔人屢爭之。左有武勝關,雄據上流,俯睨諸方,險扼之地,用武之所,因之設官置吏,以御暴客。治東則有太平鎮,鎮濱河,水繞其山,下通孝昌,上達羅山,商賈往來,奸慝錯雜,守禦惟艱。水之從西南來者,經治之馬坪港,過平裡市,南入於溳,應山、隨州,遂得因河岸東西以為界。接壤安陸者曰壽山,聳西南之巖峻,以迴向乎郡城。應山者,郡之保障也。依乎腹心,則溳城亦為邑之砥柱焉。內外表裡,相為依衛。舊志曰:䢵子國在熊繹封北,永邑又在䢵北,直與申伯國聯,岡巒礌矹,三關險隘,九寨為烈,屹然北門鎖鑰也。申畫郊圻,慎固封守,厥惟重哉!

-----清康熙《應山縣誌.形勢險要》

2、關寨

應蓋古必爭之地也,迄今重關野戍,燧臺堡址,累累在望雲。時平則夜戶不閉,世亂則四郊多壘,民生其間,辛苦墊隘,崎嶇播越,今之樓虛夜月,昔之風鶴驚魂也;今之山堞棲烏,昔之蜂屯蟻集也。亂定思痛,感慨系之。急未雨之綢繆,莫先牖戶。為晉陽之保障,責在循良。備書關寨而不削,亦治亂得失之林也。

憾這關 治北七十里。又名平靖關,即古冥阨也。接信陽境。俗稱憾這關,又曰杏遮關,《綱目集覽》作行者坡。

廣水:關隘文化雄風蕩


武陽關 《齊志》、《玉篇》俱雲即直轅也。一名武勝,治東北百二十里,接信陽境。《呂覽》九塞之一。魏元英攻馬廣於此。

廣水:關隘文化雄風蕩


黃士關 治西北五十里,接信陽界。

平康寨 治北二十五里,天井澗北,宋人避兵於此,兵不敢犯。

黃陵寨 治東二十五里。

興安寨 治北四十里,相傳楊平章立。

鍋底寨 治東北四十里。

鴉狐寨 治東北四十里,何家山內。治西將軍山,有寨同此名。

牛心寨 治東北六十里,東接武陽關。治西有山同名。

龍爬寨 治東北六十里。

鐵城寨 治西北四十里。唐高霞寓與吳元濟戰,敗績處。

婆婆寨 治北十八里。

牢城寨 古寨,治東五十里。巔有顯靈觀,南北兩臺,內有天池水,麓有龍王寺,傍有神室。

大城寨 在大城山,有古城址。

狄將軍寨治東北八十里。舊傳宋狄青嘗屯兵於此,下有古洞。

祜按:《一統志》載應有平靖、白雁、鳳見,武陽四關,是應之阨塞不止三關也。三關者,就古大隧、直轅、黽阨言之耳。今平靖即古黽阨,武陽即古直轅,白雁即古之大隧歟?白雁一名百雁,史又稱黃峴,又曰黃土。而鳳見則邑志不載,豈以其不在三關之列,故略之歟?《統志》雲:“昔有風凰見關下,因名,其事亦可傳也。”今在治東北二十里。

----康熙《應山縣誌》卷之一

廣水:關隘文化雄風蕩


廣水:關隘文化雄風蕩


上圖為武勝關老照片

3、三關古今概貌

楚北三關,古代分別稱之謂:大隧(九里關)、直轅(武勝關)、冥阨(平靖關),隨著歷史變遷,如今有武勝、平靖二關在廣水市境內,加上黃土關,合稱“應山三關”,另有隘口黃蓬坳。

武勝關:古又稱武陽關,為中國九大名關之一,位於鄂、豫兩省交界,大別山、桐柏山兩山銜接處,南北朝國界,號稱“中南第一關”。今位於武勝關鎮孝子店汪家崗村,關北為河南信陽雞公山鎮武勝關村,成為南北交通咽喉,京廣鐵路和107國道穿關而過。關口西側為擂鼓臺,東側為養馬石(又名斬龍腰),兩山脈交匯處山溝為炮臺溝,關南有將軍寨。原建有關城,有南北城門和城樓,城內有街市和居民,還有關帝廟、自修庵。清代關北有營房煙墩一所,民國關北有炮臺,關南有吊橋。日軍侵佔後,在隧道南北兩頭,各修碉堡一處。

武勝關自春秋始就戰爭頻繁,南北朝時期發生了多次爭奪戰。關南有將軍寨,相傳北宋將軍狄青曾屯兵於此。南宋岳飛抗金兩過武勝關,並監造關城,派大將牛皋守防。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兵過此地,進軍湖北。清咸豐、同治年間,清軍派駐將軍、提督,建有碉卡,與太平軍、捻軍反覆爭奪。1906年京漢鐵路通車後,這裡是貫穿南北交通的咽喉,又是軍事要地。民國時北洋軍閥吳佩孚一個團守關,吳佩孚和唐生智在此交戰一天一夜。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10月14日,日本侵略軍由鐵路線由北向南進犯到武勝關、平靖關、黃土關。國民黨軍隊在此阻擊日軍,激戰十餘日,日軍未能攻破。後由於漢奸出賣引路,日軍從黃蓬坳偷襲進入應山縣城,並於當年將武勝關及周圍民房拆毀改建據點,建築遺址已難尋覓,僅發現刻有“武勝關”三字的石匾額,匾額寬0.42米,厚0.12米,長已殘,字為顏體陰刻,後匾額失落。

1975年建林場房屋挖地基時在關頂林場發現一堆宋磚,一側有模印文字“大宋嘉定玖年歲次丙子荊湖制置使司造”。

廣水:關隘文化雄風蕩


平靖關:古稱冥阨,位於縣北鄂、豫兩省交界處,屬桐柏山脈,地勢險要,兩側群山對峙,歷代是中原戰略要地,被《呂氏春秋》稱之為“天下九塞之一”。位於蔡河鎮小河平靖關村,關北為河南信陽譚家河鎮。歷代設有驛站,建有甕城。關口東側為蜈蚣嶺,西側為鳳凰山。有大關口、小關口,小關口距大關口約1公里。大關口為湖北與河南兩省界口。原有關城,建在大關口,有城牆、城門和城樓,城樓上嵌有“平靖關”三字石匾額。關口有兩座界址廟,南廟屬湖北,北廟屬河南。城牆、城樓、界址廟均毀,無址可尋。關口僅有碑座置於關頂公路旁,據當地人講,為平靖關界碑碑座,碑已失落。關口兩側有部分土築殘牆,北牆較陡,南牆較矮,兩牆均向山頂延伸。關口東坡似有兩條土牆與西坡土牆對應,北牆尚有殘跡。土城垣東西寬約70米,南北長約40米,牆殘高0.4至0.6米,寬約3米。兩則山坡上築土牆圍成一圈甕城,牆周長約300米,寬4至6米,高1至2米,甕城南北各開一石門。甕城內採集有泥質灰陶繩紋罐、盆及板瓦、筒瓦等殘片。關口東側山坡上有關寨和烽火臺各1座。

公元前506年,吳楚柏舉之戰,孫武曾率兵經過此地,進逼漢水。明嘉靖年間,為盜賊出沒之所,移巡檢司至此,建有城樓、營房墩臺和巡檢司衙署。明末李自成起義軍、清末捻軍,都在這裡和官兵發生過戰鬥。1926年北伐軍在此與吳佩孚軍激戰,至今存有碑文。1938年,日軍進攻湖北,首攻平靖關,國民黨軍憑險據守,日軍久攻不克,後偷襲黃蓬坳,才攻入應山。1949年人民解放軍南下,這裡是通道之一。建國後沿古驛道修築平洑公路,天塹變通途。

廣水:關隘文化雄風蕩


黃土關:在應山城區正北,今位於蔡河鎮黃土關村,是進出應山的重要通道,向為兵家必爭之地。關口東南為黃土寨(古名營盤山),西北為龍臥寨(狗貉嶺,古名高山)。據當地人講,關口南北走向,原有城牆、城門、城樓,城樓上嵌有“黃土關”三字石匾額。城牆高3米,長1500米;城門高3米,寬2米;城樓高7米。西南半里處有座關帝廟。均毀於20世紀60年代,遺址難尋。關隘兩側山坡上各有一條東西向石牆殘跡,西段長約60米,寬0.7米至1米,高1米;東段長約50米,寬0.8米,殘高0.5米至0.7米。隘口處原有一門,即關口,口寬約10米,石牆已毀。關口兩側平坦坡地上均有明清陶瓷殘片和磚瓦殘片,曾有房屋建築。

明崇禎九年(1636年)李自成起義軍轉戰黃土關。清末太平軍、捻軍出入應山時,這裡為重要通道。1927年7月,信陽紅槍會千餘人進攻黃土關、平靖關,應山農民自衛軍組織反抗,進行過爭奪戰。清咸豐、同治年間,清軍與太平軍、捻軍作戰,黃土關、平靖關、武勝關、漿溪店設有4卡15碉。抗日戰爭時期,中日軍隊曾多次在此交戰。

廣水:關隘文化雄風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