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優秀教師陳秀梅:潛心育人 師愛如母

“我要當一名人民教師,紮根鄉村教育。”28年前,剛剛從綏德師範學校畢業的她,為了讓農村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選擇了紮根鄉村。多年來,她不怕苦、不怕累,用青春回饋這片養育過她的土地,在三尺講臺上書寫著教育人生。她就是綏德縣張家砭鎮中心小學陳秀梅。

全国优秀教师陈秀梅:潜心育人 师爱如母

愛心從教數十載 哺育桃李千萬家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已到不惑之年的陳秀梅患有嚴重的慢性咽炎,即使在大病未愈的情況下,仍堅守崗位。只要看到課堂上那一雙雙求知的眼睛,一本本認真書寫的作業,她心中就會湧起一種強烈的責任感,時刻不敢懈怠。她對每位學生都傾滿愛心,堅持“上課提問多鼓勵,課後輔導要耐心,犯了錯誤不急躁”的原則,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了深度不一的教學方法,用讀、說、寫、演、唱等形式,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用自己的誠心、細心和操心,去換取學生的信心、家長的放心。”陳秀梅說,“我當老師這麼多年,遇到過各種特殊家庭的學生,需要我用愛心感化、呵護他們,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

陳秀梅班上有名男生,爸爸身患重病,喪失勞動能力,媽媽離家出走,他和年邁的奶奶一起生活。2018年3月,男孩得了過敏性紫癜,只能吃麵條、稀飯、蒸饃等清淡的飯菜。陳秀梅每天早上省下兩個饅頭給他吃,在她的照顧下,該生在數週後病情得到好轉。

“不讓一個生活困難的學生失學,不讓一個學習困難的學生掉隊”。她擬計劃、定措施、分層次、多提問,將班裡的9位貧困生從生活窘境中扶起來,讓25位學困生從困惑中走出來。久而久之,學生們的聽課狀態變了,學習勁頭足了。

沐浴教研灑春暉 高效課堂展風采

陳秀梅在教研路上持續充電,永懷赤子之心。張家砭小學每天下午5點放學,然而她辦公室的燈每天至少要開到7點,並不是她不隨手關燈,而是在備課、批改完作業後,繼續鑽研自己的課研任務。多年來,陳秀梅注重提升專業素養,積極參與和主持省市縣各級課題研究,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努力探索新時代教育發展規律。

學校裡最忙的老師是她,這不是因為她帶的課多,而是她做事追求細緻。每次聽課,她都要做好隨堂評價,並在記錄本上寫上建議。這不僅利於和老師們交流研討,更有利於自己的專業成長。每次聽完課後,她都會主動和授課老師交流,並及時撰寫聽課反思。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今年9月,國家教育部授予她 “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2018年被評為“陝西省教育信息化應用名師”;2019年被評為 “陝西省優秀教師”“榆林市名教師”“綏德縣模範教師”;2017、2018年被共青團綏德縣委授予“優秀少先隊輔導員”稱號;其課例《遨遊漢字王國》被評為2016年教育部、陝西省“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優課”,《依依惜別》獲2017年省、市“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優課”;教育敘事《教育高效要從轉差開始》獲教育部首都師範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科研成果一等獎;有5篇學術文章在市級教育刊物上發表刊登。

牢記師者踐初心 不忘教育擔使命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這是陳秀梅多年來的從教理念。她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四有”教師,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按時出勤是陳秀梅鐵打的紀律。有人誇她是一位追夢人,她卻說:“說準確一點兒,我是一位追公交的人。”冬天,她每天要經過一條沒有路燈的小巷,常常因地上暗冰而摔跤。褲子破了,膝蓋傷了,她也顧不上,站起來繼續追趕公交。

陳秀梅深知,教師的言談舉止不僅處於學生的監督之下,而且會被學生效仿。她以身作則,要求學生努力學習時,將忘我的工作態度和刻苦鑽研的精神擺在首位;在學生勞動時,她全程與學生一起勞動,共同進步;要求學生遵守校紀班規時,她對自己同樣嚴要求,強管理。

在培養學生思想品德和良好行為習慣方面,陳秀梅有自己的一套“良計”。為消除學生隨地扔垃圾的壞習慣,她要求學生將垃圾分類後扔進紙箱,每週五和學生一起整理後送到廢品回收站,將賣得的錢給學生們買學習用品。為讓學生養成不挑食的好習慣,在發放營養餐時,她要求學生不準挑食,自己的飯自己吃,每人一份保證完成,並安排同桌之間互相監督。

本想在黃土地上收穫一縷春風的她,卻因在平凡的課堂上潛心育人,獲得了整個春天。這就是陳秀梅的教育人生。

文圖/通訊員楊聶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