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州燈影牛肉廠的發展變遷

解放前,達縣生產經營燈影牛肉的僅有幾戶,產品也沒有包裝,只用一根小繩將牛肉片穿掛起來出售。新中國建立後的1956年,政府為了讓更多的人品嚐到這一美味佳餚,將達城生產燈影牛肉的幾家個體戶組織起來成立合作滷菜店,下設滷菜和燈影牛肉兩個組,走合作化道路。1957年12月籌設燈影牛肉廠,1958年3月,將滷菜店的燈影牛肉組分出,正式成立地方國營達縣燈影牛肉廠,當時有9個工人,廠房設在西門外18號、20號的李姓堂屋內(今西勝街37號、39號),手工生產,用槓炭火爐烘烤燈影牛肉,少量產品,設攤自銷,主要是散裝,也有紙包裝。當年5月,遷廠到翠屏路18號達縣煤炭供應點(後來的達縣日雜公司,今皇冠茶樓)後面,有工人13人,7月又遷住荷葉街92號達縣兵設局(武裝部)和79號,工人增加到40人。1960年10月遷黑溝(今幹休所),12月燈影牌被中商部註冊。1962年3月遷黃泥扁(此字應為:斜王+扁)時,因貫徹國家“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包括廠長、副廠長、出納在內的18人下放充實到農業第一線,當年4月,燈影牌燈影片肉首次供應首都北京飯店和四川飯店。1963年開始改紙盒包裝為鐵聽包裝。1964年4月牛肉粒首次出口日本、東南亞國家和港澳地區,8月,時任中央軍委副總參謀長張愛萍寄來由他書寫的燈影牌商標。1967年4月地方國營達縣燈影牛肉廠改為達縣東風牛肉廠,12月恢復原名。1972年3月燈影牌燈影牛肉出口香港、澳門。1974年8月為解決黃泥扁(此字應為:斜王+扁)危險廠房,財政拔款18萬元,在馬河溝(今朝陽東路534號)擴建廠房,1977年10月建成並投入使用,時有職工69人。1982年6月新建3200平方米的職工住房和辦公大樓,當年11月更名為達縣市燈影牛肉食品廠。1983年國家拔款15萬元新建果蔬車間。1984年底有職工136人。1986年修建1627平方米的生產、倉庫用房。1987年由廠長負責制改為短期租賃經營制,1990年改為集體承包制,在附近購買兩棟職工宿舍,838平方米。1994年實行服份制,達縣市燈影牛肉食品廠改為四川燈影牛肉食品有限責任公司。

從廠志提供的情況看,1985年時,達縣市燈影牛肉食品廠佔地17畝,建築面積8935平方米,產量560噸,其中燈影牛肉26噸。而到了1995年,燈影牛肉為13噸,牛肉罐頭為39噸。

燈影牛肉廠在發展過程中,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心。1964年4月,國務院副總理賀龍在成都金牛壩觀看該廠職工現場製作的燈影牛肉時稱讚“好食品”;外交部副部長劉振華、輕工部副部長賀志華、國家副主席董必武的夫人何蓮芝及四川省委、省政府魯大東、聶榮貴、吳希海等領導先後來企業視察。(鄭景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