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郭德綱都只學到皮毛,相聲門裡郭榮起的這手絕活誰也來不了


就連郭德綱都只學到皮毛,相聲門裡郭榮起的這手絕活誰也來不了

  傳統相聲博大精深,組織包袱的手法也正是語言技巧的閃光。對口相聲的表演技法多種多樣,以翻包袱為例,有正翻、反翻、刨著使等等。而組織包袱的手法林林總總將近二十種。無論傳統相聲,還是創編相聲都萬變不離其宗。這其中有一種表演技巧最難駕馭,不僅很少有人用,而且能得地道且出彩的更不多見,這就是“撲盲子”。

就連郭德綱都只學到皮毛,相聲門裡郭榮起的這手絕活誰也來不了

  “撲盲子”本是相聲門業務場上的一句春典。特指相聲表演時一方把對方問住了,然後對方開始找轍,演員在臺詞上要表現出東一句西一句,前言不搭後語,說話顛三倒四,沒準詞兒。但實際上,這只是給觀眾的直觀感覺,在冊子上每一句都清清楚楚,演員必須照詞演。在看似語無倫次的表述中還夾雜著包袱,這就是“撲盲子”高級之所在。傳統相聲裡《老老年》和《扒馬褂》都用到了“撲盲子”,而它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圓謊。

就連郭德綱都只學到皮毛,相聲門裡郭榮起的這手絕活誰也來不了

  這兩段相聲郭德綱都使過,也都用到了這一技巧。相比來說,郭德綱在《老老年》裡的表現要比在《扒馬褂》中運用的更醇熟。底包袱上,乙問:豆腐為什麼白給人吃?郭德綱從砂鍋繞到豆腐房掌櫃的,再到猜謎語、上臺階的這一大段撲盲子,把想要竭力圓謊又難以自圓其說的心態表現的淋漓盡致。反觀,在《扒馬褂》裡,郭德綱去的是泥縫的角色,圓謊過程中雖然也有讓對方抓住漏洞的地方,而且表現出了強詞奪理的姿態,但卻少了“自我否定”的一面。

就連郭德綱都只學到皮毛,相聲門裡郭榮起的這手絕活誰也來不了

  要論使“撲盲子”,郭榮起先生的表演堪稱教科書。郭馬趙的群口《扒馬褂》又被觀眾稱之為頂配版《扒馬褂》。在這塊活裡,逗哏的馬三爺扮演說話雲山霧罩的“少爺秧子”,捧哏的趙佩茹刨根問底,泥縫的郭榮起則想法設法幫著圓謊。從臺詞份量來看,顯然是泥縫的佔了重頭。在“蛐蛐掉茶碗裡淹死了”“烤鴨子飛樓上” 這兩番中郭先生將“撲盲子”的技巧運用的爐火純青。比如頭一番圓謊,郭先生先從“騾子”“螺螄”的諧音上打算矇混過關,發現行不通之後又從茶碗上找轍,“比茶碗大的那是飯碗,比飯碗大的是盆,比盆再大的那就是洗澡堂那池子”說到這兒,又“自我否定”的找補一句“可是洗澡堂那池子又不能喝茶呀!”這麼一來,包袱也就跟著帶出來了。

就連郭德綱都只學到皮毛,相聲門裡郭榮起的這手絕活誰也來不了

  而圓謊時的沒理狡理則表現在第二番,趙佩茹問:“噢,您說是這麼一掄,掄上去的?不行啊!他說的是飛。啪啪啪......飛上來的!”這時郭榮起表現出強詞奪理的一面,“哎喲!差一個字眼全不行?你別讓我問住咯,在這個舊社會戲園子裡打架,這個扔茶壺那個扔茶碗......第二天報紙上登出來了‘某個戲園子打架飛茶壺、飛茶碗...’這茶壺有翅膀麼?它怎麼叫飛茶壺呢?許它飛茶壺,就許我飛烤鴨子!”這才是教科書式的泥縫。

就連郭德綱都只學到皮毛,相聲門裡郭榮起的這手絕活誰也來不了

  看似都是“胡說”,到底郭榮起的演繹好在哪?首先,“撲盲子”不能讓觀眾有所察覺,得讓臺下覺得演員真的就是思維混亂,語言缺乏邏輯性,這樣包袱才能響。其次,圓謊的角色本身就是複雜的,他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多穿幾天馬褂,因此幫著逗哏的“秧子”圓謊。在這個過程中,既要表現出無法自圓其說,又要表現出強詞奪理,還得夾雜這對這份差事的煎熬無奈。唯有這樣底包袱“馬褂給你了”才能抖得脆,抖得響。

就連郭德綱都只學到皮毛,相聲門裡郭榮起的這手絕活誰也來不了

  “撲盲子”的詞兒是死的,但表演是活的。能把“胡說”以假亂真的演出來,並且把角色豐富立體,這就需要演員經年累月的舞臺積累和個人對藝術的領悟能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