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上海"東方巴黎"?1930年霍亂收屍近10萬,外灘1裡外聞到屍臭

早在19世紀末,地處長三角的上海就成為了中國最大和最現代化的城市。在許多對歷史一知半解的人的眼裡,上海永遠是一副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花花世界,住在上海的人也都是鮮衣怒馬的花花公子,貴婦小姐。但實際上上海固然有高樓大廈,可更多的是平民百姓居住的所謂"老城廂"。那裡不但居住條件差,人口稠密,而且還飽受各種瘟疫的困擾。

民國上海

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和破破爛爛的水上人家構成了舊上海這個"冒險家樂園"

民國年間的上海,雖然已經初步具有了現代化都市的外貌,但實際上,天花,傷寒,霍亂和痢疾等疫病無時不刻在困擾著這號稱"東方巴黎"的十里洋場。這些疫病具有頻率高,普遍性和廣泛性等特點,而且伴隨著人口流動和交通業的發達,還將這些疫病傳佈到周邊地區,當然周邊地區也有疾病傳入上海。

民國上海

當年的醫院隔離病區,由於早年的人們尚不掌握抗生素類藥物,一旦爆發傳染病,死亡率極高

在上海地區流行的幾種嚴重傳染病中,當屬霍亂的危害性最大,1926年至1937年,霍亂幾乎每年都會流行,根據現有的就醫資料,1930年爆發的霍亂死亡率達12.6%,1931年患霍亂的就醫人數高達1831例。此後隨著各界對霍亂疫情的重視,通過接種疫苗,改善城市衛生設施,霍亂感染人群逐年下降。

民國上海

1933年上海澄衷肺病療養院(今上海肺科醫院)

霍亂的死亡率雖然高,但是比起另外一種傳染病傷寒,那就是小巫見大巫了,1936年,爆發的傷寒疫情死亡率高達48.1%。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僅僅只是統計就醫的患者得出的統計結果,實際上,當時看病對低收入的底層家庭來說是簡直不可能的,許多人只能簡單地吃點江湖郎中的藥方,甚至就只能硬挺著,希望能熬到病情好轉。因此實際上許多窮人就是這麼默默地被疫病吞噬了生命,甚至最終連棺材都沒有一口,被棄屍荒野。

民國上海

上海仁濟醫院中的外籍醫生在查房,能住得起這種單人病房的病人,家庭一般非富即貴

這方面可以從上海當地兩家著名的慈善機構,普善山莊和同仁輔元堂安葬的無名屍骸的數量看出,如1930年的霍亂大爆發,普善山莊收埋屍棺達36130具,施醫的號數則達52216,這2個數字是1927-1937年十年間最高的,而同一年同仁輔元堂也收埋屍棺5390具。普善山莊在當年的一份善舉報告就感嘆,該山莊所收的屍骸,多數為天花等各種烈性傳染病而死。當年的上海郊外,經常浮棺厝厝,每到夏季,臭腐蒸發,疫病堪虞。

民國上海

在當年的大都市的上海,距離最繁華的黃浦江外灘1裡之外,即可嗅得腐敗屍體之臭味,且有空棺甚多,蓋其屍體暴露,有為狗噬者。其情景令人慘不忍睹。

民國上海

收屍工將一名小死者的屍體裝入棺材

事實上,在當年的中國,各種瘟疫就如同籠罩在人們頭頂的陰雲一般,久久不散,上海作為當年中國最發達和最現代化的城市,情況尚且如此,其他的地方就更可想而知了。據不完全的統計,1900--1949年,中國僅僅死於鼠疫的人數就有102萬,病死率高達89%。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達官貴人很很難獨善其身,如1921年,雲南瘟疫流行,病名是"爛喉丹痧(猩紅熱兼白喉)"。連時任雲南省長的劉祖武全家都傳染此症,不治死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