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什麼理財產品最賺錢啊?

曹佳鵬


理財賺錢,是一個相對概念,不同的時期,理財產品賺錢的幅度是不一樣的。

金融市場風雲變幻,此刻的寵兒下個階段可能就被市場冷落,這也是理財產品的風險所在。

因此,理財切忌一夜暴富的想法,而是要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考慮產品於自身多重因素,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才是王道,同時分散投資、分散風險,合理組合理財方法,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儘可能提升自己理財的收益率才是最正確的。

目前理財最受投資者歡迎的是基金定投,或者是購買基金,但同一只基金也不是年年都會剛好佈局市場熱點,獲得最大的市場收益。就比如三年來同時期的基金排名就可以看出來。

2019年1月1日至9月28日前15只基金排名(圖一)

2018年1月1日至9月28日前15只基金排名(圖二)

2017年1月1日至9月28日前15只基金排名(圖三)

通過以上排名,大家很直觀的就可以看到基金收益的變化情況。

所以理財想獲得更高的收益,就需要在不同的時期,對自己的理財產品做一個動態的調整。

當然,也需要根據自己情況,特別是風險承受能力來規劃自己的理財產品。一般分以下幾種情況:

月光族:基本沒什麼閒錢,風險承受能力也低,低收入者只可以考慮像餘額寶等寶寶類產品,收入稍高者,可以考慮在寶寶類產品的基礎上增加小額定投,儘量選擇醫藥或消費類基金。

小中層:雖然收入有所增加,但風險承受能力仍然不大,可以考慮在月光族理財的基礎上,適當加大定投額度。

高管層:基本可以到中產階級了,風險承受能力明顯增加,可以考慮在小中層理財產品加碼的基礎上,適當增加一些風險投資,比如股權投資、偏股型基金、或者直接投資股票等風險產品。

土豪層:除了錢,真的就沒其他啥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風險越大,收益越高,私募基金、股權、股票、期貨、期權可以任我行,可以組建自己的投資團隊,把投資理財專業化、規模化了。

所以,買什麼理財產品最賺錢?不同的時期,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資產,都會有不同的答案,投資理財永遠都是資產增值的最好方式,但要始終記得,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佛子財道


你好 在考慮買什麼理財產品最賺錢的前提下你要做一下投資者考試看你屬於哪一類的,如果你是保守的,那麼就不能做激進的,因為你的思維和心理會影響你的判斷。

目前最賺錢的理財我看了一下就2種,他們回答的都是湊字數的所以你就參考一下我的就好了頭條我最靠譜,我不喜歡囉囉嗦嗦去說一件事情。

比特幣,這個你完全可以自己去百度看看從2008年到現在增長了幾萬倍啊,就算說最近的比特幣2019年6月左右價格2萬多到現在7萬多 ,就算那時候你買了一個也是幾個月賺了5萬,什麼理財產品可以這麼暴力增長的,我說的只是一個而已如果10個呢你有多少呢。這個你可以自己去看行情,不過區塊鏈這個東西跌的也快所以還是看你是什麼類型的投資者了。

期貨 也是賺錢最快的 有保證金制度 可以達到10倍槓桿左右 ,和股票差別就是股票只能做多,而期貨是可以做空的,而且支持T+0 買賣方便完全可以自己控制,而且可以買空,反轉,買多,如果覺得差不多的時候可以平倉給你看看我的操作圖 ,期貨賺錢可能幾分鐘賺個幾千幾萬也可能虧個幾千幾萬。看圖說話

做期貨前先看看這兩本書。





極客網絡科技園


如果保守理財,可以選擇餘額寶、零錢通這類靈活性高、沒啥風險的理財方式,年化收益率3%左右也比銀行活期有明顯的優勢。收益方面,以餘額寶為例:餘額寶的每天收益率都不一樣,因此最終的收益也不一樣。它有具體的計算公式,如下:另外,根據餘額寶的調整規則,目前最多隻能存放10萬元到餘額寶裡面,多餘的是無法存進去的。所以,更多的就需要你選擇多種理財項目分散投資了。還有哪些理財產品可以買呢?首先,買任何理財之前,先買1000試水,放上一個月,看收益。另外,年利率超12%的不買,定期超一年的不買。風險承擔能力不高的,還是以穩健為主。原因有下:你這手頭的錢,沒事的時候,是活的,有事兒的時候,是死的。比如,突然計劃元旦小長假陪家人去旅遊,預算怎麼說?建議拿出幾萬放餘額寶,吃這3%左右的活期利息即可。因為這錢日常消費和緊急大額消費都夠用。然後剩下的,可以投入穩健的理財產品去做定期理財。至於定期理財的選擇,個人建議:如果對流動性沒有太大要求的投資者,可以選擇的範圍就比較大了,可以考慮短期理財(券商+銀行、P2P/P2B)、大額存單、銀行結構性存款、國債逆回購等理財。1,短期理財(券商+銀行、P2P/P2B)。在固定期限如30天~365天等,無法主動賣出,也就是到期贖回。券商理財,平均年化收益率為4.66%,以20萬元本金測算,一年的預期收益約為9320元。P2P/P2B,固定收益產品,年化收益率在6%-14%之間。這需要多去看,瞭解得越多,風險越可控。綜合部分銀行公佈的利率,近期1年期、2年期、3年期、5年期大額存單的利率分別為2.28%、3.18%、4.15%、4.19%,要比普通的定期存款高一些。此外,流動性更好的銀行結構性存款大多數是一年期以內,收益率在4%左右,不過現在不保本不保息,收益浮動等風險需要自己承擔。3,國債逆回購。個人通過國債回購市場把自己的資金借出去,獲得固定的利息收益。月底,季底、年底時候,收益高到10%也有,需要好好選擇分析。說了這麼多理財,最重要是找到適合自己的產品。產品其實沒有對錯,衡量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找到適合的,就是對的。


pietr49411


在我們的映象中美女都有三個特點,大長腿,皮膚白,顏值高,但是你仔細觀察,其實他們也很普通,哪為什麼還是有這麼多人覺得他們很美呢?

答案是:會打扮。

其實我們學習理財其實和女生打扮一樣,不管你家境多普通,現金流在少,只要我們通過不斷的學習,終有一天我們也能玩轉理財產品,你會實現財富自由的。

在市場上,理財的產品有很多,我們可以大致分為三類。

第一類:收利息的產品

主要包括:銀行存款,p2p,國債,企業債,他們的原理,就是你通過把錢借給別人,來獲得收益,比方說國債和企業債,就是你把錢借給了國家和企業,到期之後由國家和企業付給你利息。國債和企業債這兩個產品,後面都有個債字,這個債字就代表了債券,也就是國家和企業給你的打的欠條。在這個欠條上,一般都會註明,這筆借款的欠款,金額,還款日期,還有借款利率之類的信息。

第二類:購買資產的產品

主要包括:股票,房子,黃金,外匯等,他們的原理就是通過購買資產,然後賺得收益。比如:當你買了一隻股票,你就成為了這家公司的股東,如果公司發展的好,那麼你的股票,就可以分紅收益,如果你買的股價比較低,那麼股價上漲的時候你就可以大賺一筆了,可是,如果這家公司出現問題哪你投資的錢,可能也會跟著打水漂的。所有,這第二類的產品好壞,不僅得看你買入的價格,是否夠低?還要看你買的東西是否夠好,但無論什麼,都需要你非常瞭解,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所以這類產品,很難做到到穩賺不賠。這類產品雖然收益很高,但我的建議還是,除非你很懂,否則還是儘量少碰為秒。

第三類:僱人投資的產品

這類產品主要包括了,基金公司發行的基金,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證券公司發行的卷商集合,理財計劃還有信託公司發行的信託理財產品等等。他們的原理,就是通過花錢僱傭專業的人,來辦你做投資,從而獲得收益。我們只有花點錢就能參與進來,而且有專業的人來幫我們投資,一起分享收益,或者承擔風險。


資本說


說說我目前在做的可靠兼職項目,我是一枚普通的上班族,就用手機操作就可以了,而且很多人每天都會看新聞,看抖音,如果還能賺錢,何樂而不為呢?最主要不受時間地點限制,《今日頭條極速版》app 像我平時在等車,坐車,無聊的時候都會刷一會兒當天的新聞資訊,有什麼新鮮的事情,已經堅持玩了一段時間已經賺了5位數以上了, 這個操作也挺簡單的。\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5cd4e33e2de9df261ea0a0265c932067\

莎莎野


想要快速賺錢,就要做血本無歸的打算!就憑你的這個問題,可以確定你沒有紮實的金融專業知識,趁早放棄這個念頭吧😄



qi不怒東強


換個姿勢看抖音,下載【抖音極速版】

看抖音【賺現金】填我邀請碼【87726471】!

即可領最高【38元】紅包。紅包可立即提現


小白說代碼


投資不要心急!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thumb_url": "tos-cn-p-0000/90fc24895e7747e18aa9821c6882ee18\


格局中國


先跟您說一句:投資有風險,買入需謹慎!

理財產品也是投資,都是有風險的。而風險和收益成正比。通俗講,收益越高的產品,往往風險也越大。

所以,在選擇理財產品前,您得搞清楚,自己對收益的預期,和對風險的承受度。然後再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

這裡,我也順便介紹一下目前市場上理財產品的大類,供您參考。

按照風險從低到高,理財產品分為這幾類:

1、保本型:銀行保本理財,貨幣基金,券商收益憑證,國債逆回購。等。特點都是安全,但收益較低,跑不贏通脹。

2、銀行非保本理財,債券型基金等。收益相對高一些,但本金也有損失的可能。

3、股票型基金,私募基金,私募股權基金等。收益可能很高,但風險也較大。

無論你選擇哪一類理財產品,都要搞得清清楚楚再決定。不行就多問兩個專業人員,千萬別聽人家說啥就是啥。被高收益迷惑。買了不應該買的“理財”產品。


愛茶的小白


既然是聊投資,那麼我們先來聊聊可投資的標的吧,世界上可供選擇的投資種類繁多,而且各有不同,但是可供選擇的品種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下面就讓我們來理解每一類,並做一個總結吧。直指本質

第一類:無法生產出東西的資產,如荷蘭鬱金香、黃金、貝殼、寶石;

該類資產要麼沒有太多用途,或是本身沒有生產繁殖能力,個人認為該類資產的投資價值依附於人們對其的信仰,簡單點說就是你之所以買入這類資產,是因為你相信會有其他投資者將來會支付更高的價格從你手裡買走這些資產

第二類:貨幣類資產,如銀行存款、貨幣基金、債券等;

該類資產投資持有人一直能夠按時收到利息和本金,通常被視為“安全的”,但事實上政府決定這類資產的最終價值,由於某些系統性的壓力會導致政府更加偏向採取會導致通貨膨脹的政策(如印紙幣是最簡單直接的)

第三類:生產性資產,如企業、農場、房地產及這些標的資產的所有權價值,如果這類資產被管理得當,一在通貨膨脹時期能夠創造出源源不斷的產品,這些產品本身因通貨膨脹能夠提價而保持其購買力(貨幣價值)不變,二是隻需要最低水平的新增資本投入,如可口可樂,茅臺以及其他許多優秀的公司都符合這兩個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