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經常看到香港的街邊站著很多印度人?他們是做什麼的?

創業思維圈


為什麼香港有很多印度人?他們是做什麼的?其實香港有印度人群體一點都不奇怪,因為香港和印度曾經是英國在亞洲最重要的兩個殖民地,所以這兩塊土地之間的人員往來曾經長期非常頻繁。


印度人與香港殖民地的建立

英國通過鴉片戰爭強佔香港後,在公元1841年1月香港殖民地正式建立。而在當時,香港有就了2700名印度士兵和4名印度商人。當然在這裡桃花石雜談要說明的是,這裡說的印度是指英屬印度,其地域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等地。在香港殖民地建立早期,被英國人殖民歷史更長的印度人曾經發揮比較大的作用,印度金莫赫和盧比甚至曾經一度成為香港的法定貨幣。而在香港匯豐銀行在公元1864年成立時,其13名創始成員裡就有3人是印度人。

早期駐港印軍

而早期香港的貿易中,和印度的貿易也佔據了很大比例。比如在1877年,香港進口貨物的43%來自印度,出口貨物的17%也發往印度。同時英國在香港的駐軍也有很大比例是來自英屬印度。二戰期間日軍侵佔香港時,與其作戰的“英軍”部隊中其實就有大量印度士兵。同時在印度於二戰後獨立之前,香港的警察隊伍裡也始終有大量警員是來自英屬印度。

香港警察中的印度裔

現代香港的印度人群體

目前香港居民中大約有2.2萬人有印度國籍,另外還有2.8萬人是印度裔。這些人主要就是二戰之後駐香港英軍裡的印度士兵、香港警察和一些來到香港的印度商人的後裔。在二戰之前,香港警察裡印度錫克人佔到了60%,錫克人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頭上包著大頭巾,而其頭巾多為紅色,這就是中文裡“紅頭阿三”一詞的來源,不過這個詞不是在香港出現的,而是在當時同樣有大量印度警察的上海英國租界裡出現的。而且在戰後隨著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的獨立,其中相當大一部分都返回自己的國家。

香港印度人

在二戰之前,香港政府裡也有大量印度裔職員,不過戰後因為印巴的獨立,其比例也越來越低。在現代香港,印度裔和巴基斯坦裔等南亞裔裡有相當大一部分是自己開店。香港尖沙嘴的彌敦道和麼地道上都有很多印度裔開的裁縫店,而香港現在大約有15%的餐館也是由印度人所開。近年來,隨著練瑜珈等風氣的興起,還有好多印度人開起了瑜珈培訓中心。

香港印度家族所擁有的金域假日酒店

不過在香港的印度人主要使用的語言還是英語,會香港通行的粵語的人數只有三分之一左右。所以在香港的印度人貧富分化情況也比較明顯,有些人很有錢,但窮人也不少。


整體上香港大約有5-6萬印度裔人口,可以說他們是英國殖民時期給香港留下的印跡之一,而且其中許多人已經在香港生活了差不多三代人,等於已經在香港紮根,不太可能輕易離開香港,所以香港的印度裔人口估計在未來也還會長期存在。


桃花石雜談


去香港遊玩時小夥伴們可能會見到許多印度人站在街邊,要不是滿街的繁體漢字,差點誤以為自己到了印度。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印度人在香港呢?他們都是做什麼的?

事實上,大部分的印度人是香港迴歸時遺留下來的。


自1840年起,香港就被清政府分三次割讓給英國,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只是,英國無法從本土調配足夠的人員來進行統治,便託付給東印度公司來運作。因此,有不少印度人來到香港成為了英國商人及官員的隨從。在此期間,香港也成為了難民中轉站,許多南亞裔人士會來港生活。

另外,為了防止當時孟買海員與華警同流貪汙,英國派遣了值得信賴的印度裔錫克族,來主導香港警隊基層。人數佔整個香港警隊的三分之二,更是壯大了香港印度人的隊伍。到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時這部分印度人已經在香港定居。

他們的後代在香港長大,會講廣東話,完全融入了香港社會,成為香港的永久居民。不過,有部分印度人仍然沒有居住證,屬於非法入境者。只能從事比較底層的工作,尤其是在香港九龍尖沙咀的重慶大廈,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層次的人。

印度人在這裡開餐館,賣衣服,當保安,擺攤位。更多印度人,逗留在彌敦道上只能和遊客搭訕。賣些中國和南亞的廉價品和仿冒品以此來維持生計。所以香港的街邊才會有這麼多印度人。

小夥伴們你們怎麼看待這些人呢?在評論中告訴我吧。


愛問愛答


打工,或者混社會。

香港是一個華洋混居的社會,印度人是香港最多的少數族裔,據官方統計有近4萬人,當然沒統計到的應該更多。

題主說經常能在香港街邊看到印度人,這一點都不奇怪,題主看到的應該大部分是香港本地印度人。

胡哥住在深圳,經常過關去香港玩,認識的香港朋友或多或少都認識幾個印度人。

首先來說,能在香港找到工作的,要麼是在香港的印度公司上班的印度僑民,要麼就是港英時代留下來的土生土長香港印度人,這幫人是香港的永久居民,但不是中國國籍。

至於另外一些,那就是偷渡過來混社會的印度人了,當然還有巴基斯坦和坦桑尼亞等國家的,但印度人居多。胡哥記得成龍電影《寶貝計劃》裡,當地放高利貸的大哥手底下就有幾個印度小弟。

和廣州聚集著黑人一樣,香港也聚集著印度人。因為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經濟發達,偷渡過來討生活的印度人不少。但這幫人對香港的認同幾乎為零,一名來港多年的香港印度人說:“我們雖然生活在香港,但無論是有錢的還是沒錢的,都不敢將主要資產放在香港;若有能力,寧願到世界各地置業。”

那意思就是撈一把就走唄……

偷渡過來的由於沒有合法身份,那就只好幹一些灰色行當。香港朋友曾經在蘭桂坊被人勒索過,下手的就是幾個印度“鬼佬”……

你還想了解哪些和老外有關的話題呢?歡迎向胡哥提問!

長得好看的都點讚了,你還在等什麼呢?

【看老外,找胡哥!想看更多老外在中國的逗比生活,歡迎關注嘿老外頭條號!】


嘿老外


這是十九世紀大英帝國在全球殖民後留下的歷史遺產。

早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1840-1842),英國就曾派遣孟加拉邦(Bengal)的印度士兵到中國本土作戰,這些印度士兵被當時的清朝官員、學者稱作“敘坡兵”(sepoy),這個詞語來自波斯文的سپاهی(sepāhi)。隨著鴉片戰爭的結束以及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就有一些印度士兵留在了香港,成為早期香港警力的成員。

這些印度警察的工作效率是相當低下,所以大約在1860-1870年代,香港警務處副總監的克雷(Charles Creagh)建議當時的港督麥當奴(Richard MacDonnell)從印度旁遮普(Punjab)地區引進一些錫克人(Sikh)來港擔任警察。所謂的錫克人,是指生活在印度旁遮普地區以錫克教為信仰的族裔。

克雷之所以有此建議,是由於他曾經擔任過信德邦(Sind)的警務處副總監,對自己的錫克人下屬留有非常好的印象,他們能夠幫助殖民地政府打擊犯罪,鎮壓暴動,維護殖民地社會的穩定。

在這一背景下,香港開始從印度大量引進錫克人,後者由此成為東南亞暨東亞殖民地最重要的警備力量。

事實上,錫克人在香港的生活,恰反映出作為“日不落帝國”(The empire on which the sun never sets)的大英帝國的本質,全世界的殖民地與母國能夠形成一個帝國系統,故殖民地族群成為帝國海外殖民的幫手。

類似地,在二十世紀上海的街頭,我們也能看到許多錫克警察。例如,在上海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巡捕房(Shanghai Municipal Police)內,分為西捕、印捕和華捕三部分,其中印捕就是錫克人,自1884年起開始招募,等到1919年時巡捕房內已經有370名錫克人承擔警務職責。由於這些警員都蓄長髮,且以紅色頭巾纏頭,所以又被當時的上海人稱作“紅頭阿三”。


HuiNanHistory


在香港的印度人分為幾類,第一類就是港英政府時期土生土長的印度人,他們會講廣東話,是香港的永久居民。

第二類則是非法移民或者非法滯留的勞工,這一類在其他國家也都有類似的現象,而香港尤其突出的是在位於尖沙咀的重慶大廈的南亞裔勞工,其中有合法的,也有非法的,大多數是印度或者巴基斯坦人為主。

重慶大廈位於香港九龍尖沙咀彌敦道36-44號,,由5棟17層連體式樓宇組成。十七層高的重慶大廈匯聚來自亞非各國的商人、勞工和避難者,和各國的揹包旅客,是全球化的縮影。雖然大廈最早建立的目的是為了居住,但現在由平價酒店,商店等其他服務業使用。

重慶大廈以咖喱餐館,旅店,莎麗服裝店,和外匯兌換處為特點。它經常會被當成香港少數族裔聚集地。具體有印度人,東南亞人,尼泊爾人,巴基斯坦人,孟加拉人,中東人,尼日利亞人,歐洲人,美國人,以及世界各地的人。CNN 的 Peter Shadbolt 將其稱為“非官方非洲駐香港辦事處

大廈建於1961年,最初由中國人主要居住。50年之後的今天,估計大廈居住者超過4000人。

重慶大廈商戶不少,最多是手機、電訊公司、外匯及外幣找換店、小型賓館、東南亞特色西餐廳、咖喱小食店、電話卡、士多、成衣商店都有。顧客主要是南亞遊客。

樓內底下兩層分成380個攤位,以出售珠三角地區製造的廉價的中國商品為主,也售賣南亞和非洲地區的特色食品和手工藝品。三層以上開設有大約90家廉價旅店,以及20-30家食肆。

重慶大廈分屬920多個大小業主所有,多為香港人;其中的經營者和打工者主要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尼日利亞、肯尼亞、坦桑尼亞、烏干達等地。


本來世界觀


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現在香港的印度人(印巴人,也稱南亞人,當時印度和巴基斯坦是一個國家)的先輩,在鴉片戰爭後香港被英國割走後,隨英國人一起來的,現大部分仍在香港生活。原來屬於英國海外領地居民,但限制移民英國,現在從理論上說,應該是無國籍公民,從事的職業多數是大廈酒店的保安,或者在街頭販賣冒牌商品。


瑪利亞姐姐


回答這個問題要先問歷史,港英政府時香港是英國主導下的英聯邦成員,有義務收留全世界的難民,難民無論來自何方都予收留,但收留的人僅有最低撫卹金並不允許打工,直到他們自願離開。但他們的下一代就真的是香港出世的香港人,由於他們不是真的難民都是為生計而來港,成為難民收入難以養家,膚色明顯唯有做日工,做黑工,甚至加入黑幫。要責怪要怪英國人


阿克力斯



遠海深空


香 港 人 愛 稱 印 度 人 為 “ 阿 差 ” , 其 中 一 個 說 法 是 開 埠 初 , 英 國 殖 民 地 政 府 聘 請 很 多 鍚 克 教 徒 作 警 察 ( 差 人 ) , 於 是 一 般 人 便 以 「 阿 差 」 稱 乎 印 度 人 。

廣府人每喜稱印度人為"阿差"或"摩羅差";一般以為此二稱同為一事,"阿差"只是"摩羅差"的簡稱,而不少人亦以為"阿差:或"摩羅差"都是對印度人的蔑稱。這些都是毫無根據的錯誤觀念。

有人說,"阿差"是印地語achcha的對音。achcha 是表示明白或同意對方所說的話時所回應的感嘆語,近似英語的yes。由於粵人每每聽見印度人交談時說achcha,便以之稱呼印度人。此說似乎頗合邏輯,但非正解。

O0 h9 S4 R4 N4 e"阿差"此詞來自acharya 一語。在印度話裡acharya是老師、有識之士、智者之意。此語出自梵文的acarya (或 acharya),乃對有文化、有修養的人的尊稱,粵人即稱印度人為acha。也因此"阿差"一詞非但不是貶詞,而且是尊敬用語,難怪不少印度人被人叫"阿差"也不以為忤


據說因為印度人由於殖民地的關係,做公務員是要懂英語的,而他們因為懂英語的關係,卻也喜歡在中國人面前擺譜,通常在說一些不流利中文時,總會不自覺地加一句“I SAY......”(我說...)由於 I say 的發音和“阿三”很接近,因此便有了“阿三”的稱呼。


曾玉愛生活


沿彌敦道往北行,會看到三三兩兩的南亞人閒散地站在路旁,或交頭接耳,或與路人搭訕,或往遊客手裡塞廣告紙。這些人頭髮微卷,面色黝黑,穿件廉價的T恤衫,身上散發出南亞人特有的令人不愉快的氣味。他們有時咄咄逼人的語氣或手勢,惹得遊客頻頻露出不滿的神情。
這些人便是久居香港的南亞人,人們一般會稱他們為印度人,因為他們的先輩們隨英國人來時,印度和巴基斯坦還是一個國家,有的人的祖籍應該是巴基斯坦。這些人的先輩在香港曾經不可一世。據說鴉片戰爭後香港被英國人割走,一八四一年英國人在香港舉行佔領升旗儀式時,在場的就有從印度來的錫克兵。
百餘年來,這些人也跟英國的淘金者一樣,有發了財的,有破了產的,也有發了財後又破了產的,還有從來沒發過財庸庸碌碌過了幾輩子的。其中有些人在香港的發展史中也留了點念想兒。比如往來與香港島和九龍半島的天星小輪最早就是一個印度人開辦的,再比如早年的香港警察是清一色的印度錫克人,這些頭上包得嚴嚴實實的警察沒少揮著警棍打咱老少爺們。
香港迴歸了,這些人成了大不列顛的棄兒。理論上,他們仍是英國海外領地的居民,拿的是英國海外居民護照,但是他們被限制移民英國,而且從第三代起,他們的海外居民的身份就終止了;他們的祖居地,印度或巴基斯坦的某地,早就沒有了這些若干代前移居海外的任何記錄。那時,這些人就成了無國籍的人,恐怕要等到第四代兒孫出生在香港,才能得到中國的國籍。
我在香港曾見過一位客戶,他長了一副印度面孔,英語不大靈,卻說一口流利的廣東話。我能聽懂廣東話,但不能說。於是他廣東話來,我英語回答,他的同事聽不懂英文,而我的同事對廣東話一竅不通,於是,我們除了你來我往之外,還要把對方的話翻成各自同事的語言,那通亂可想而知。
過去,英國人統治時,英語為官方語言,這些講英語的印度人找工作時還有些優勢。如今,中文成了官方語言,粵語和國語成了香港的通用語言,這些視中文為“外星文”的南亞人,不僅在找工作時失去了優勢,即使日常生活都困難重重。
據統計,在香港的五萬多印度人中,絕大多數不懂中文,60%多連最基本的日常會話都不行。而剛剛回歸的香港對這些人無暇眷顧,或者乾脆採取“你死你賤”的態度,大概就是“你活該”.於是這些印度人的後裔們,如果不能去英國讀個學位回來,大概就只能在彌敦道上跟老外遊客們答訕,蒙老外買個冒牌手錶賺個三瓜兩棗來維持生計; 否則就去給大廈當保安,沿襲其祖輩的傳統. 只不過那時趾高氣揚,當狗腿子也算是吃官飯的,如今只能算是混飯吃嘍.好在香港福利制度不錯,不至於飢一頓,飽一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