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陝西很少有關於夏、商時期的歷史?

再回首16987



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證明陝西共有夏商時期遺址240餘處,其中陝北、關中和陝南分別佔51%、41%和8%。陝西關中和商洛地區的夏時期遺存,主要分佈在關中東部和商洛地區北部。這一地區的華縣南沙、藍田懷珍坊、商州紫荊、東龍山及洛南焦村等遺址,都發現了典型的二里頭文化遺存。

一些學者認為,關中西部和涇河中游的某些龍山文化晚期遺存,可能已進入了夏代紀年,如“寶雞石嘴頭遺址”的陶罐、鬲及某些紋飾——如交叉刻劃紋。

夏時期,關中典型遺址自東向西有華縣南沙、耀縣北村、西安老牛坡、扶風壹家堡等。西安老牛坡遺址面積廣大、內涵豐富而有特色,這就是文獻記載的崇國中心所在。

依據考古資料,關中商文化大體可分為兩段六期。第一段即鼎盛期,大體相當於二里岡下、上層時期。銅器、陶器面貌與二里岡所出基本相同,但器類多見花邊罐而少爵與觚,前者當是受“三川”之一涇河流域花邊器風格的影響。第二段大體相當於殷墟時期,這一階段尤其是殷墟二期以後,文化面貌的關中特質明顯,器物的陶質、陶色及風格都開始偏離殷墟的商文化。在陝西周原一帶,出現了聯襠鬲、折肩罐等器種,顯示出商文化在關中的崛起。殷商晚期,在先周文化和其它青銅文化的逼迫下,關中的商文化勢力逐漸衰弱,基本上退縮至西安以東至渭南一帶的狹窄地區,因為這一時期周文化已經佔據了主流。


先周文化在“三川”地區的寶雞、咸陽和甘肅的平涼、慶陽地區分佈最為密集。根據發掘資料,存在著互有差異、又密切相關的兩種文化類型。其一以姬家店、石嘴頭、晁峪、劉家、鬥雞臺遺址為代表,其二是以鄭家坡、北呂遺址為代表,年代都相當於殷墟時期,可能分別代表文獻記載的姜羌部族(炎帝部落後裔)和姬周部族(黃帝部落後裔)。前一類型遺址的主要陶器有高領袋足鬲、腹耳罐、雙耳罐、單耳罐和折肩罐,劉家墓地盛行偏洞室墓。—些學者認為,其與辛店文化的山家頭類型和姬家川類型有著明顯的傳承關係。後一類型的主要陶器有各式聯襠鬲、折肩罐、深腹盆、深腹簋、束腰甗等,各種拍印紋頗具特色。鄭家坡和北呂遺址都盛行豎穴土坑墓。

關於先周文化的淵源,一種觀點認為,西安“客省莊文化”是先周文化的源頭。而關中的商文化和甘肅的辛店文化、寺窪文化,也對先周文化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另外,在關中西部(鳳縣)及北部的邊緣地帶,還發現少量含有寺窪文化因素的遺址。

陝北夏時期的遺址主要發現於安塞、延安、延川、靖邊、府谷等地。代表性陶器有花邊罐、鬲、三足甕等,紋飾多見蛇形附加堆紋,時代大約相當於朱開溝文化中期(二至四段),屬於北方地區的一種青銅文化。當然榆林的“石峁遺址” 是中原地區夏商斷代最大的史前考古大發現,震驚了世界,從4300年前開始一直存續到3780年前,城池宏大。商時期的遺址主要分佈在黃河支流窟野河、無定河、清澗河、延河和洛河上游地區,關中盆地北緣的淳化一帶也有發現。這些遺存與鄂爾多斯草原和晉西北同類遺存的內涵基本一致,都屬於北方地區的青銅文化,有學者依據考古發掘地點,將其命名為北方地區青銅文化朱開溝·石樓·綏德類型。

在陝北吳堡、綏德、清澗、子長、延長、延安、洛川、淳化和山西右玉、保德、石樓、忻縣、柳林、永和、吉縣等地,先後發現了40餘起出土於墓葬的青銅器。從時代看,這些青銅器大體分為四期,可與殷墟的四期相互對應。從器類、器形和紋飾風格看,它們又分為特徵迥異的兩類。一類以各種容器為代表,與殷墟商文化和關中商文化具有較多的共性。

在陝南漢中盆地的城固、洋縣一帶,分佈有非常豐富的商時期氐族文化遺存,僅漢江支流湑水兩岸的呂村、五郎廟、蓮花、蘇村、馬暢、謝村等地,歷年就出土青銅器約20餘起,數量達600餘件。這些銅器大多出自窖藏,可能與某種祭祀活動有關,其文化特徵又明顯地分為兩類。一類以禮器為代表,時代從二里岡上層時期延續至殷墟階段,與殷墟的同類器物幾乎完全相同,另一類則是實用器。


著名考古學家張光直先生指出,夏商周是同時並存的部落城邦文明,所以他們之間文明形態也是交叉存在的。周文化特質明顯,夏商則相對混沌。

根據《中國通史》的記載,夏商周先祖都發源於渭水流域,這可能對應了炎黃部落緣起黃土高原的歷史正論。夏族從渭水中下游發端後,主要的遷徙路線有兩個:最早的一支從關中直上陝北榆林,建立了“黃帝崑崙城”,最著名的遺存就是“石峁遺址”,這裡是我國史前最大的城邦遺址。另一支從關中的渭河平原越過龍門黃河進入汾河平原,在此繁衍生息,根據《正義》的解讀,夏族先後有四個都邑,分別是陽城、平陽、安邑、晉陽,著名的遺址是“陶寺遺址”,後來被“石峁”人所滅。

商族一支從渭水流域先遷移到陝西商縣,在此發端,“東龍山遺址”是很好的印證。從商祖“契”傳十四世到商湯,逐步順“雒水”東進,在黃河南北兩岸發展,因為豫州是東夷人的傳統勢力範圍,所以火併激烈,因為人數處於劣勢,生存很是艱難,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化屬性上東夷色彩明顯,其實等於是華夏族做了東夷族的上門女婿,屬於“嫁”,所以子女姓氏全跟女方。“婦好”是“商王后”嗎?“婦好”是商王之妻還會給商王進貢?還會有自己的領地和權杖?還會有屬於自己的軍隊?還會經常帶兵打仗?還會親自主持祭祀活動?還會有權利自己私鑄那麼多的青銅器?可以確認 “婦好”為一個部落邦邑首領無疑。“娶”文化則是女方嫁男方,子孫姓氏一切隨男方。

殷商的另外一支就是來源於“石峁”人和“陶寺”人的遷徙。從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發現看,喪葬和築城都有“石峁”文化的影子。商的都邑也是因為東夷族攻伐的原因到處遷徙。

總之,在夏商時期的部落集中區域,文化是很複雜的,在華夏部族的周圍還有大量的戎狄部落的交叉存在,之間征伐不斷。但殷商文化的東夷論是真實可靠的,是有別於渭汾平原的華夏族的,有些商部落是屬於母系社會也是證據確鑿的。

這就是夏商時期的文明狀態,打破這一切混沌不堪的就是誕生於關中渭水流域的周文明。“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武王伐紂開啟了中華文明的歷史新紀元,使中華民族在文化上有了歸屬感。周統治地域遼闊,崇尚禮儀,分封諸侯,創建宗法制度,這些都是夏商時期所無法比擬的。華夏文明從此奠基,中國人從此有了屬於自己的“文化基因”。

探尋歷史,正本清源,我是清樂堂,歡迎關注交流,請多指正。


清樂堂


原因很簡單:

黃河幾字形繞開陝西,西安沒黃河,決定了西安從商周起只有三千年歷史。

上下五千年,四川有三星堆,浙江河姆渡遺址7000年,陝西7000年以上的遺址一個也找不到。

如果從猿人角度,陝西藍田猿人的歷史,又比不上雲南元謀縣。

縱觀歷史:

1、明末天下大亂,首先是從陝西(時屬延安府)開始,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陝西的受災之早,受災之重。民不聊生無以延命,只得起身反抗,所謂“天降奇荒,所以資(李)自成也。”

萬曆在位48年間(1573-1620年)有災荒記載的就佔25年,崇禎年間幾乎連年災荒。

天啟七年(1627年),陝西發生大旱,次年即崇禎元年繼續大旱,其中陝北受災程度最重。

崇禎三年,災區擴大到全陝。到崇禎六年,旱蝗霜三災並至,全省大飢。

2、果然,民國18年,陝西西安關中地區再次發生大饑荒。

民國十八年發生在陝西關中的大饑荒,又名“民國十八年年饉”。

陝西人把一年中一料未收稱為饑年,兩料未收稱為荒年,連續三料未收稱為年饉。

實際上民國十八年年饉從民國十七年就開始了,據近代大量史志和報刊資料記載,民國17年(1928年)陝西始露旱情,夏季二麥歉收,秋未下種,冬麥亦無透雨下播。民國18年(1929年)全省旱象更加嚴重,春至秋滴雨未沾,井泉涸竭,涇、渭、漢、褒諸水斷流,多年老樹大半枯萎,春種愆期,夏季收成不過二成,秋季顆粒未登,饑荒大作,草根、樹皮皆不可得 ,死者日眾、殍滿道旁、屍腐通衢、流離逃亡,難以數計。

長安、武功、鳳翔、扶風、乾縣、岐山、眉縣、興平、咸陽、臨潼、渭南、周至、蒲城、合陽、寶雞、隴縣、澄城、淳化、長武、褒城、禮泉等縣為重災區。全省940餘萬人口,餓死者達250萬人,逃亡者約40萬人,有20多萬婦女被賣往河南、山西、北平、天津、山東等地。


用戶67724358697


南洛河古稱:“雒水”。起源於陝西省華山南部與藍田縣秦嶺箭峪側木岔溝。洛陽古名“雒邑”“雒陽”因此得名。

北洛河古稱:“洛水”,全境皆在陝西,流經大荔、宜君、黃陵、志丹等地。

而司馬遷《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而並不是“皆在河雒之間”。

即便不管是洛還是雒。首先都源自陝西。

先說北洛河,北洛河流經之地,其中就有司馬遷的家鄉韓城,韓城古稱“夏陽”“龍門”,就是大禹治水的地方。另外韓城是西周武王封子的地方,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名佚傳)封於韓,食採於韓原一帶,稱韓(侯)國(並非戰國的韓國,有可能是有血緣關係)。而大禹又是夏朝的創立者,大禹的地盤又是與韓城(夏陽)隔河相望的山西的陽城。《孟子·萬章上》載“禹避舜之子於陽城”,《古本竹書紀年》載“禹居陽城”。可見夏朝名字的來源於大禹一生最重要的治水地“夏陽”和“陽城”。而韓城以北的黃陵縣又是華夏始祖黃帝的陵寢,而黃土高原又是黃帝的誕生地也是黃帝部落早期的主要活動區。黃陵北部不遠又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大,最先進的城市遺址距今5000——4100年佔地438萬平米的石峁古城遺址,四周又有十幾座同時期的衛星城,其中4500年的蘆山峁遺址發現中國目前最早的宮殿遺址,而後世的夏商周所有宮殿遺址皆按照其佈局而建,這個遺址又和夏朝時間吻合。而韓城(夏陽)的南部的陝西白水縣又是文字始祖倉頡的故里。白水南邊的大荔縣又是古人類距今20萬年的大荔人遺址的發現地。韓城(夏陽)的東部不遠又是山西距與夏朝時間吻合的“陶寺遺址”。綜合遺蹟可看出河洛文明的河洛就是陝西北部的黃河與洛水。

再說南洛河(雒河),起源地是陝西華山南部和藍田。先不必多說212萬年的藍田猿人,僅這地區“華胥故里”就能說明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西邊就是著名的仰韶文明早期最大的遺址“半坡遺址”和著名的“姜寨遺址”。而姜寨遺址又是最早的銅的發現處,旁邊的6000年前的西安楊官寨遺址就不多介紹了。而仰韶文化遺址,河南1000處,多為中晚期,陝西2040處,一半為早期。

而“華夏”一詞來源於華山和夏陽。可見三代之居的河洛是指的陝西北部洛河與黃河周圍。

司馬遷的洛水不是雒水。河南除了歪曲史書內容和改變史書的字詞,遺蹟證劇卻拿不出來,僅有的二里頭遺址,卻被國家文物總局否定為夏都,洛陽古稱“雒邑”並非“洛邑”。如今為了爭經濟利益,不僅捏造歷史給自己貼金,連祖宗給的名字都改了。











親爹親爹


作為陝西人,我認為這個問題提得不夠嚴謹。原因主要有兩點。

其一,我國曆史上有沒有夏朝,到現在考古學家還沒有找到相關證據,關於夏朝的所有歷史,都存在於傳說中。因此,不能把傳說當歷史。

關於夏朝的記錄,只零星存在於西漢大文豪司馬遷《史記·夏本紀》中,他說,夏朝是大禹治水後建立,或者是大禹的兒子啟建立,但除過司馬遷的記述,再也找不到其它記載,所以,關於夏朝是否存在,一直存疑。

司馬遷和史記

我們向世界宣稱時,中華民族有上下5000年文明史,這個5000年的說法還跟司馬遷有關,司馬遷是從炎帝、黃帝時期開始算起的。但國外大部分歷史學家不認同這個說法,因為國外學者認為,要證明一個文明存在,必須滿足三個條件,有文字、青銅器和城市同時存在,才算有效。

周文王和姜子牙

但是,從商朝初期,大約在3600多年前甲骨文產生之前,到炎帝、黃帝這段時期,這1500多年沒有任何文字記載,所以,國外專家不承認中華民族有5000年文明史,當然也不承認我國有夏朝這個朝代存在。他們只承認,華夏文明是從有甲骨文記載的商朝開始的,也就是,華夏文明有3600多年文明史。

不要說陝西沒有關於夏朝歷史,其它地區同樣沒有。

其二,熟知歷史的人都知道,商朝是我國有文字作證的第一個朝代,在政治制度上,是由一個國王領導眾多諸侯的制度形式。諸侯分散在各地,陝西在商朝晚期時,是西伯侯姬昌的領地,被稱作西岐,位於今天陝西岐山、扶風一帶。

周文王

商朝經歷了三個階段,分別稱作先商、早商、晚商,有500多年曆史,商朝雖然大部分活動時間在中原一帶,但到晚商時,陝西一帶同樣活動很頻繁,有許多風雲人物在此生息,如姬昌,姜子牙,等等。周文王姬昌前後5次拜見姜子牙,終於打動他,願意為伐紂大業助一臂之力,這段歷史非常有代表性,被譽為“求賢若渴”的代表。

華夏文明從中原,即當今的河南一帶作為起點,然後沿著黃河流域,或者順流,或者逆流輻射、擴展,到晚商時,完全擴展到了陝西一帶,所以這時期,不能遺忘陝西對商朝的貢獻和作用。

雖然商朝的都城是朝歌,位於今天的鶴壁市一帶,同時還有其它城市,如亳,今天商丘市一帶,邢,今天河南焦作溫縣一帶。同樣也有西伯侯的駐地城市——西岐。

正是姬昌看到商紂王是個昏君,才起了取而代之的雄心。他在西岐不斷髮展勢力,最終完成了伐紂大業,成功取代商朝。


鴻鵠迎罡


陝西很少有夏、商時期的歷史?是說陝西曆史短嗎?相對人類幾百萬年的歷史,確實太短了,和非洲比也大不如。非洲的歷史很長,當全世界人的祖宗都可以,這有啥可自豪的?美國二百年的歷史不用自豪,有蘋果、微軟、芯片、導彈、航母就足以傲視群雄了!相聲演員岳雲鵬,老家是號稱華夏祖宗的中原某省,相聲影視都極有天分,可謂牛逼!這不見了天津人郭德綱還得跪拜喊師父。無它,離開郭德綱你小嶽嶽在圈子就沒法混!這世界是強者的世界!回顧歷史,我們需要的是秦漢帝國的雄壯開拓,需要的是大唐王朝的盛世輝煌,更需要面向未來努力提高科技實力,實現大國崛起的宏偉目標!而不是不停的去嗅那條又臭又長的老婆娘的裹腳布,嗅久了腦子就殘廢了!


馬可大菠蘿123


夏以前的歷史,陝西省還是有的,也要結合河南省境內的歷史才能看到。關於帝嚳,有兩個版本,五千四百年前的帝嚳高辛氏,首任帝叫帝嚳,帝夋,稱帝立都於洛陽,娶有邰氏女子姜嫄生下棄,還有一個版本,是4400年前的帝摯青陽氏王朝時期的第16任帝洛陽的姜斯遂自稱帝嚳號高辛氏,說是他娶了姜嫄生下棄,無論哪個版本都說明有邰氏周先祖已經存在並且繁衍於雍州。帝嚳高辛氏為了加強統治,和周先祖部族的聯姻確實存在,甲骨文中反覆提到帝夋這位商先祖,清末民初的史學大家也認為帝嚳就是帝俊,帝夋,也基本確定周王室確實是帝嚳後代,黃帝后裔,周王室和商王室從帝嚳講起,實際上是兄弟,都是黃帝一族的血脈。據陝西朋友講,周和楚都祭奠黃帝,而且周的圖騰是熊,應該都是有邰氏和帝嚳高辛氏的聯姻,有關。

從考古上說,至今陝西省境內還沒有發現早於仰韶文化一到兩千年的裴李崗文化,而河南省境內的裴李崗遺址有幾十處,這說明遠古時期河南省人口眾多,是遠古的歷史舞臺,顓頊,帝嚳,帝摯青陽氏王朝接連出現在河南省境內,陝西省境內處於原始氏族時期,大的部族有邰氏已經在繁衍,但是還沒有出現王朝。河南省境內的仰韶文化遺址是不如陝西多,但是考慮到河南省東部處於黃河氾濫區,是存留不下遠古遺蹟的,從裴李崗遺址看,河南遠古時期的人口數量應該大大多於陝西省,所以夏商時期及夏以前的歷史河南省要豐富得多,是人口數量的問題。人口數量的差異從仰韶文化上看,是看不到的,裴李崗遺址也集中於洛陽鄭州之間,由於黃河的泛濫,鄭州以東很難存留,但是應該也是人口密集的,開封也是帝嚳高辛氏的活動中心。


老楊141007668


因為夏、商時期華夏文明主要集中在以下地區



注:表中“亳”指河南商丘


T問道T


張豈之先生說:“炎黃時代距今5000年左右。我國曆史記載最早談到黃帝出生的是《國語·晉語》:‘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少典族居住在陝西、甘肅交界處,與有蟜氏通婚,生下黃帝和炎帝。黃帝居姬水,以後姓姬;炎帝居姜水,以後取姜姓。黃帝生於陝北黃土高原,炎帝生於今寶雞市姜水一帶。黃帝和炎帝部落曾經順河移動,發展到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游,後來成為華夏族。”

《連山易》中所記載:“顓頊五代孫鯀,封於崇”。《地輿志》中記載:“鄠,古崇國也。”《詩·大雅。文王有聲》曰:“既伐於崇,作邑於豐。”《史記•集解》: “崇國蓋在豐、鎬之間。”

這一段是說陝西西安鄠邑區是上古時期黃帝后裔鯀的封國,後來崇國被周文王所滅,文王在崇國的地方建立了豐京。而鯀就是我們熟悉的大禹之父?這算不算史書記載與夏相關聯的部分。

《尚書·禹貢》記載,大禹“導渭自鳥鼠同穴”《山海經》雲:鳥鼠同穴之山,渭水出焉“。所以關中人又將渭河叫禹河。

《史記.。殷本紀》“契封於商”。漢鄭玄:“商南在華之陽”。晉皇甫謐:“今上洛、商是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丹水自上洛經商縣南,契始封此”。唐李泰《括地誌》:“商州東八十里商洛縣,本商邑,古之商國,帝嚳之子契所封也。”其意思是陝西商洛地區是商老祖宗契的封國與商緣起之地。

以上這些是信手拈來關於人文始祖黃帝、夏、商與陝西關係的記載。當然還有更多的史料就不一一列舉了。

下圖為人教版七年級歷史第三課:炎黃二帝起源於陝西



天道TD


周之前歷史不多。盤古開天地發生在河南泌陽盤古山,桐柏盤古山,燧人氏鑽木取火發生在河南商丘,伏羲女媧陵墓都在周口淮陽;賈湖文化文物考古,文物對照山海經史記典籍傳說,舞陽有賈湖酒,伏羲氏女媧氏故里河南漯河舞陽。洛神賦伏羲溺女傳說,賈湖考古六歲小女孩遺骨全身掛滿綠松石得到印證,其實發生在漯螺河。黃帝出生在新鄭軒轅之丘潩水河畔,娶西陵女嫘祖為元妃,今河南西平縣國家認定嫘祖文化之鄉。問道廣成子與崆峒山,禹州西五十里,具茨山脈禹州長葛密縣新鄭境內。取首山之銅,今河南襄城縣,靈寶荊山鼎湖造鼎,橋山飛昇即仙逝駕鶴遨遊!劉累養龍的地方奍龍城河南臨潁,許由歸隱的地方許由店,後紂王開疆闊土在此屯兵,改紂城一直到現在。夏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發生在禹州,夏朝第一都禹州,禹王鎖蛟發生在禹州,儀狄造酒(寶豐酒),杜康造酒(洛陽伊川),太康失國河南太康,少康復國臨邑(今臨潁縣城頂遺址)少康酒。鄭莊公撅地黃泉見母的地方在臨潁發生。金文夏字的來源與遠古中原的古老樹種葛樹,葛樹上搭建房屋,就是夏=葛。華的來源葛花=華,華夏來源夏朝有關。中國來源與殷商甲骨文來源有關,中國來源。





華強部落


學界認為夏商周是三個同時存在的民族。夏,目前“下落不明”。商人發祥於東夷,由東向西佔領了河南,建都於安陽。而周人4500年的就生息在關中平原,先周鄭家坡遺址證明了這點。夏代政衰,周先祖不窋竄於戎狄之間。商代陝西的歷史由商周兩朝書寫,有歷史記載!若再前推,仰韶文化的中心在關中晉南豫西,這裡是華夏民族的源頭,最早的中原就指這裡。陝西的北首嶺,半坡,楊官寨,包括鄭家坡等等,都是最典型的重要遺址。(再早的上陳,藍田,大荔人等就不說了)所以陝西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這是常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