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析」論電影《雪國列車》的“火車”意象與反思向度

引言

轟鳴、搖晃和震盪的火車作為一種意象出現在電影中,不僅構成影片的故事空間,承擔著敘事的功能,更具有豐富的表意性和象徵性,成為導演表達情感的重要載體。

火車在電影中除了作為“象”和“意”的單純意義之外,更在其作為具體形象與抽象情感的載體所構成的中間地帶遊移,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影片敘事氛圍的營造和影片節奏的調度等方面發揮作用。

封閉的空間能壓縮戲劇衝突,所以“火車”絕對是一個絕佳主題。因為火車的線性特徵,使原本具有縱深的三維空間化作成了二維。封閉空間本身是一切矛盾的來源,在這個空間中,一旦衝突發生,對立雙方除正面相對以外幾乎無他選擇,由此對立雙方的鬥爭被放大,並且由於車廂的狹小空間,使得對立雙方的衝突很容易充斥整個空間,如同旋渦一樣迫使所有人都參與其中,任何人都無法置身事外。

「深析」論電影《雪國列車》的“火車”意象與反思向度

電影《雪國列車》海報

《雪國列車》改編自1984年的法國同名漫畫,由韓國著名導演奉俊昊執導,韓國著名導演樸贊鬱擔任製片人。講述了為了應對愈演愈烈的溫室效應,世界各國在2014年發射了代號CW-7的冷凍劑,誰知卻將地球推入了萬劫不復的極寒深淵。一場突如其來的氣候異變讓地球上大部分人類滅亡,少數倖存者登上了一輛環繞全球的列車,這個列車在之後的日子裡不停前進,同時在內部也構建了自己的獨有生態系統,並且維持了17年之久。在這裡,受盡壓迫的末節車廂反抗者為了生存與尊嚴向列車上的權利階層展開鬥爭的故事。

「深析」論電影《雪國列車》的“火車”意象與反思向度

電影《雪國列車》劇照

從空間敘事的角度看,《雪國列車》的故事就是設定在密閉空間之下:尾部車廂的反抗者們試圖衝破重重關隘佔領車頭,除將這條列車全部打通之外別無捷徑,所以衝突成為了唯一的道路。

影片將故事放在了封閉的火車空間內予以展示, 將封閉空間科幻片拍到了極致。極具隱喻意味的情節故事藉助“火車”這一特殊意象空間予以呈現,既揭示了人類發展的永恆矛盾,又兼具審美與反思向度。“火車”在此擺脫了一般電影中被符號化的類同能指而生產出了深刻的內涵。

本文從電影中“火車”所具有的敘事功能入手,對影像表達中的空間、權力與主體的關係進行分析。

壹·基調:火車空間的氛圍營造

在電影中, 火車既是一種敘事空間, 也是一種敘事手段。這首先體現在它對敘事氛圍的營造上。

作為一部典型的封閉空間科幻片,《雪國列車》中列車是抵禦極寒侵蝕的避風港,同時也是統治者維持等級森嚴統治的碉堡,劣等人遭到斧頭和槍彈獵殺,他們憑藉有限的物資(鐵桶,火把)來反抗統治者的統治,同時不斷揭開列車的謎一樣的往事和故事背後隱藏的動機,最後,列車中最具遠見者合力衝破了這個“鋼鐵牢籠”。

「深析」論電影《雪國列車》的“火車”意象與反思向度

電影《雪國列車》劇照

  • 空間與行動同步

一般來說,電影中所營造的空間是先於時間而存在的。熒幕上首先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是空間以及與之相關的地形信息。因此, 電影環境的呈現並不是藉助於想象,而是直接作用於觀眾的感官, 從而影響著人們對行動的判斷。空間敘事在電影中獲得了與行動敘事同等重要的地位。

「深析」論電影《雪國列車》的“火車”意象與反思向度

電影《雪國列車》影片畫面

空間與行動的同步性和同場性, 使得火車的意象始終“在場”, 對觀眾的視覺衝擊不斷加強。在《雪國列車》中, 火車空間)內外是極其不同的天地, 代表著生與死, 從而形成一種極具張力的結構。而且這種結構在特殊情況下會發生置換。比如,當火車空間外是冰天雪地時,火車就成為了人們的安全港灣,當發現火車空間外有生存的希望和跡象時,火車空間又成了禁錮人們的牢籠,火車空間內的人們急切的想拜託這是束縛。影片的開頭與結尾的故事處理,就是撕裂了一種空間一成不變的意味, 賦予其極強的戲劇性, 併為整部影片定下了基調。

「深析」論電影《雪國列車》的“火車”意象與反思向度

電影《雪國列車》劇照

  • 壓抑情緒的營造

火車是完全封閉的空間, 目之所及全是冷冰冰的鐵皮。灰暗、冰冷、無路可逃的環境營造了緊張、壓抑和焦慮的情緒。在影片中,這種情緒貫穿始終, 增強了末日到來的緊迫感。

此外,火車在視覺上體量極大, 疾馳而過呈現出的是一種極具衝擊力的動態感, 有一種把握不住瞬間的感覺。在熒幕上,火車的疾馳給人一種反抗鬥爭勢不可擋的感覺。

「深析」論電影《雪國列車》的“火車”意象與反思向度

電影《雪國列車》影片畫面

而在聽覺上, 火車的轟鳴像極了給安逸中的人敲響的警鐘, 時刻提醒他們生存空間的殘酷與兇惡將隨時到來。火車的搖晃不定孕育著隨時失控脫軌之虞, 如影隨形。

值得注意的是, 影片的結尾,火車最後以脫軌而收場, 彷彿火車在末日的出場就意味著一種短暫與變動, 讓人們逃脫悲慘的命運。如,影片中,列車被炸燬,尤娜帶著孩子踏入他們從未觸碰過的列車之外的土地,腳踩在厚厚的雪地上,望著起伏綿延的雪山之景,最後目光落到了遠處山丘上的一隻北極熊身上,影片結束。

貳·結構:權力鬥爭與故事推進

福柯曾說過空間是任何權力運作的基礎, 這種與資本的聯繫使火車和等級形成了詭異的相似。

  • 人類社會的縮影

影片中,列車上有各色人種,但他們按著階級分配,就像階段社會的縮影,有錢人活在前車廂,過著糜爛生活。而沒買車票而登上列車的人,在末節車廂過著集中營似的非人生活,靠吃用蟑螂做成的食物為生,並且還定時定量發放。

「深析」論電影《雪國列車》的“火車”意象與反思向度

電影《雪國列車》影片畫面

而列車所承載的本身就是人類社會的縮影,把窮人和富人、有權者和無權者階級衝突表現得淋漓盡致。然而階級並非社會的全部,隨著革命者從末尾向車頭挺近,影片表現的階層逐漸升高,個體自由與整體生存之間的矛盾也逐漸凸顯。

領袖柯蒂斯從一開始就表明了決心,在車廂內,他為了生擒人質不惜一切代價,達到了為大我而獻身的崇高境界。但在影片末尾,在經歷了“平衡論”的洗禮之後,他毅然決然的做出了炸燬列車的“非理性”選擇。

  • 精彩紛呈的戰場

影片中, 列車裡的“統治階級”梅森對末節車廂的乘客訓話時說道:“大家每個人都要認清楚自己的地位,不做違法亂紀之事,帽子屬於我們,鞋子屬於你們,我們是腦袋, 你們是臭腳。一開始上車的時候,你們買的票決定了你們的地位。”在這裡,頭、尾就成了富含等級意識的對立符號。

「深析」論電影《雪國列車》的“火車”意象與反思向度

電影《雪國列車》影片畫面

隨著,在末節車廂中的人們揭竿而起時,故事情節在一步步推進,當看到純真的孩子完全被洗腦,前一秒還是天使面容的老師後一秒變成了失去靈魂的殺人機器時候忽然感到震撼,接著是目睹了上層社會車廂乘客的奢靡生活。

影片中,柯蒂斯從車尾向車頭一節節地行進, 佔領的空間也在不斷的增大。這樣的情節設計, 既象徵了主人公對命運的僭越,也展現了主人公帶血的成長經歷。層層闖關的情節極適用於火車。

「深析」論電影《雪國列車》的“火車”意象與反思向度

電影《雪國列車》影片畫面

當柯蒂斯一隊人層層推進時, 每節車廂所居住的乘客和功能景觀呈現在觀眾面前,不僅不感覺無聊, 反而會對下一節車廂充滿好奇。

不斷增強的衝突, 層出不窮的矛盾, 變幻莫測的奇觀, 使火車變成了精彩紛呈的戰場。可以說車廂的層層推進, 既帶來了敘事的時間節奏, 也產生一種橫向的比較敘事。

叄·舞臺:封閉環境中的衝突展示

德國著名電影理論家齊格弗裡德·克拉考爾認為,許多好的電影都會展示一個“舞臺化的故事”。

而影片中,列車的封閉空間就像一個集中展示矛盾的舞臺。而因為舞臺的有限性, 它只能是表現跟對話和表演有直接關係的部分。

  • 交際關係的衝突

有限的空間正是火車的特徵之一, 而一節一節的車廂就像是“複雜的單元”一樣。在封閉狹小的空間裡, 在匱乏的生存資源面前, 人與人的關係距離縮短,不同的性格,複雜的交際關係編制在一起, 各色人等的衝突極易引發無盡的連鎖反應。

「深析」論電影《雪國列車》的“火車”意象與反思向度

電影《雪國列車》影片畫面

社會大舞臺上發生的故事被集中隱喻地放置在了車廂的密閉空間之內。影片中展現了多種衝突,柯蒂斯們與列車主人維爾福德及其“國家機器”;起義領袖柯蒂斯與南宮民秀的分歧。

「深析」論電影《雪國列車》的“火車”意象與反思向度

電影《雪國列車》劇照

而作為完全封閉的逼仄的空間, 火車將衝突不斷放大。而電影並未簡單地將衝突變為絕對的善惡對抗。柯蒂斯一開始也是沒有憐憫心的人,他餓極了也吃人。他曾經是這樣一個毫無人性可言的人,卻因為吉列姆寧願送上自己的手臂也要保護嬰兒的舉動而改變,從而再次擁有了人性。而列車的主任維爾福德,則是出於維持列車生態的考慮而實施獨裁。這些解構了英雄、沖淡著罪惡的人物設置, 引發的是震撼之餘的深切反思。

  • 主體成長的衝突

在無數的衝突之中, 影片還凸顯出了主人公柯蒂斯的自我衝突, 換句話說就是主體的成長。

柯蒂斯像極了一個懷揣夢想的青年, 為了反抗命運一路拼殺。但當他了解到整個事件是維爾福德和吉列姆的陰謀時, 為的是讓他成為接班人之後, 他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開始坍塌。

「深析」論電影《雪國列車》的“火車”意象與反思向度

電影《雪國列車》影片畫面

柯蒂斯與維爾福德展開了長時間的對話。他要思考在物資極度匱乏的情況下, 也許集權統治會是最好的途徑。

茫然之後, 柯蒂斯選擇了另外一條路,一條破壞列車,走出去尋找新天地的路,這條路沒人走過不知未來,但卻是一條平等自由充滿著希望的路。他完成了自我掙扎, 選擇再度向命運抗爭。

「深析」論電影《雪國列車》的“火車”意象與反思向度

電影《雪國列車》影片畫面

影片通過主人公特有的經歷, 解決著一個又一個棘手的問題和看似力量懸殊的衝突。重要的不是衝突的結果, 而是面對衝突的態度和解決衝突的過程。正是這樣的態度與過程彰顯著生命的真理和人性的本質。

肆·象徵:火車意象與理性邏輯

西方傳播學的巨匠馬歇爾·麥克盧漢認為,人類科技進步的歷史就是人類的延伸史。火車作為現代性的表徵,是人類手和腳的延伸,我們以此去丈量世界,完成自己的現代性一進步/啟程/改變一想象。

作為技術巔峰的代表——火車, 是理性世界的烏托邦。《雪國列車》則更是以一種科幻的想象姿態為我們展現了在永動機式的引擎帶動下的“諾亞方舟”。

  • 理性邏輯的反思

電影通過火車意象的展示, 表達了對理性邏輯的反思。《雪國列車》裡的列車既然有了永動機,為什麼不暫停下來偏安一處呢?這恐怕就是答案一科技從不停止。推動科技一往無前的力量是人類的理性。

「深析」論電影《雪國列車》的“火車”意象與反思向度

電影《雪國列車》影片畫面

理性邏輯要求無限增殖, 但理性的無限增殖會導致技術的失控。電影中,因為人們試圖以人工技術為地球降溫,誰知投放的CW-7最終帶來了極寒世界。

技術的失控源於人類對理性的臣服, 而根源是人類的征服欲。慾望就像無法探底的深淵, 如疾馳的列車一般有去無回, 最終成為人類的主人。

「深析」論電影《雪國列車》的“火車”意象與反思向度

電影《雪國列車》影片畫面

影片中, 代表著先進科技力量的軍隊在“過隧道”一戰裡, 先是利用夜視儀佔據上風, 但隨著反抗軍用上了從車尾傳來的火把, 戰局立馬扭轉。“火”在此獲得了宗教般神秘的色彩,“野蠻文明”戰勝“先進科技”的設置在災難電影中屢見不鮮。

當末日來臨, 科技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技術理性和人文關懷在此發生了能力置換。

  • 人類的終極自信

電影中,象徵著末日“烏托邦” 的列車在承擔著“救世”幻想的同時瞬間坍塌。火車成為了在噩夢與美夢間搖擺不定的能指,脫軌的火車作為時代的症候釋放著我們在現代性體驗中的焦慮和壓抑,展示著人類內在的“真實”,但反現代性並不是反對現代性,而是完成對現代性的修復。

「深析」論電影《雪國列車》的“火車”意象與反思向度

電影《雪國列車》影片畫面


「深析」論電影《雪國列車》的“火車”意象與反思向度

電影《雪國列車》影片畫面

電影結尾,尤娜和黑人小孩,他們沒有被凍死,而在遠處他們看到了象徵生命與兇險的北極熊。此刻他們遭遇了真正的外在之物,他們不知道這是什麼,沒有人教他們下一步應該怎麼做。或許導演奉俊昊對他們寄予了積極的期待,在他們給出一個眺望之後,鏡頭跟從他們的目光,看到了北極熊,這似乎是在暗示,人們對於未知之物終究還有把握的可能。

這無疑是一種期許——人類終將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這是災難電影所傳達出來的柔情內核和人類的終極自信。

寫在最後

《雪國列車》是奉俊昊導演又一部兼具故事魅力和深度寓意的力作,影片的驚異程度讓人再次對導演萌生敬意。電影雖沒變成一個純種好萊塢動作大片,卻暗藏了相當多的隱喻供觀影者思考。

影片中,維爾福德說:“列車就是世界,我們就是人類。”這句話放在電影裡顯得有些直白。然而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這個火車空間所囊括的世界不僅僅是空間上,而且也是有時間上。

「深析」論電影《雪國列車》的“火車”意象與反思向度

電影《雪國列車》影片畫面

從尾車到頭車就是人類發展的歷史:從矇昧到文明,從馴養自然到脫離自然,從建構秩序到消解秩序。

秩序是保障了人性和人類生存,還是秩序毀滅了人性和人類生存的意義?然而消解了秩序,達到真正的自由後,人類,究竟該何去何從?回顧歷史,從農業時代到工業時代再到信息時代,人類發展的每一步目的都在於更好地生存,而最後的結果卻是摧毀整個世界。

就像片頭中說,人們為了解決全球變暖問題,“革命性”地使用了CW-7的冷凍劑,最終卻把世界置於冰雪之下。

因此,科幻只是一件外衣,反抗也只是一個主事件,宗教是一種意境,揭示了自然規律法則與人類自由發展之間的永恆矛盾,才正是這部電影的主題所在。

------------------- END ----------------

如果您對本文喜歡,歡迎關注@星壹娛樂。星壹會持續輸出高質量、原創文章,解讀娛樂領域最新的熱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