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懶”一點,是教學水平的提高,更是學生學習成長的幸運

我看過我國著名的語文教育專家魏書生的教育教學視頻。我有一個很深刻的感受,那就是他在教學上很“懶”。

以至於我會懷疑這樣的教學狀態如果是在普通人身上,是會受到學校的嚴厲的批評的。

但是,魏書生先生懶得好,懶得到位,懶出了水平。

我記得他的視頻裡說到,他當時因為要到各處講學,一個學期能呆在教室裡給孩子講課的時間只有20節。然而,就是這僅有的20節裡,也是很多時間給了學生,而不是從頭講到尾。

然而,他的學生的成績卻是讓我們無法相信,我記得他有一次的班級語文平均分為136分。

這是語文啊,然而這樣的成績不得不讓我們瞠目咋舌。是啊,他的是平均分,而不是最高分。自此,我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

所以我重新回顧他的教學的過程,有一個字一定是重點,那就是“懶”。不過,“懶”也需要水平。

老師“懶”一點,是教學水平的提高,更是學生學習成長的幸運

勤快一直以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教師更應勤快

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能力。——託·卡萊爾

作為一位人民教師,是應該兢兢業業的。

你需要認真備課,寫備課筆記,你需要好好研讀課文,你需要好好地把握對應學科的特點,你需要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方法,你需要批改作業,你需要反覆的考試並批閱試卷、講解試卷,你需要不斷的找學生聊天以瞭解他們的知識和能力的缺陷……

所以,我們經常聽到或看到,老師深更半夜還在批改著學生的作業。

老師們早早地起床為學生指點迷津。有些老師們甚至放棄自己的休息時間為學生補缺補差。

這樣的老師足以讓我們尊重與愛戴。

老師是辛勤的園丁,“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就是對老師用一生為孩子們勤勞付出的最好的見證。

他們為我們樹立了榜樣,我們能“懶”嗎?可以,但你立馬會受到各種各樣的指責與批評教育,有學校的、有領導的,有同事的,有家長的……

你太“懶”了,不配為人師,或許就是對你最高的評價。所以,作為一位老師,按道理,是必須勤快的,至少你要勤快給人看。

老師“懶”一點,是教學水平的提高,更是學生學習成長的幸運

教師的勤快會讓學生變得懶惰

然而,你累的要命,但可能依舊沒有十分明顯的效果。這就讓我不斷地反思。

老師把一切都為學生準備好了,我們把一切都在課堂上傳授給了學生,他們在幹什麼?

抄筆記是第一步,抄過過後就沒有再看,抄過過後依然不知所云,抄過過後依然不知道你講了啥。這樣,你的課堂效果在哪裡?你的備課,你的思考,你的研究,都在那裡,灑落一地,瞬間蒸發,沒有了一絲的蹤影。你勤奮著,明天又來一遍,依舊如此,在學生面前,你的一切思考與教學似乎還是第一次。這也許就是一種悲哀了。

如果說,你只是用勤奮來教學,你的結果一定不會是最好的。因為你太勤奮了,學生反而懶了。這樣說來,教師的勤快,有時恰恰是一種危害。

老師懶了,會受到很多人的指責,然而,學生懶了,受到指責的可能還是老師。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沒有人不知道。

這句話害了多少老師,我不知道,但是這句話確實冤枉了許多老師,這我深信。

學生懶了,是因為你把一切都包辦了,讓他們無需自己思考了,無需自己總結分析了,無需自己鞏固學習了,無需自己預習複習了,反正他們需要的老師都會給。有的甚至連考試都希望老師把答案給了他們,那才好。

為什麼會這樣?歸根結底,老師太勤快了,你的學生就無需勤快了。所以,他們的懶是你的勤快養出來的。

老師“懶”一點,是教學水平的提高,更是學生學習成長的幸運

教師“懶”一點,也可以朵朵花開

既然教師的勤快讓學生變得懶了,那麼,我們是不是該“懶”一點,學生才會勤快呢?

我要說:只要你“懶”的到位,“懶”的是時候,“懶”出水平,你一定可以“懶”出成果。

魏書生先生用自己極少的時間讓學生全部動起來,手動,眼動,嘴動,腦動,心動……

全身的動起來讓孩子們在“動”的過程中享受到了“運動”的快樂,學習的快樂,思考的快樂,讀書的快樂,寫作的快樂,考試的快樂,說話的快樂,批改的快樂……

正是因為魏書生先生懂得讓孩子們自己去實踐、去學習、去分析、去討論、去總結、去思考……所以學生們在這些過程中體會到了從來沒有過的快樂。

老師“懶”了,結果學生們勤快了,什麼都自己去做了,更可貴的是學生們不再是在“累”中抱怨,而是在勤奮中享受快樂。這是一種怎樣的學習狀態?這樣的學習狀態難道不是最佳的狀態嗎?

魏書生先生的“懶”,“懶”出了水平,“懶”出了境界。“懶”出了朵朵花開。

老師“懶”一點,是教學水平的提高,更是學生學習成長的幸運

老師學習魏書生先生“懶”一點,未必不可

有人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魏書生先生的榜樣讓我內心無比的嚮往。我也在教學中經常做一些嘗試。我在儘量的擺脫傳統教學的束縛,真正向著“以生為本”的核心素養的方向上發展。儘量不越俎代庖。

一篇文言文,我不是給他們從頭到尾的翻譯好(學生基礎差,所以平常都是帶著從頭到尾翻譯),而是給他們一個指定的時間,充分的關注註釋,查閱相關工具書,對重要句子或者詞語進行討論分析,讓他們互相之間消除疑問,然後再按自己的理解把翻譯認真的寫一遍,然後把大家都可能出現問題的地方進行解釋疏通。

這樣,他們在反覆的查閱與學習討論過程中形成了思想的反覆碰撞,印象特別深刻。效果非常明顯。

在文本的學習上,我只是找到一箇中心點,來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的擴展。

從而通過這種發散性思維,既讓學生快速地發現了文章的相關要素:時間、地點、環境、人物、結構、線索、思路、手法、主題、作者、作品、背景,還可以結合具體的內容進行更廣泛的引申與延展,由一篇文章到多篇文章,由文中事件到現實中的熱點,由文章的寫法到作文寫作方法的學習,由他人到他人、到自己……

在有了思路以後,各抒己見,自由走上講臺,發表自己的見解,沒有約束,沒有羈絆,只要言之有理,只要能自圓其說,只要觀點不太偏激,我都給予充分的肯定。這樣學生們的興致很高漲,他們的思維逐漸的放開,也逐漸的願意自己去想去說,願意交流自己的想法,甚至那些從來不願發言的孩子也在別人的吸引下走上講臺。

我逐漸發現,我在教學的過程中真的很是輕鬆,我真的只是需要給他們一個方向,再給他們一個平臺,他們就都能動起來。一段時間的嘗試讓我看到了他們之前從未有過的輕鬆,也感受到了他們學習的濃厚的興趣,也發現他們更加願意思考問題了,更加願意做事情了,

同時也培養了孩子們很多的學習習慣,培養了很多他們學習之外的很多能力。至少他們的勇氣和信心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老師“懶”一點,是教學水平的提高,更是學生學習成長的幸運

結束語

勤快固然是一個老師的良好品質,但教學的目的在於教育學生學習和做人做事的方法,所以我們更多時候還是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成長。如果老師“懶”一點,能夠真正讓孩子動起來,學起來,成長起來,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易經》裡有一句話:“窮則變,變則通,通則達。”

我在這裡是不是也可以曲解下呢?學困者,或學習無效者,就要變換方式方法,方式方法變換了,適應了,就會學得更輕鬆快樂、有效,學得有效了也就必然會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增強他們的各種能力了。

老師們,如果可以,我們也應該“懶”一點,當然,要“懶”,就得“懶”出水平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