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戰計劃:腦洞創造未來

科技改變世界,腦洞創造未來。


星球大戰計劃:腦洞創造未來

1985年1月4日,美國政府開始啟動“星球大戰“計劃。

“星球大戰計劃”全稱“反彈道導彈防禦系統”戰略防禦計劃。早在兩年前,時任美國總統里根在一次面向全美觀眾的電視講話中,首次提出了“戰略防禦計劃”的概念。里根的宣講中說,他希望美國的民眾知道:美國民眾可以安全地活著,不是依賴美國實現迅速報復的核威懾力量,而是靠戰略彈道導彈的防禦計劃,在導彈飛臨美國或盟國土地之前,就攔截並摧毀它們。


星球大戰計劃:腦洞創造未來

天基反導系統原理示意圖:利用衛星和雷達監測、分析彈道導彈的發射路線;由天基定向武器、電磁動能武器、陸基或艦載激光武器在核彈頭進入大氣層之前實施攔截

“星球大戰計劃”除了為美國在冷戰格局中取得主導權之外,也為人類帶來了技術進步的彩蛋,推動了探索宇宙空間的新一波浪潮,把互聯網、衛星、雷達、激光等原本只用于軍事工業的高精尖技術推向與民用科技結合的全新發展方向。歷史上不乏這樣的案例,中國道教煉丹無意間促進了火藥技術的發展,二戰中美國生產的軍糧斯帕姆罐頭午餐肉,無意間形成了新的產業鏈。

這一計劃是冷戰期間美國走出的最具關鍵性的一步。為什麼里根要提出這一計劃?

首先,80年代初,里根入主白宮,美蘇關係仍舊是當時國際局勢中最重大的問題。在過去的三十年中,美蘇經歷了軍備競賽,從“核壟斷”走到“核僵局”,雙方都無法再繼續向前邁進一步,打破勢均力敵的局面,於是美蘇之間達成了一項完全出於默契的政策——確保互相摧毀政策,史稱“MAD政策“,也就是雙方都力保自己在遭受毀滅性攻擊的同時,能夠有力量予以報復性的還擊。

MAD政策實瘋狂而荒謬:人類文明的安全與未來竟然維繫在核武這一人類有史以來最恐怖的發明之上。

里根稱其為“讓兩個西方人站在客廳裡,每人舉起手中的槍瞄準對方的頭部——永遠這樣瞄著”,這畫面著實可笑,他認為應該想出更好的辦法,也就是戰略彈道導彈防禦計劃。

這一計劃的核心就如里根所說,利用衛星監測技術,實現對戰略導彈的彈道追蹤、分析、定位,在合適的位置將其攔截、摧毀。從理論上來講,這一計劃一旦成功,就能夠實現對來襲導彈99%的摧毀率,相當於在核大戰中給己方先套上一層金鐘罩。

對於美國來說,這是一招先發制人的破局棋。

其次,從現實層面考慮,在過去的十幾年中,美國的軍工實力雖然在技術水平上與蘇聯保持著勢均力敵的狀態,但是在具體的武器持有量上已經處於劣勢。從60年代開始,美國政府就將軍費預算減少了一半以上,並且於1965年凍結了導彈部署計劃,之後的十餘年內,至少是在明面上,美國再也沒有進行新的導彈部署。而直到80年代,蘇聯依舊穩定地將國民生產總值的12%-14%投入軍費開支,是美國的兩到三倍。


星球大戰計劃:腦洞創造未來

第40任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2011蓋洛普民調結果顯示,里根為最受歡迎的美國總統。

電影明星出身的里根有一種劍走偏鋒的想象力:與其繼續在發展攻擊性武器的道路上悶頭走下去,不如選擇重新開發賽道,在防禦上找優勢。

更何況,這樣做可以佔據輿論優勢,無論是面對越戰之後國內盛行的反戰情緒還是面對反核人士的質疑,這項計劃都可以被描述成出於和平意願的自保手段。

最後,這一看似只為自保的計劃,背後還包藏著一點裡根的小心思,實為一項進可攻退可守的心理戰策略。

里根認為,以蘇聯政府一貫強硬的風格和極度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狀態來看,這一計劃一出臺,蘇聯必然不會甘為人後:老美有的,我們也必須要有!但是以當時的蘇聯內部的經濟情勢來看,持續不斷的軍工投入和計劃經濟的集中化生產模式已經嚴重阻滯了國民經濟的發展,蘇聯哪怕舉全國之力也未必能夠擔負得起如此龐大的開支。

里根認為這一計劃相當於談判桌上的籌碼,美國可以以此來要挾蘇聯,停止大規模的導彈部署、削減核武器生產規模、重新回到談判桌上、遵守1969年雙方談定的限制戰略核武器協議。在與戈爾巴喬夫的通信中,他也明確說到:您知道您的國家是耗不過我們的……

就這樣,這一可攻可守的構想初步成形。

後來,蘇聯的解體成了這一計劃的最大彩蛋,估計連里根本人都沒有想過這一招“破局棋”竟然成了美國的“制勝棋”,成了冷戰以來美國走出的最具關鍵性的一步。

當然,“星球大戰計劃”留給人類的彩蛋還有很多。它推動了探索宇宙空間的新一波浪潮,把互聯網、衛星、雷達、激光等原本只用于軍事工業的高精尖技術推向與民用科技結合的全新發展方向,成就了美國從九十年代起在軍民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

直到今天,這一計劃催生出來的各種航天航空技術還在持續地影響著我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遍及我們的衣食住行。比如,移動互聯網、AI、手機照相機、精準GPS、無線耳機、CAT掃描儀、大功率太陽能電池、耳測體溫計、防紫外線太陽鏡、脫水蔬菜、凍幹水果、尿不溼、食品保鮮塑封袋等等,甚至我們家用的微波爐都是源於太空競賽的副產品。

就像我們在《66歲盲憎的6次東渡》(瞭解詳情,請穿越至753年12月20日的鹿兒島)中說的那樣:在歷史上,很多事件在向主目標發展的過程中,常常會衍生出許多意想不到的“副產品”,“副產品”的生命力,常常不亞於最初的主目標。

歷代評價

有人慾把它稱為譁眾取寵的招數。我不這般認為......如果此項研究顯示可以防禦導彈,我們將使其不僅能保護我們,而且同樣使全世界受到保護。

——美國第40任總統羅納德·里根《自傳——一個美國人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