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玉先生談大成拳入門核心“鬆”與“緊”


李榮玉先生談大成拳入門核心“松”與“緊”

  “松、緊”是大成拳的基本概念之一,是學習大成拳遇到的首要問題。練習大成拳若不明白“松、緊”的真實含義,是很難入門的。

大成拳中所指的“鬆緊”與一般體育運動中所說的“放鬆”與“緊張”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全世界所有的運動如:足球、籃球、排球、游泳、滑冰、羽毛球、拳擊、散打、泰拳等等(除中國武術)中所指放鬆是不用力,使全身的肌肉放鬆下來,只要一用力便緊張起來,也就是說一放鬆就沒力,一用力就緊張。大成拳所指的“鬆緊”不是這個概念。

大成拳所指的“松”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緊”,也就是說在放鬆的同時還要能“緊”。

在同一個關節或同一個部位,“松”時不失其 “緊”,也就是說在同一個關節或部位有的地方“松”,有的地方“緊”。“松”“緊”同時存在。放鬆的時候“松中有緊”,反之在緊時“緊中有松”。

有人說這是不可能的,這不是矛盾嗎?其實這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可以做到的。只要掌握了正確的訓練方法。這正是大成拳的奧妙所在,也是中國武術與西方體育運動的本質區別。

“松”“緊”實際上就是一個拉筋的過程。筋短就緊,筋長就松。筋拉長了,再拉,就又緊。經過一段時間拉筋,筋再被拉長,又鬆下來。如此反覆就是不斷鬆緊緊松的拉筋過程。

下面介紹練習“鬆緊“的方法。

以站樁為例,有兩種方法:

一種是“松中求緊”。此方法適用於年老、體弱、多病者。另一種是“緊中求松”,適用於年輕、體壯、有一定運動基礎的練習者。

先介紹“緊中求松”的訓練方法。

第一步,先按照站樁的要求配合好間架,要求是手指要“展、分、抓”。展是將手十指儘量長伸;分是將十指儘量劈開;抓是在展、分後十指彎曲有抓物狀。王選傑先生稱此種手形為“大把抓”,說是嬰兒出生後就會的東西。腕部要扣緊(四腕:雙手腕和雙腳腕),肩撐,肘橫,頭頂,項豎,腰挺,坐胯,提膝,足趾抓地,兩腿要夾,後膝要向裡裹,前膝前頂,眼順前腳內側向前看。這時各部位應該是緊的。

第二步,是放鬆,放鬆的部位是除了手的十指、腳的十趾、手腕、腳腕、脖子以外,各個部位要儘量放鬆,直至基本鬆下來後,梢節再微微用力。(梢節即是四腕、手十指、腳十趾和脖子)。梢節用力後中節和根節又會緊起來,經過時間的推移又會鬆下來,鬆下來後梢節再微微用力,再把中節和根節緊起來。這樣循環反覆做若干次,筋就拉長了。緊就是筋短,筋拉長了就鬆下來了。短的筋拉長了,以前長的筋相對就短了,再把相對短的筋拉長了,又會出現相對短的筋.....所以拉筋是一個長期的鍛鍊過程,要把全身的筋拉的比較長,達到夠用的程度是一個很慢長的過程,是一個對生理改造的過程。功夫到了以後梢節再怎麼用力都不會緊了,這時緊就變成了力,松也就變成了力,緊力是柔力,是全天候的。只要人不睡覺,力是一直存在的。它沒有間斷,所以它是隨時能夠抵抗外力的打擊。

松力是含蓄的,它是根據外力的變化相機而動的,是剛力。筋長力大,骨重筋靈。只有筋長了氣才能灌溉骨骼、肉體、毛髮,達到此種地步對養生和技擊都是有其他任何運動都不能比擬的作用。

第二種求鬆緊的方法是間架擺好後全身儘量放鬆,一點力也不要使,直到全身全部放鬆後,梢節再微微用力。用力一定要小,越小越好,但也必須用一點力,這樣中節或根節的某部分就會緊起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間架緊的地方鬆下來後,梢節再微微用力,再讓中節或根節緊起來。加以時日,緊的部位鬆下來後,梢節再微微用力―――如此循環反覆,與第一種方法一樣。所不同之處是第二種是以松為主,松要佔八、九成,緊佔一、二成,尤其是第一遍的時候,要等全身各部位都完全放鬆後梢節再用力,而且用力一定要小。這樣練不容易使身體出現不適,此種方法,適用於老年體弱多病者使用,但效果是一樣的,長期堅持鍛鍊可以祛病、強身,也可以增長氣力。亦可以奠定對抗的基礎,但此種方法比第一種方法達到同一個效果的時間相對要長,對於體弱者也是沒辦法的事。

王薌齋老先生說“鬆緊緊松勿過正”“虛實實虛得中平”是針對功夫到了一定程度而言的。勿過正就是無論怎麼用力,身體各部位、各關節都是松的,鬆緊十分明顯,有的地方、部位越松,有的部位就越緊;有的部位越緊,有的部位就越松,此時才中正,也叫鬆緊平衡。

鬆緊的平衡也是虛實平衡的一部分,這是大成拳深層次的問題,求鬆緊是大成拳基礎問題,是練大成拳要上的第一層臺階,只有登上第一層臺階才有可能再登第二層臺階,只有把基礎打好了才能繼續探討更深一層的問題。

此種練法起源於唐代,印度僧人達摩東來,在河南少林寺傳授的洗髓易筋之法是一種非常好的養生術,後被中國武術家借鑑到中國武術之中。當時的中國武術水平已十分先進,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與印度的洗髓易筋法結合後形成鍛鍊筋骨之法,從此以後中國武術成為了世界之巔的一門學術。經過宋、元、明歷代無數武術先輩的實踐與研究,到明未清初此種學術已達到頂峰。當時此種練法在我國十分普及,有功夫者比比皆是,到了清初由於戰爭武器的發展,武術在戰爭中已不是勝負的主要因素。隨著科學的發展,新的學科不斷出現與發展,統治階級開始重文輕武。使武術這門十分科學的拳術流入民間,之後練武術的人越來越少,以至此種學術幾乎失傳。此種練法是王薌齋老先生所傳,王老先生這一枝的傳承路線是王薌齋——郭雲深——李洛能——戴龍邦――曹繼武――姬際可。希望大成拳愛好者能潛心研究“鬆緊”之練法,使我國這一世界之巔之文化得以繼承。有詩為證“開闢首重武,勿以小道視,學術始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