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潞州六府塔

波涛汤汤的漳河亦柔亦刚,孕育出“天之脊”古城上党悠远厚重的历史文化。静下浮躁的心,聆听漳河一声声徘徊的脚步,解读浪花一次次深情的顾盼,你会真切地触摸到这片土地强劲的脉搏,神奇地领略到历史遗存的众多古迹。而在这些古迹中,被誉为古代长治城标志性建筑的潞州六府塔就是其中之一。


长治市潞州六府塔

△六府公园为广大市民提供了欣赏古文化和游玩的好去处


长治市潞州六府塔

△六府塔为长治市文物保护单位


六府塔,又称宝雨寺塔,位于今长治市潞州区解放西街北侧西寺巷,因塔建于隋宝雨寺内,遂称宝雨寺塔。清乾隆本《潞安府志》记载 :“宝雨寺在城西南隅,隋潞州刺史辛彦之建,久废,独存古塔,辛彦之崇佛道,任潞州刺史时于城中建浮屠二,皆十五层。”寺院早废,现存的残塔仅剩塔座部分,为金元修复之遗物。塔平面呈八面八角形,每边长 9.4 米,直径 24余米,周长 75.2 米,残高约 10 米。现存底层为仿木结构形制,庄重古朴,有 32 垛(转角 8 垛,补间 24垛)砖雕斗拱支撑塔檐,斗拱五铺作双抄。塔檐为砖雕简瓦屋面,勾头、滴水均系青砖雕造,此种手法现存较少。拱眼壁雕有狮、象、麒麟、羚羊、鹿等瑞兽和卷草纹饰,造型古朴,刻工精细。每个底角与角之间的结合部位都有一个身披铠甲、双手擎天的武士造型,犹如八大金刚守卫宝塔,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将建塔者希望宝塔坚若磐石之情流露无遗。1958 年在塔基中出土了石椁、石棺、金棺、银棺、石函、白瓷罐、金瓶等文物,今均收藏于长治市博物馆。六府塔是山西古塔中的杰作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其建筑风格和遗留文物都是中国古文化的瑰宝。对于潞州六府塔塔名的缘起历来说法颇多。一说,此塔由潞安府、彰德府、平阳府、泽州府、辽州府、沁州府六府捐资修建而得名 ;一说,登上此塔可观沈王朱模所建的六座王府,故称其“六府塔”;还有一说,由此塔塔梯登顶即可观得潞州城全景,俯览城内豪门府第:皇城里的“沈王府”、上党门内的“潞安府”、大北街县前巷内的“衙门府”、下南街的“杜府”、大西街光华兴巷内的“五府”等,故得名。


据史料记载,隋代帝王崇信佛教,分三批在全国 113 个州共建造舍利塔 113 座。第一批建 30 座,第二批建 53 座,第三批又建 30 座。这 113 座塔的式样统一由朝廷设计,并下诏于仁寿元年(公元 601年)开始至仁寿四年(公元 604 年)全部完工,宝雨寺塔是第二批中之一。


长治市潞州六府塔

△新建的六府塔与原塔间距 35 米,居原塔东侧。


据有关专家研究分析,当时在全国建塔每批用时只一年,从时间上分析只能用木结构形式。由于木结构易遭火灾和自然损害,因此这批塔至今无一幸存,现存之塔均改为砖石结构。据此情况分析,六府塔可能于后唐明宗天成四年(公元 929 年)重新建造,以后历代均进行过维修。明清修缮时做过少量修补,翼角处有木构插入的残迹为佐证。


长治市潞州六府塔

△现存的残塔仅剩塔座部分,为金元修复之遗物。


原六府塔虽毁,但我们可以根据现存的塔座和史志记载,推测出它的大致结构与形状应与山西灵丘县觉山寺塔和北京天宁寺塔相近,是一座实心的密檐式砖塔。1960 年长治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历经时间的风雨,古迹昔日的辉煌虽然已渐渐褪去,但蕴涵在古迹中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价值却随着岁月的积淀越积越厚。值得庆幸的是,今天,文化保护观念已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进步成为一种全民意识。近年来,经过反复酝酿和合理规划,长治市决定本着文物保护的原则,在有效保护旧塔文物价值的基础上,恢复六府塔的历史原貌。新建的六府塔与原塔间距为 35 米,新塔居原塔东侧,塔高91.45米,直径24.8米,塔外观15层檐,设置6层阁楼,游人可由内攀梯而上,登高远眺,内设14层,其中地宫两层。新塔基座直径48米,石质栏杆八面环绕,美观大方。该塔充分传承了上党文化,展示了传统风貌与现代气息相结合的城市新形象。


长治市潞州六府塔

△现存的残塔塔座上的装饰与砖雕,以及经历战争的洗礼留下的弹坑记录了逝去的历史。


除此之外,为给广大市民提供欣赏古文化和游玩的好去处,长治市在六府塔建筑的基础上,整合周边资源,扩建了六府公园。六府公园的建成进一步提升了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居民生活品质,为长治市民再添休闲娱乐新去处。


不需去打扰已经成为历史的一切,让它们静静地在时间之外定格于某一瞬间。残破古迹之中的魅力,正敞开无数细微的细节诉说着宏大的历史或传奇。让我们默默期盼,落日里古迹的剪影不再孤寂。


王广湖/摄影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