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上的五次断裂,你都清楚吗?

▲ 东晋 · 王献之 《地黄汤贴》

但是,由于唐太宗独尊“大王”,使这一倾向严重受挫,终难以跻身庙堂,无以发扬光大。形成除王羲之外的书法文化的断裂。

中国书法史上的五次断裂,你都清楚吗?

▲ 东晋 · 王献之 《鸭头丸贴》

四次断裂,清代新传统断裂

书法文化作为“新传统”背景下的子文化,随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兴衰呈现有规律的起伏现象。

明代中叶以来,从李贽到唐甄许多进步的思想家,出现具有现代解放因素的民主思想,从张载到王夫之、颜元,具有更多哲理思辨性质的新儒学。

中国书法史上的五次断裂,你都清楚吗?

▲ 明 · 徐渭 《草书七律诗轴》

表现在艺术上,开始更加注重世俗人情。

李贽的“童心说”、袁中郎的“性灵说”、徐渭的“真我说”,都提倡讲真话,反对一切虚伪,矫饰,为个性的性灵解放铺平了道路。

中国书法史上的五次断裂,你都清楚吗?

▲ 明 · 王铎 《题野鹤陆舫斋》

特别在书法领域,像徐渭、倪元璐、王铎、黄道周等等一大批书家都把自我的精神追求寓于书法之中,开一代风气。

然而到了清朝的保守和动荡时期,进步思想消失殆尽。从社会氛围、思想状貌、观念心理到文艺、书法的各个领域,都在倒退性的严重变异,僵化复古,书法随着形成的新传统秩序再次断裂。

中国书法史上的五次断裂,你都清楚吗?

▲ 明 · 徐渭 《岑参诗轴》

清代所造成的历史文化演进的“断裂”,严重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五次断裂,当代毛笔、文言文与笔墨的断裂

当代,当代书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冲击。

首先,支撑书法艺术的创作工具和载体遭到了灭顶之灾。

其次,当代书法艺术所依据的传统文化的土壤贫瘠不堪。

在二十世纪初期,许多人都将中国落后的原因追溯到传统文化的 “落后”,由对政治文化的逆反波及到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到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有一次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洗礼”,

接着,“改革开放”大潮席卷了中华大地,现代文明的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使得文化传统兼具了继承性与变异性;

中国社会要向西方看齐,中国文化亦必受其改造。

西方文化的涌入,使得中华“大文化圈”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与冲击,外夷文化入侵到我们当代“无传统文化积淀”的新生代中。

可以说,在“高势位”文化入侵后,随着近百年来政治经济的变动与融合,中国“大文化”各层面都在发生转型。

这种转型,直接使书法子文化在大文化圈的激变复杂的断裂与连续下,呈现出“文化缺失”或“文化断裂”现象。

最后,伴随着毛笔和文言失却社会基础的同时,书法在当代最终丧失了它的接受主体——大众。

在古代,上至君王,下至百姓,皆是笔墨纸砚,毕至案头,终日赏玩,“书写”融入生活。

但是当代书法活动却蜕变为一种仅为少数人从事的艺术活动,其负面却导致“笔墨泛滥”,书法丧失评价标准;

而从废除汉字、简化汉字到走拼音化道路,直接阻断了书法作为精英文化与大众的亲和力;

再加以文言文的隐退,不只是造成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典籍阅读的困难,更是使人们对书法表现形式隔膜化。

当代能够欣赏读懂书法作品的普通大众已是少之又少,形成了书法接受主体的 “断裂” 。

的确,当代书坛已经步入“展厅时代”。

而“展厅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于古时文人雅集式的书法交流,为了片面追求“展厅效应”,创作者失去了书法艺术精神和自我精神的依托。

为了创作而创作,为了技法而技法,从形式到形式,从形式感到视觉冲击力,无所不用其极,而且愈演愈烈,完全一种“制作化”“装饰化”。

梁培先先生曾说:“将书法纳入到视觉艺术的行列,书法极有可能沦为一种黑白的抽象画——这意味着(书法)自我艺术身份的丢失,而一旦自我艺术身份丢失,就必然引发连锁反应,诸如与文化本源之间关系断裂、文化身份的模糊不清等重大问题。”

断裂一词,真可谓是击中要害。

书法创作者更多地关注技法,关注作品的视觉冲击力,而不注重文化修养的提升。

这样的后果直接使当代书法人对于书法本体意义上的哲学依托、价值寄托与书法的书写性缺乏相应的关照,从而导致了技与道的分离,导致了书法文化的再次断裂。这点需要惊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