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樂做志願者:扮“大廚”送放心飯 勤“跑腿”學新詞彙

留學生樂做志願者:扮“大廚”送放心飯 勤“跑腿”學新詞彙

疫情發生後,西北師範大學加強留校學生管理,保障師生安全的正常生活。圖為留學生澤廣(左)和李智(右)在超市為同學採購生活物品。受訪者供圖

每逢寒假,高校難見學生穿梭。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大多校園依舊冷清,而在西北師範大學,連續1個多月以來,3名外籍留學生時常活躍在超市和宿舍之間。

“緊跑慢跑,總感覺時間不夠用。”一大早,3人各自“對付”完早餐後,做好防護,奔向別人宿舍門口,送口罩、量體溫、發中藥……“有沒有發燒”“還缺什麼生活用品”……他們挨個敲門詢問,進行無接觸“上門服務”。

雖膚色不同,但責任同在

留学生乐做志愿者:扮“大厨”送放心饭 勤“跑腿”学新词汇

圖為阿布(左)和澤廣(右)在校園中用三輪車運送待發放中藥。受訪者供圖

“這裡是我的第二故鄉,抗擊疫情自然也是我的責任。”來自蘇丹的留學生阿布說,在蘭州生活4年間,他除了專業課學習,還逐漸增強“主人翁”意識,瞭解中國傳統文化之餘,也備受影響,“責任擔當就是其一”。

與阿布同行的,還有來自巴基斯坦的Bakht Zada和Zakir Ullah,他們分別給自己起了“李智”和“澤廣”的中文名,主動承擔服務留校學生工作。該校在寒假期間有100多名留校學生,學校在做好學生和教職工摸底排查工作的同時,還監測師生及家屬健康狀況,加強留校學生管理。

疫情一開始,該校就將口罩、消毒液等物品送到阿布手中,“朋友看到疫情從武漢蔓延開來,席捲大半個中國土地時,電話叫我回國。”實際上,他不僅沒有回去,還一心計劃去武漢做志願者。“只可惜,晚了一步。”阿布奔赴一線的步伐因“封城”消息而止於蘭州。

自制中餐,只為送去放心飯

留学生乐做志愿者:扮“大厨”送放心饭 勤“跑腿”学新词汇

他們為留校學生髮放口罩和宅時所需食品。受訪者供圖

“100多位留校生中,有10多人從外省返校,這部分學生在單間宿舍進行自我隔離。”阿布說,隨著外來人員居家隔離的告知,部分學生被困宿舍,生活基本需求難以保障,“既然去不了武漢,那我就在學校幫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工作隨機,且零碎。”3人承包起了隔離學生的每日餐食製作、生活用品採購、防疫物品分發等事務。尤其在送餐時,小組成員經常三步並作兩步走,“路上走快一點,不耽擱時間,他們就能吃上一口熱飯。”

“我喜歡吃牛肉麵、大盤雞、火鍋……”在蘭州生活1年半的李智著迷中餐,除了愛吃,他還嘗試動手烹飪,這次扮起“大廚”的他過了一把“中餐癮”,“平端飯盒,菜汁不往外灑”。一日2次,將炒菜和米飯送到宿舍門口,為隔離學生無接觸配送。

“校友吃著安心,我們才能放心。”李智說,現在對於留學生們來說,中餐很受歡迎,這也是大家普遍接受的“家常菜”,“我打算再學一些中餐,多換幾種口味。”

漢語趨流利,稱讚中醫療效

參與防疫工作以來,3名留學生以自己居住公寓為便利,幫隔離學生採購生活用品,他們因此還掌握了“跑腿”的新詞彙。“每天將學生們的體溫狀況上報給校醫院,類似的生活交流最能提高中文水平。”工作中,和超市、醫院、老師的溝通頻繁,他們說,沒想到做志願者還有了意外收穫,漢語越來越流利。

“有時東西多到一輛出租車裝不下,我們就一人一輛。”到了學校門口卸下大包小包,再找門衛借來三輪車,“滿滿一車物資搬回去分發,自我隔離學生便可後顧無憂”。此外,小組成員還要定期上門送藥,“增強免疫力的中成藥,按時服用,對身體好。”他們學著醫生模樣,給校友們再三囑咐。

早在4年前,阿布來到蘭州開始留學生活,除了久仰拉麵之外,還對中藥頗有“研究”,“味道酸苦,但藥效好,副作用少”,曾因感冒有過口服親歷的他一度將“好東西”推薦給親朋好友,“回家行李箱中的必備”。

“‘送貨’之餘,我還通過微信、電話等線上平臺,給有需要的留校學生進行心理疏導。”來留學以前,33歲李智有過十多年的心理輔導工作經歷,面對來自不同國家的留學生,掌握8國語言的他立即發揮自己優勢,“能做多少算多少”。

小組主動承擔服務學生工作以來,眼看在校學生們逐一安全解除隔離期,他們為自己的忙碌感到欣慰,“等到疫情過去,希望到武漢去,賞櫻花、吃熱乾麵……”正如古人云:“此心安處是吾鄉。”小組3人均表示,早已把這裡當成了自己的第二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