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功赫赫的四野43軍128師382團

戰功赫赫的四野43軍128師382團

382團的前身是由抗日武裝組建的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5軍和115師魯北支隊;後第5軍改編為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遊擊第3支隊特務團和第10團,1940年9月改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3旅第7團,(1941年2月115師魯北支隊編入115師教導第6旅為第17團,)1943年3月山東縱隊第3旅第7團改編為八路軍山東清河軍區直屬團,1944年2月改稱山東渤海軍區直屬團,1945年8月遍入山東軍區第7師為第19團,1945年11月改稱東北人民自治軍第7師第19團,1946年2月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7師第20旅第58團;1941年2月115師魯北支隊編入115師教導第6旅為第17團,1942年8月第17團與冀魯邊軍區第2軍分區合併,1944年2月改稱山東渤海軍區第2軍分區,1945年8月教導6旅17團編入山東軍區第7師為第21團,1945年11月改稱東北人民自治軍第7師第21團,1946年2月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7師第20旅第60團;1946年10月東北民主聯軍第7師第20旅第58團、第60團合併(60團為該團第2營),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6縱隊第17師第49團,1948年1月改稱東北野戰軍第6縱隊第17師第49團,同年11月改稱第43軍128師382團。該團是由有紅軍基礎的115師教6旅17團和山東渤海軍區直屬團合併組建的主力團隊。戰鬥作風強悍,攻堅技術高超;抗戰期間曾隨許世友赴膠東支援膠東部隊反頑作戰,取得了重大勝利。部隊突擊力強大,戰鬥力超強,是軍、師主力團。

43軍128師382團

382團 團長張實傑(趙浩然)政委王奇參謀長王子玉,

382團 團長張實傑(趙浩然) 政委王泮文,

即使是專寫四十三軍征戰紀實的軍旅作家陸洲對這段歷史都是一筆帶過。四十三軍各團陸續組建全建制補充營的這段歷史沒有記載並不等於沒有發生。沒有記載並不是沒有發生,原四十三軍的李功丕、孫幹卿、張實傑、朱江、張本林、於興化等都是當年的參與者。這些老英雄都健在,當然不排除有些最近過逝,畢竟都是快百歲的老人了。

張文舉 松原大三家子鄉東溝村 43軍128師382團 1952.年 朝鮮黃海道長豐郡光岱羽坪村南山 1927年12月

籍貫松原的43軍128師382團張文舉烈士60歲的侄子張鳳忱。張文舉的籍貫是扶余大三家子公社東溝屯,現在這個地方叫扶余縣陶賴昭鎮小南園村。

這是一個讓人振奮的好消息,記者第一時間聯繫了張鳳忱。張鳳忱沒見過自己的叔叔,叔叔參軍時還未成家,這麼多年,他四處尋找叔叔安葬的地方,父親臨終都無法釋懷。“太驚喜了,沒想到。我沒見過叔叔,但爸爸在世時常唸叨叔叔,那時家裡窮,他們相依為命長大,後來叔叔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後再沒回來。剛才通過網絡我看到了叔叔的墓碑,他在開城市六號墓,能看到他的墓已經很滿足了。”張鳳忱聲音哽咽。過去幾個小時後,他仍無法相信這是真的,感謝這些志願者,讓他圓了一家人的夢。

兩代人找了60多年還沒找到

遼源的尹女士78歲了,她和吳先生都是這個志願者團隊的,她是團隊中唯一的吉林人。她和父親兩代人找尋她的叔叔60年,從東北到廣州,一直未能找到。她和叔叔相差的年歲不多,跟叔叔的感情很深。

目前尹女士居住在瀋陽,記者和她聯繫時,她多次表示感謝,她說,雖然沒找到自己親人,但希望像她一樣尋找抗美援朝烈士親人的人能如願。“爸爸直到去世也未能如願找到他的弟弟,後來我繼續找,去當年叔叔所在部隊、民政部門,也拜託那些去朝鮮掃墓的人幫助尋找,但一直沒找到,我多希望在身體還硬朗時去他墓前看一眼。”尹女士很傷感。尹女士的叔叔叫尹鴻儒,當時所屬部隊番號是42軍125師375團,1951年12月在朝鮮犧牲。

4 烈士親屬信息很少 找尋很困難

昨日,記者就幫助151位吉林省烈士尋找親人一事諮詢了民政部門。工作人員建議到民政部門查找烈士的檔案。榆樹、雙陽民政部門的工作人員認為,這份信息來自民間,按照以往慣例,通常以官方公佈的信息為準。需要得到官方認可,民政部門才能配合查找。農安民政部門表示,可以幫助核實信息,確認烈士身份,但不掌握家屬信息。九臺的民政部門也表示可以到民政部門查找烈士檔案。因名單中烈士籍貫在長春市區的人很少,南關民政部門的工作人員瞭解情況後告訴記者,目前南關區只有7個村,都是城中村,這份信息中的兩位烈士籍貫所在地現在都沒有了。工作人員付女士要去了兩位烈士的信息,稱可向轄區街道社區發佈,看能否找到線索。

“區裡沒有烈士檔案,前幾年,換過一次烈士證,只有換了烈士證的烈士親人的信息,一般是評定烈士證的機構發烈士證。”付女士表示,各街道、社區對於60多年前的信息能掌握的幾率不大。雖然各地民政部門都有烈士檔案,但烈士檔案裡關於烈士親屬信息的資料很少或者沒有。除非有人在民政部門登記了尋親意願,而這次發佈的烈士名單恰巧與登記信息吻合。

151位吉林籍烈士的親人們,你們在哪裡?如果您看到這篇報道,請儘快與我們聯繫。衷心希望熱心的讀者能夠提供線索,網友將這篇文章轉發出去,讓我們一起努力尋找烈士的親人。如果有抗美援朝烈士的親人需要尋找烈士的安葬地及墓地的影像資料,可以聯繫我們,長春晚報記者將與志願者團隊一起為您提供幫助。《長春晚報》新聞熱線:(0431)89866777。

劉梅村(43軍)

1915年生於山東廣饒。1940年參加游擊隊,1945年參軍。在四平攻堅戰中,任“頑強衝殺連”指導員,在正副連長負傷後,率部僅用15分鐘攻克70多個地堡,三連集體記一大功。第二天重新開闢突破口,率部連克17個城頭碉堡,俘虜了七十多個敵人。第四天進攻71軍軍部時負傷。劉梅村和他的英雄連隊,在四平的五天攻堅戰中,連續完成了五次戰鬥任務。打垮了一個團兩個營和兩個連的敵人,俘虜了四百多人。全連一百三十四個同志,傷亡了一百三十三個,出現了八十多個人民功臣。而他成為全軍有名的戰鬥英雄。1949年,劉梅村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950年9月,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戰鬥英雄代表會議。曾獲三級解放勳章。1980年離休,離休前任海南軍區司令部顧問。

劉梅村, 43軍128師382團,

劉梅村,一九四零,在小清河邊,他辭別做窯工的父親,參加了革命。縣長給他一支土造手槍,他組織了游擊隊。在日寇瘋狂大掃蕩、碉堡林立的地區,堅持游擊戰爭。春天住在沙漠裡,夏天宿在青紗帳中,冬天借住敵據點跟前的民房,忍飢受寒,度過漫長的兩年。後來,他被偽軍捕去,在監獄中不屈不撓。出獄後立刻回到黨的懷抱,重新組織游擊隊,並在一九四五年正月,帶著一百八十個青年,參加了主力軍。 從山東到東北,從松花江到海南島,在無數次的血戰當中,他負過七次傷,成為二等殘廢。然而他始終不肯離開前線,沒有住過一天醫院。

一九四七年夏天,殘酷的四平攻堅戰!

炎熱的夜裡,戰士們進到四平的西南角。兄弟縱隊已經打開一個缺口,在城裡遇到頑強的抵抗,部隊擁擠在城外的交通溝裡。突破口西南幾百米遠一個大地堡群裡面,有一營敵人,側射的火力給部隊很大的威脅。師首長決心把它除掉。

擔任突擊隊的一連,三次衝鋒沒有打下,傷亡很大。突擊任務便落到三連肩上。三連是全師有名的“頑強衝殺連”,劉梅村是這個英雄連隊的指導員,正副連長早都負傷了,他必須擔任軍事指揮,他想:“一連傷亡這樣大,要是不改變衝鋒道路,恐怕很難成功。”他決心親自去偵察地形。

對面不見人的黑夜,劉梅村在開闊地上匍匐前進,爬到離敵人五六十米遠的兩棵樹後面停下,藉著飛機上投下照明彈的亮光,仔細觀察,發見地堡群的後面有兩個大房,一條交通溝連結著城牆,沒有鐵絲網。

他爬回來召集幹部開會,準備從開闊地採取偷襲戰術。他看到那裡敵人的工事薄弱,估計一連在正面攻擊了三次,敵人一定加強正面防禦。

晚上兩點鐘,劉梅村帶著一排,悄悄地爬上開闊地,天空上照明彈時亮時滅,戰士們爬一會停一會。進到兩棵樹後面,劉梅村指著前面,對爆炸手嶽全忠說:“你扛著炸藥猛跑,去爆炸前面的大門。”接著對三班長說:“你們班插到交通溝,不讓敵人跑入城裡。”

很快的,前面一道電光,接著一聲霹靂,嶽全忠爆破成功了。戰士們一陣風的撲上去,劉梅村帶著隊伍衝進兩間大房,迅速佔領中心的大母堡。敵人從各地堡裡慌亂的向外逃竄,一股敵人,想從交通溝逃進城去,被三班截住繳了槍。七十多個地堡全部佔領,劉梅村看看錶,正好打了十五分鐘,清查了一下人數,只有兩個輕彩號。

拂曉前,電話機裡傳來令人興奮的消息,團部通令:給三連集體記一大功。

第二天清早,敵機在低空輪番掃射和轟炸,城裡的重炮彈密集的拋到城外。突進城的部隊發展得很慢,縱隊首長決心從新開闢突破口,實行強攻。

艱鉅的任務落在英雄連隊身上,劉梅村沒有絲毫的猶豫。攻擊點選擇在昨夜佔領地堡群通城裡的地方。地形清清楚楚,在一丈五尺高的城牆上,豎起一個個的堡壘;城牆下修著地堡;八尺深寬的外壕裡,建築著暗堡和梅花;壕上圍著鐵絲網。劉梅村想:“敵人三層火網,白天沒有重火器掩護,一定要很好的組織。”

二排擔任突擊,劉梅村對二排長說:“每人帶上一把刺刀。”二排長問:“做什麼?”“沒有梯子,難道能飛上城頭?”二排長明白了,照他的吩咐進行準備。

下午三點鐘,輕重機槍暴風雨般的掃上城頭!六○炮彈在地堡上冒煙。敵人的炮火猛射過來,三架飛機在低空轟炸。第一個爆炸手順著壕溝穿過火海,突進鐵絲網,把炸藥放在外壕的溝沿上,壕牆炸坍了!第二個爆炸手乘著煙霧,炸燬外壕的裡溝!第三個爆炸手將城下的地堡炸燬!戰士們前仆後繼的衝到城邊。把刺刀插在土牆上。七班的戰士們攀登著刺刀,衝上城頭!劉梅村隨著七班上去,看見敵人慌亂的後退,急忙指揮部隊順著城牆向西猛插,一連攻克十七個城頭碉堡,俘虜了七十多個敵人。

正打得激烈,上級來了新的命令。劉梅村叫副指導員帶著三排,替換了七班,匆匆的跑到營指揮所去。

黃昏了,大雨一陣接一陣。經過白天的攻擊,一二排傷亡了一大半,三排還正在城牆上和敵人對峙。劉梅村把一二排編成一個排,乘著天黑以前,觀察著新的目標。新目標是以氣象臺為中心,周圍一百多個地堡的核心工事裡面駐著一營敵人。

炸藥全淋溼了,劉梅村和幹部們研究辦法。爆炸手王相亭拿出一把鉗子說:“沒有炸藥,有這玩意對付鐵絲網。”

就這樣,王相亭奉命去剪鐵絲網。當他用鉗子剪開一個門爬回來的時候,團部送來四包炸藥。一個爆炸手抱著一包炸藥,突進鐵絲網,跑到小青樓外面,安在地堡和短牆上,地堡和短牆一塊炸倒。王相亭把第二包炸藥,放在小青樓下,轟的一聲!劉梅村帶著隊伍突進去,佔領了小青樓。

嚴重的任務只完成一小部分,劉梅村決定趁熱打鐵,拿下氣象臺。他帶著王相亭的鉗子,偷偷的涉過交通溝裡的泥水,用鉗子剪開鐵絲網,完全不管兩旁敵人的地堡,大膽向裡面穿!“詳細的瞭解敵情是勝利的先決條件”,這是他多次積累起來的經驗。離氣象臺不遠,他爬上壕溝,不小心滑下來,撲通的水聲使敵人發覺了,兩旁地堡扔過來五顆手榴彈!劉梅村迅速地爬了回來。

偷襲戰術是劉梅村的拿手好戲。不一會,他帶著四班悄悄摸進鐵絲網,一個勁佔領了氣象臺對面的房子,又掉回頭肅清來路兩旁的地堡群。

後續部隊進去了,劉梅村叫王相亭扛著惟一的十斤炸藥,去炸氣象臺。王相亭冒著敵人的炮火衝到樓下,安上炸藥一拉弦,轟的一聲!突擊班衝進去,圍著樓房轉了兩圈,沒找到缺口,敵人成排的手榴彈朝下傾,一班傷亡了一大半。

“糟糕!炸藥太少了,炸不動洋灰牆。”劉梅村憂慮的想:“天快亮了,如果不拿下氣象臺,明天敵人一定要出擊,這幾間房子,頂不住幾顆六○炮彈!”營部通訊員來了,傳達營首長的命令,叫他們固守到明晚,再進行攻擊。劉梅村堅決地說:“快報告營首長,我們一定在今晚拿下來!”

通訊員又回來了,帶了一包二十斤的炸藥,七十發“七九”子彈,還有二連一個班。劉梅村仔細的吩咐王相亭要他選擇磚牆爆炸。

新的攻擊開始了,王相亭猛衝到樓下,圍著樓房轉了一圈,把炸藥安在磚牆的小坎上。

一聲天崩地裂,“同志們!衝呀!”劉梅村舉著匣子槍,帶頭衝進缺口,樓裡面黑咕隆咚,他找到樓梯,邊打邊爬上樓房,樓上一百三十多個敵人,從另一個樓梯跑下,剛開始往外跑,就被外面的隊伍繳了槍。

第三天戰鬥在四平的鐵道西區激烈的進行著,幾個縱隊的解放軍,全突進來了。下午一點鐘,三連奉令向縱深發展,隊伍擁擠在交通溝裡,劉梅村叫部隊挖好防空壕,戰士們都躲在裡面睡大覺。劉梅村三天三夜沒有閤眼,藉著待機的時間,舒服的睡了一覺。

第四天下午,焦急等待的任務下來了,團首長要三連堅決拿下前面的大紅樓。

劉梅村不知這紅樓是敵人七十一軍軍部,裡面盤據著三四千敵人;只知道這個紅樓外面,完全是近代化工事,是鐵道西最後的一個大據點,不拿下來,部隊不能向鐵道東攻擊。

攻擊開始了,在輕重機槍掩護下,連續三次爆破完全成功,阻擋衝鋒道路的鐵絲網和地堡炸開了,紅樓炸了一個大窟窿。王相亭帶著突擊班衝到樓跟前,一個敵人出來堵住突破口,被他一刺刀刺死。劉梅村拾起敵人的衝鋒槍,突突一陣子,把後面的敵人打跑。

一個班衝進去,爬在走廊上遇到頑強的抵抗。樓上的手榴彈,像蝗蟲般飛下來,機槍流水般嘩嘩響!敵人接二連三的反衝鋒。劉梅村寸步不能前進,戰士們死的死傷的傷,劉梅村打熱了四支步槍,扔了一百多個手榴彈,火藥瀰漫了整個樓下,鼻孔臉上全薰黑了。隨後進來一個班,也傷亡了一大半,劉梅村組織輕傷的戰士,搬麻包壘起工事,防備敵人反衝鋒。

正在緊急關頭,後面的聯絡道路被敵人火力切斷,手榴彈運不上來,敵人又組織了幾次反衝鋒,雖然全被打退,劉梅村腰上已經掛花,他一聲不響的指揮著部隊。

打退敵人十幾次反衝鋒,手榴彈打光了,子彈快完了,能夠作戰的只剩下七八個人。劉梅村想:“必須另開闢道路!”於是他對兩個通訊員喊道:“快回去扛炸藥!”

通訊員回來了,扛來兩包炸藥,有一個胳膊打殘廢,一手還提著一壺水。劉梅村喝了兩口水,命令李玉全去開闢新的道路。李玉全炸倒一垛牆,被一根長釘戳透了腳板,他忍痛拔下來,繼續爆炸第二垛牆。

炸藥響了,木牆著了火!汽油庫燒著了!這時候,樓上飛來一陣手榴彈在劉梅村身邊炸開,他失掉了知覺。

紅樓冒著熊熊火焰,能動的戰士,一個個掙扎的爬出來,副排長陳振英忍著傷口的痛疼,使勁將劉梅村拖出去。

三四千敵人驚慌的往出跑,被樓外的解放軍全部殲滅了。

劉梅村醒來的時候,已經在城外八里路一個連轉所裡。他的左眼炸傷了,渾身纏著繃帶。他要求回前方,醫生不答應,只好趁個空偷跑回來。在團的指揮所裡,團長叫他回去休養,他說:“四平還沒有打下,三連還有十幾個人,還要我去指揮。”團長只好讓他回去。

劉梅村和他的英雄連隊,在四平的五天攻堅戰中,連續完成了五次戰鬥任務,對整個戰役,起了很大作用。打垮了一個團兩個營和兩個連的敵人,俘虜了四百多人。全連一百三十四個同志,傷亡了一百三十三個,出現了八十多個人民功臣。而他,卻成了四平攻堅戰中,一面勇敢戰鬥的旗幟,成為全軍有名的戰鬥英雄。四十三軍的一個教導員。

第43軍128師382團二連

康道升(?-1950),福建省人。解放戰爭時期參加革命鬥爭,時任第四野戰軍第六縱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128師382團二連戰士,隨部轉戰華北、中南戰場。1949年10月參加衡寶戰役,此後進軍華南,參加瞭解放廣西的作戰。1950年4月隨部渡海參加解放海南島的戰役,在軍亭嶺戰鬥中犧牲。

43軍382團1營3連

其父高鳳岐解放廣州時任43軍382團1營3連連長,率部佔領“總統府” ,

第43軍128師382團2營

周金升,1930年生於山東無隸。1945年入伍。1945年立小功一次,1948年在四平攻堅戰中立大功一次,解放海南島那一年他是四野第43軍128師382團2營5連2排的副排長,年僅19歲。1950年參加解放海南島戰役立大功一次,獲授解放獎章一枚。1963年擔任保亭財稅局局長,

43軍128師382團3營

陳國升,(1925-1948),福建省莆田縣人。出生於貧苦的農民家庭。1948年2月在東北戰場參加革命鬥爭,時任東北野戰軍第六縱隊第十七師四十九團(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128師382團)三營九連戰士。參加了東北戰場的冬季攻勢。1948年9月隨部參加遼瀋戰役,是年10月在解放錦州的戰鬥中犧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