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搶地主”後“鬥地主”,種植大戶們為什麼都退出了?

圖/網絡

先“搶地主”後“鬥地主”,種植大戶們為什麼都退出了?

那些種植大戶還好嗎,說好的要好好種地呢?

隨著中國城鎮化的進一步發展,農村的空心化越來越嚴重了,但是大片大片的良田卻得不到有效利用。怎麼辦?

一,歡天喜地去種地,垂頭喪氣地退出來

國家出臺了鄉村振興戰略,提倡農民土地流轉,讓種植大戶和農業合作社進行切實有效的種植管理,以提高土地的產量和收益,同時在政策上給予大力的扶持和各種補貼。

於是,許多人那個高興啊,都熱情奔放地參與到農業現代化建設中來,也包括一些大的企業和平臺。但時間不長,各路農業建設大軍又紛紛黯然退場,只剩下少許堅強者苦苦支撐……

唉,說好的要好好種地呢,當初的那份熱血豪情去哪兒啦?

先“搶地主”後“鬥地主”,種植大戶們為什麼都退出了?


很多人都說種地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以前生產力落後,農民文化低都一樣種地,現在科技發達了,農業技術也先進了,那種地還不是輕鬆加自然的事。實際上是這樣嗎?

二,好好理一理,竟有這麼多問題,也難怪了

種地真的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特別是我們剛剛開始的土地流轉後的規模種植,許多東西有待摸索,而在土地經營過程中,層出不窮的的問題開始浮出水面。

第一,土地流轉問題多多,土地經營籌資困難

現在土地流轉機制並不太成熟,許多種植戶深受困擾。比如租地合同不明細不規範,甚至存在明暗合同或口頭合。這樣就會留下各種隱患,時間一長就出現了各種糾紛,如私抬地價、競價圈地、種植補貼不明確等。

還有許多農戶通過打工、副業等,經濟收入都還不錯,土地只要能夠保證有收成就好,不在意在土地上能賺多少錢,他們的流轉意願不強烈,但這會造成土地不能連片集中,不利於規模化經營。

先“搶地主”後“鬥地主”,種植大戶們為什麼都退出了?


與此對應的,種植大戶資金難籌。搞規模經營,需要前期的大量投入,包括機械、水利設施、農資等,但種植戶貸款難度大,額度小,手續繁瑣,難以滿足規模化的投資需求。

第二,規模化的農業與落後的基礎設不匹配

現在許多農村農業基礎設施差,農田水利建設跟不上。比如田間道路曲折窄小;農田碎片化,溝壑田埂眾多;土地不平,土壤退化;水井電力不穩,水渠破爛,沒有完整的輸水系統等等,這對規模化土地經營是極其不利的。

第三,農產品價格不穩,而農產品生產成本太高

近年來各種物價上漲很快,而糧食價格不升反降,與此相對應的農產品生產成本卻大幅上漲,如各種農資(化肥、種子、農藥等)價格、人工費、機械費等年年上漲,讓種植戶壓力倍增卻又無能為力。

有人說你可以種經濟作物啊!但由於種經濟作物高成本、高風險,市場難以把控,種植戶寧願去種植比較穩妥的普通作物。

先“搶地主”後“鬥地主”,種植大戶們為什麼都退出了?


第四,農業種植、經營的管理技術不成熟

許多種植戶在上馬前盤算的很理想,信心十足,但是當開始大規模的土地經營時才明白,許多問題不是想象的那麼簡單明瞭。

不同農作物的生長習性,包括從整地播種到收穫的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其實都有一套完整的科學技術需要切實地去掌握。規模種植的效益好於小戶分散經營,然而超過一定規模就要遭遇管理的瓶頸。比如人工的增加與調配管理;再比如小規模管理可以見病治病,規模管理就要無病防病,還要抓住節點,避兔盲目以增加成本。

第五,農業種植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

搞農業種植不只是有了種植技術就能豐產豐收,我們還要面對頻發的自然災害,每年的大風、冰雹、雨澇、乾旱、高溫、霜凍時時讓種植戶膽戰心驚。面對大自然,人類其實還很渺小的,眼看到手的成果可能轉眼就被毀於一旦,讓人慾哭無淚!

先“搶地主”後“鬥地主”,種植大戶們為什麼都退出了?


不是有農業保險嗎?不錯,確實有農業保險,可是能賠多少呢?去年的一場倒春寒讓寧陽縣許多小麥種植戶大面積減產,基至絕產!如何賠償呢?根據受災程度,每畝最高賠付300元!也就是說,絕產的才會賠300元,不絕產的賠付就沒個標準了,或50元,或100元……

300元對於每畝地投入的化肥、種子、農藥、人工、機械等費用,只是杯水車薪——當然也比沒有好。

第六,農產品存儲設施缺失

千辛萬苦的勞作,終於豐收了,可面對堆積如山的農產品,要麼是銷售困難,要麼是價格不理想,如果建立存儲設施,就能解決這一問題。

比如一些蔬菜瓜果類,如果有冷庫,可有效躲過低價濫市期,還能等行情轉好再上市賣個好價錢;

再比如糧食,豐收了沒地方晾曬,受天氣影響極大,有時受損嚴重,如果建設一個集收割、烘乾、保存於一體的糧食倉儲配套設施多好!或者說多個大戶共享一個倉儲設施也是可以的。可現實中的佔地申批、資金籌備困難重重……

先“搶地主”後“鬥地主”,種植大戶們為什麼都退出了?


第七,農產品銷售市場混亂

種地也是為了創益,農產品出來了,變現才是硬道理,就說糧食吧。種植戶把糧食賣給糧販,會有各種形式的壓價,比如水分高啦,雜質多啦,或者品種不好啦等等,總之好糧無好價;

有人說,你可以賣到國庫啊!是的,國庫收購價高點,但要求更嚴,再說了,不是每個種植戶都適合長途跋涉送到國庫裡;

還有一個渠道就是送到附近的加工廠,既方便價格也較高,但是加工廠有品種、品質和訂單等方面的要求;

當然,自己搞加工也未嘗不可,但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的今天,讓每個種植戶都自己生產自己加工那是社會的退步。

於是,農產品的銷售與市場對接不暢,會造成好糧無好價,增產不增收,種植戶信心受阻。但是種植大戶們如果真誠聯合起來制定出行業標準,迎合市場做出一種或幾種特色品牌,就會從被動變成主動了,但誰出這個頭?

先“搶地主”後“鬥地主”,種植大戶們為什麼都退出了?


第八,最可氣的是,有些種植戶乾脆就是衝著補貼來的

大家知道,國家對於農業補貼的力度還是很大的,特別是那些種植大戶。但很多人打著承包土地搞規模化種植的旗號,搶地圈地,來騙取國家的補貼,他們無心管理土地或者說根本就不懂農業。他們認為只是草草經營就可以夠本,補貼到手就是賺了。

這種人還真不少,補貼期過後,他們就甩手走人了,留下一個爛攤子置之不理,給當地農民帶來不少損失。後來一些農民寧願把土地託管,自己少收點費用,也不願外租了,況且自己還可以領取國家發放的種地補貼。其實這對以後的土地流轉是不利的。

第九,最後一點,也極其重要,那就是缺乏有擔當的支持

隨著土地流轉政策的逐步推進,一些農資企業、經銷商、零售商乃至農產品加工業等都將目光投向了農業,投向了種植大戶們,也希望從中分杯羹。但他們只為眼前逐利,沒有為農戶們提供資金支持、技術指導、行情分析、計劃生產等等,沒有從長遠規劃農戶乃至自己的長遠發展。

先“搶地主”後“鬥地主”,種植大戶們為什麼都退出了?


先“搶地主”後“鬥地主”,種植大戶們為什麼都退出了?


如此看來,真的是問題多多啊!怎麼辦?

三,痛定思痛還不晚,總結不利的原因,學習人家的先進經驗,不丟人

在諸多的種植戶退租大潮中,當然少不了種植戶的主觀原因,但我認為更多的是客觀原因。面對這些問題,我們以後的土地規模經營之路該如何發展呢?

(一),首先建立自己真實有效農信組織,比啥都強

我們對面島國的農業發展起步比較早,也比較成熟完善,在許多方面也比較先進。在這其中最為受人矚目的,就是他們在農業發展中有一個職責強大、功效齊全的農信組織起著主導作用。

所以,我們可以參考對面島國的先進經驗,結合自身國情,琢磨我們自己的農業發展之路,那就是設立一個能真正行使職能的農信組織。

先“搶地主”後“鬥地主”,種植大戶們為什麼都退出了?


農信組織是個啥東東?——它可厲害了!

這個農信組織是政府扶持,農戶參與,最終又為各農戶服務的綜合性、多功(職)能的組織

,其具體職能如下。

第一,農信組織在考察論證,或與附近的農信組織協調後,決定本地區農產品的種植方向,包括農產品的種類、品種、產量等,分配給各個農戶去經營,均勻市場飽和度。

第二,農信組織必須對各個農戶提供技術培訓支持、機械調配、病蟲害防治、農資對口供應等。

第三,農信組織可以對農戶提供資金貸款,農戶可用土地或農產品作抵押。當然農戶也可投資入股農信,使本組織資金得到合理分配。

第四,農信組織必須向農戶提供各種時事動態信息,讓農戶及時調整農業生產。

先“搶地主”後“鬥地主”,種植大戶們為什麼都退出了?


第五,農信組織還可以組織農戶搞農產品深加工,打造本地品牌,並拓市場銷售渠道。

第六,農信組織可以建設本地的鄉土文化,包括各種特色農業,並加強宣傳力度。

第七,農信組織還可以響應政府號召,利用招商引資參與發展本地經濟。

這下明白了吧?應該說,農信組織的職責還是很強大的,它對農業合理有序的健康發展不無裨益,是農戶的強大後盾。

有這些還不夠,農信組織只能做到農業健康發展,我們要做大做強,還要規劃更堅實更長遠的同標。那還有什麼?

(二),打造自己的命運共同體

先“搶地主”後“鬥地主”,種植大戶們為什麼都退出了?


先“搶地主”後“鬥地主”,種植大戶們為什麼都退出了?


先“搶地主”後“鬥地主”,種植大戶們為什麼都退出了?


在當今環境下,那些進軍農業的大企業,大平臺,他們有雄厚的資源,包括人才、資金、技術等,完全有能力、有職責去擔當起龍頭作用,主動引領農業合作社、農場、大小種植戶發展現代農業,打造命運共同體。

我們的現代化農業經營不能再是原始的粗放簡單式,那些種植戶的需求已呈現多元化,包括資金籌備、農資產品供應、病蟲害防治、土地的合理種植、作物託管等,當然還有適宜的經營環境。同時,大多種植戶消費需求也更加理性,比較重視質量、品牌、價格、服務、信譽等。

具體說來就是——因為種植戶的多元化需求和農資的理性消費變化,企業的經營與服務不能只一味地去促銷產品,要做到身體力行到一線,要面對面地去迎合種植戶的心理需求,談土壤、談作物,談農資、談病害、談效益,甚談未來,談希望,要樹立起企業的權威,也讓種植戶樹立起發展的信心。

所以,企業要為了自身的長久發展,就要把種植戶歸攏在自己身邊,優先考慮他們的利益,盡職盡職地去服務於種植戶,逐步地引導他們向合理有序的、良性健康的方向發展,這個過程可以按以下幾步循序漸進。

先“搶地主”後“鬥地主”,種植大戶們為什麼都退出了?


第一步,初級的基礎服務。如各種農資,包括化肥、農藥、種子等的供應發送,還有土地的耕種、收割等服務,並提供簡單的指導。這種服務雖不過時,但現在已難以滿足種植戶的需求,必須進一步完善提高。

第二步,中級的完善提高服務。這種服務是現實中比較需要的,那就是田間地頭的面對面、手把手的技術指導,包括作物管理、病害防治、藥物驗效使用,做到腳不離田全天候。這樣既降低了成本,又增產增收,深受種植戶歡迎。

第三步, 比較高級的服務。這種模式的服務需要做好精心的規劃。

給種植大戶實行託管服務模式(包括技術託管土地託管); 土地股份制,即農戶只需要用土地入股,可參與分紅。此外,還包括土地的合理利用,農產品的銷售等。可以因地制宜,靈活運用。

第四步,高級深化的服務。企業要全面地、真正的行使農信的八大職責(這個見前面列舉),除做好農資、農技的服務,還要行使信貸職能,以及農產品的分配生產、加工,打造本地品牌,開拓銷售市場,推出本地鄉土文化等等。

先“搶地主”後“鬥地主”,種植大戶們為什麼都退出了?


四,如此多的舉措,希望還會遠嗎

農民需要增加收入,鄉村需要振興,農業需實現現代化,而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但土地流轉是大勢所趨,未來的規模種植應該會更加的理性成熟,希望在國家扶持下,那些加入農業的大企業、大平臺,包括那些農資(技)、農信、合作社部門,能夠積極地起到引領作用,擔當起科技興農、振興鄉村的重任。

總之,我們真心希望能建立起自己真正的、職責強大的農信組織,打造出務實的命運共同體,真心地紮根於農業,服務於農業,讓它就像鳴著長笛的火車頭,拉著農戶奔向希望的遠方。

好吧,期待我們的農業騰飛的那一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