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皇帝的真實死因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11月,光緒皇帝和大清朝的實際掌權者慈禧太后相繼死去。一對母子,兩個政敵,一個是38歲的盛年,一個是78歲的老者,他們的死相隔不到20小時。這僅僅是歷史的巧合嗎?

一百多年前,光緒帝被謀殺的說法就開始在民間流傳。但直到20世紀80年代,史學界的研究還基本認定光緒是因常年體弱,自然死亡。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歷史的認識終於被科學的證據再次更新。


光緒葬禮

一場版本眾多的謀殺案

民間對光緒之死的種種說法雖然在細節上有諸多區別,但都認為是被毒死的。兇手是誰?有人說是袁世凱或李蓮英,但多數說是慈禧。

其實,早在1904年,清朝外務部右侍郎伍廷芳就對日本公使內田康哉透露:“光緒會死在慈禧之前。”長期陪侍光緒皇帝的惲毓鼎在《崇陵傳信錄》中記載了一則親歷故事,印證了伍廷芳的話:光緒死前十一天,慈禧生日,光緒率百官賀壽,但慈禧拒絕見光緒。“時太后病洩瀉數日矣,有上者謂帝聞太后病,有喜色。太后怒曰:‘我不能先爾死。’”可見,慈禧當時心意已決。

據名醫屈桂庭所著《診治光緒帝秘記》,光緒死前三天,“在床上亂滾”“大叫肚子痛得了不得”,且“面黑,舌焦黃”“此係與前病絕少關係”。

光緒死去當天,紫禁城內也有怪事發生。《啟功口述歷史》一書記載,當日禮部尚書溥良(啟功曾祖父)在太后住所外侍疾,親見一個太監端著一個蓋碗從樂壽堂出來。溥良問這個太監端的是什麼,太監答:“是老佛爺賞給萬歲爺的塌喇(酸奶)。”送後不久,太監小德張(張蘭德)就向太醫院正堂宣佈光緒皇帝駕崩了。

晚清內務府大臣增崇的兒子回憶,他幼年時適逢光緒之喪,他父親接到光緒死的消息後,跟叔叔們說:“前天,天子受次席總管內務大臣繼祿所帶的大夫請脈,沒聽說有什麼事。”“一位叔父說:‘這簡直可怕啦!’另一位叔父說:‘這裡頭有什麼事兒罷!’我父親嘆了一口氣,又搖搖頭說:‘這話咱們可說不清啦!’”

光緒死後,穿戴入殮,一反常規,都由宮內太監包辦,悄無聲息移入宮中,未讓內務府插手。入殮之際究竟是什麼樣,無人能知其詳。

脈案難記實情

20世紀80年代,清史研究更加重視清宮檔案。歷史學家、檔案學家和醫學家合作,仔細研究光緒的脈案和藥方,得出的結論是光緒一生體弱,最後久治不愈而死。

光緒的病案顯示,其十五六歲已弱不禁風,二十七八歲患耳鳴腦響,漸次加重,又長期遺精。光緒帝自己所寫的《病原述略》中也說:“遺精之病將二十年,前數年每月必發十數次,近數年每月不過二三次,且有無夢不舉即自遺洩之時,冬天較甚。”

戊戌變法失敗以後,光緒帝被長期軟禁於瀛臺,生活十分清苦。御前所列菜餚雖多,但大多腐臭,不能進口。光緒居所年久失修,四處透風,隆冬天氣並無爐火,寒冷至極。有專家說:“光緒帝之死按脈案記錄之病理、病狀分析,屬於正常的疾病死亡。沒有發現突發性的意外病變之可能。”

著名清史學家戴逸認為:“對這些脈案、藥方,也要謹慎從事,考察它形成的環境和條件。”如許指嚴的《十葉野聞》就記載了江蘇名醫陳蓮舫為光緒治病的情況,“醫官不能直接問皇帝病情,症狀都由太后代述。皇帝不時點頭,或說一兩字證實。……太后命令診脈後,陳就抬手給皇帝診脈,但仍跪在地上,據說根本無法確知脈象如何,只是做做樣子而已。之後,太后又講述病狀,說皇帝舌苔如何,口中喉中生瘡如何。既然不能親眼看見,只能姑且聽之。”

如果“脈案”不過是記錄慈禧的話,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光緒的病情呢?

頭髮中找出答案

2003年,有人想要採用與查考史料截然不同的方法來破解光緒的死亡之謎。隨後,由清西陵文物管理處、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反應堆工程研究設計所、中央電視臺清史紀錄片攝製組和北京市公安局法醫檢驗鑑定中心四個單位的相關人員組成的“清光緒帝死因”專題研究課題組,試圖利用現代科技破解這一百年疑案。

一切,都從皇帝的頭髮開始。

1938年,光緒帝的陵墓遭盜掘。1980年,有關部門對棺槨進行清理並重新封閉,光緒的若干頭髮、遺骨與衣服被移出,一直保存在清西陵文物管理處的庫房,20多年來從未被翻動過。

研究者採集了光緒帝的兩小縷頭髮,將它們按照國際原子能機構推薦的方法清洗,自然晾乾,剪切成1釐米長的截段,逐段分析其中的元素含量。頭髮參與人體代謝,並能記錄特定時期人體積蓄的某些元素信息。一般的成年人的頭髮,一個月生長約1釐米,也就是說,1釐米頭髮可反映出人體內約一個月的新陳代謝情況。

檢測結果顯示,光緒帝的頭髮中含有高濃度的元素砷(As),且各截段含量差異很大。砒霜正是劇毒的砷化合物。

一系列對比實驗及模擬實驗表明,光緒兩縷頭髮中砷含量的最高值遠遠高於當代人,而且是清末草料官的132 倍,是隆裕皇后(光緒皇帝的皇后,死於1913 年)的261 倍,也遠遠高於其棺槨內物品和墓內外環境樣品的最高含砷量。也就是說,頭髮上的高濃度砷並非來自環境的沾染。研究者還將光緒的頭髮與當代慢性砷中毒患者的頭髮含砷量進行了對比,光緒的頭髮含砷量是後者的66倍,砷含量分佈曲線也截然不同,顯然,光緒也並非因長期服用藥物導致慢性砷中毒而死。

2006年,課題組提取了光緒帝的頭髮殘渣物、遺骨及衣物進行檢驗分析。光緒帝的頭髮上局部有結痂物狀的殘渣,砷含量明顯高於頭髮,專家們推斷它就是光緒帝頭髮高含量砷的來源,而這些殘渣物的唯一來源就是光緒帝的屍體。屍體腐敗後,器官組織中的砷可能會沾染到骨骼上。在裝存光緒遺骨的瓶內碎屑、一塊肩胛骨和一塊脊椎骨上,也分別檢測到了高含量的砷。在光緒遺存下來的三件較為完整的上衣中,胃腹部位有多處腐蝕脫落形成的窟窿。以上檢測結果表明:大量的砷化合物曾存留於光緒帝屍體的胃腹部,屍體腐敗過程中,這種劇毒化合物也四處擴散,並由裡向外侵蝕衣物。由此可推知:光緒帝的骨骼、內層衣物及頭髮的高含量砷均來自其屍體胃腸內含砷的物質。

光緒帝胃腸中致命的砷元素究竟來自哪種化合物呢?經過一系列分析、比較和小鼠實驗,專家們得出的結論是:砒霜。人口服砒霜60至200毫克就會中毒死亡。因受條件限制,光緒帝屍體中的砒霜總量難以測算,但僅頭髮殘渣、內層衣物及其殘渣中的砒霜總量就高達約201.5 毫克,那麼他攝入體內的砒霜總量足已致死,應該沒有疑問。

2008年11月3日,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在北京舉行光緒死因研究報告會,正式宣佈其死於急性砒霜中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