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關鍵期,這份“重要指示”昭示了一種風向

疫情防控關鍵期,這份“重要指示”昭示了一種風向


疫情防控關鍵期,這份“重要指示”昭示了一種風向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人們的情緒每天在感動和憋悶之間大起大落。在所有染病辭世的人當中,人們對犧牲在崗位上的醫護人員尤其感到痛惜。2月18日,武漢市武昌醫院院長劉智明去世,他的妻子、武昌醫院護士長蔡利萍哭送亡夫的視頻,讓人五味雜陳。


劉智明的家人現在已經很難準確回憶出,他究竟是什麼時候感染的。1月21日,武昌醫院被徵用為新冠肺炎首批定點接受醫院,那時候他已經有類似感冒的症狀了。但面對嚴重的疫情,他還是三天三夜沒閤眼,帶領職工將醫院改造完工交付。可是第二天,他就進了重症病房,隨即確診。也許是疫情期間身心壓力過大,身體素質一向很好的他,病情卻一路向下。去世前一週,他才剛剛過完五十歲生日。


劉智明是疫情發生以來,第一位因新冠肺炎去世的醫院院長。而像他一樣,在工作崗位上被感染的醫護人員已經有1700多人,數人不幸去世。說實話,每次看到這些消息,我總有種他們被“虧欠”了的感覺。這種感覺準不準確且不說,但我們確實看到,因為前期對疫情認識不足、有關部門判斷失誤以及防護物資短缺等原因,造成不少醫護人員在疫情前期感染。如果我們警惕性再高一點、準備得再充分一些,也許就不會造成那麼多的遺憾了。

人們的這種心情,是有被“看到”的。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務必高度重視對醫務人員的保護關心愛護,確保醫務人員持續健康投入戰勝疫情鬥爭。習近平強調,指揮調度、後勤保障要科學到位,對醫務人員舒緩壓力、生活保障、必要休整、精神鼓勵務必及時加強落實。

曾經有一段時間,每當有救災搶險行動時,我們總是過分強調英雄主義精神。英雄主義當然是一種很寶貴的精神力量,但是把精神的力量捧得過高,而忽視了人是血肉之軀,其實背離了人道主義。如果你認真觀察中國社會觀念的變遷,會發現從廟堂到江湖,人們正在一點一點扭轉對生命的態度,不斷向文明靠近。

疫情發生之初,各大醫院口罩告急,網絡上人們一邊緊急籌措防護物資,一邊呼籲大家儘量少出門少消耗口罩,尤其是把N95口罩留給最需要的醫生;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的“不能欺負老實人”、“醫生應該有免於受傷害的權利”等發言,贏得了一致讚許;在基層,這幾天我們看到,很多地方對在一線的防控人員發出“強制休息令”、“強制陪伴令”,讓他們回家休整。我們現在還不知道這種“強制”背後有何隱情,但諸如“警察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機器”這樣的話,分明讓人看到了觀念的更新。

而在高層,2月12日,中央指導組副組長、中央政法委秘書長陳一新在武漢疫情防控指揮部協調“戰疫”部署時,就強調要重視對醫務工作者和人民警察的關愛,要千方百計安排好輪換調休,並在精神和物質上給予更多關懷和激勵。不難看出,一些宏大詞語用得少了,而行動上的“乾貨”多了。人們一邊對醫生有了更多尊崇,但又不再把他們尷尬地晾在“神龕”上了。我們開始不斷用人道精神去關懷醫生。而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更將引起全社會思索,我們究竟應該怎樣對待醫護人員?

所有的職業都是平等的,但有一些職業天生是和危險、疾病打交道的。這些職業理應受到人們更多的尊敬。但由於種種原因,一段時間以來醫生成了醫患衝突的直接受害者。就在此次疫情發生之前不久,剛剛發生過令人震驚的暴力傷醫事件。庚子年的這場大疫過後,我們應該反思的不僅僅是給醫生調撥多少口罩、多少防護服,更應該想想如何剝除體制性因素加之於醫生的壓力、如何還醫生以尊榮感。

醫生這一職業應該被尊重,還因為他有著很高的專業技術門檻,在英語裡醫生和博士是一個意思,醫生幾乎和博學劃了等號。非專業人士應該在專業人士面前保持自己的謙卑,這是對科學和知識的基本敬意。醫學關係人的生命健康,專業人士的意見應當得到充分尊重。讓醫學回歸它的專業本質,把對醫療事件的處置權還給醫生,醫生群體才能真正感受到職業尊嚴。

秋茅處處流痎瘧,夜鳥聲聲哭瘴雲。大不幸中之萬幸,是我們看到疫情防控正在一步步朝著拐點走去。而社會輿論,經過一番碰撞、爭論、思辨後,也得出了一些有價值的共識。見證了那麼多生離死別,我們應該彼此抱得更緊。

因為經此一疫,我們便是生死之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