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返鄉潮真的來了嗎?

中國經濟發展到現階段,就城市間人口流動問題,從政府、民間到各路媒體,關心的是什麼?

隨便翻翻新聞,可能就會發現是二線城市的“搶人大戰”,是一線城市的搶高端人才之戰。

而我們隱隱約約,感覺好像正在發生的民工返鄉潮,卻少有關注,好像這些人集體“失聲”了。即便是趕上熱點事件,也只是發出一線城市“清理低端人口”的討論,停留在道德層面,少見深入吃的追蹤。

農民工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他們不算是合格的農民,也不算地道的城裡人,因為長時間務工對土地生疏,因為福利待遇又與城市職工不匹配。

現在我們來專注於這個被忽視的重要問題,先把這部分返鄉的民工狹義的定義為從一線城市離開的民工,並把問題拆分,

1、中國出現大規模民工返鄉潮了嗎?

2、如果是,為什麼會返鄉?

3、返鄉的農民工去幹什麼了?

4、這件事到底算不算危機?

5、如果是,那麼會持續多久,該如何化解?

1、中國出現大規模民工返鄉潮了嗎?

農民工進城務工始於上世紀80年代,東西部發展的不平衡吸引了西部地區大批農村富餘勞動力向東部發達地區轉移,為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勞動力紅利。但但是大量農民工外流造成農村“空心化”嚴重,帶來家庭親情割裂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從2012年起,農民工返鄉潮被較多提起,具體返鄉人數難有定論,這裡收集了一些數據可以讓我們管中窺豹。

截止到2016年12月底,貴州省農村勞動力返鄉創業就業90.65萬人,比去年同期增加9.75萬人,增長12.05%。

2017年春運期間四川省交通運輸部門將發送旅客1.4億人次,同比下降7%,減少客流超千萬人次。

農業部:截止2015年年底已經有超過450萬的農民工返鄉創業

發改委:2015年返鄉創業農民工人數達到242萬

我估計,在1.3億的中國農民工中,已有超過2300萬人失業返鄉(這個數字很保守)

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是的,中國出現了大規模返鄉潮

2、如果是,為什麼會返鄉?

我們先看看返鄉農民工本身的特點

返鄉農民工主要集中在35-45歲,平均打工10年左右,甚至更多,從文化結構上看,絕大多數在初中文化水平以上;從打工職業看,集中在包工頭、車間工人、營銷人員等。

顯然,這些辛苦的勞動者們集中在第二產業。在一線城市中,大量進行產業升級、產業轉移、建築行業不景氣,這些所帶來的後果就包括了大量農民工的失業,勞動力迅速過剩。

此時以“外賣”行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異軍突起,說是外賣為代表,其實主要就是外賣。

大量從工廠走出的農民工一窩蜂扎進外賣行業,成為了“騎手”,迅速改變了一線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

但是以外賣行業為代表的這些第三產業,是附加值非常低的,絕對的低附加值產業。中國經濟為什麼疲軟?為什麼三駕馬車拉不起來?這麼多農民工如果不回鄉,只能從事低附加值產業,經濟能火起來嗎。

遺憾的是,能夠送外賣的農民工還是較好的結局,而更多的農民工則出於主動或被動的原因,選擇返鄉。

3、返鄉的農民工去幹什麼了?

返鄉民工幹什麼去了?創業去了嗎?這些40+的農民工創了什麼業呢?我們還要回到上文他們在城裡打的是什麼工上,結合農民工的本業,創業的出路大抵不出以下方向:

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信息服務、電子商務、特色工藝產業等農村一二三產業。

創業的錢,一般只能是自己打工積累下來的小部分加上向親戚借的大部分。

這是一場賭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