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代師爺會逐漸發展成為“官僚式幕僚”?與當時背景有關

導言:

清代為歷代以來中央集權的最高峰,康熙朝奏摺制度的創行跟雍正軍機處的設立都是典型的表現,在這個政治環境下,上行下效,各級官僚另組私人智囊團及助手組成“內衙”達到個人集權的目的,清代的幕僚便扮演著這種既是師爺又是幕僚的角色。


一、何為幕僚?何為師爺?擁有這兩張面孔的清代幕僚的與眾不同之處。

1.何為幕僚:幕僚其實很早便出現在古代中國的政治舞臺,“幕者,帷幄之通稱。”古代軍旅出征,無固定住所,將帥以賬幕(營帳)為府署(指揮所),稱為“幕府”;在幕府中辦事的參謀、記室等佐理人員被稱為幕僚、幕賓、幕客、幕友。也即是說幕僚是替幕主辦事且出謀劃策的人的稱呼。

為什麼清代師爺會逐漸發展成為“官僚式幕僚”?與當時背景有關

2.何為師爺以及獨特之處:師爺的萌芽在明朝開始,一開始是廣泛存在於政府官員幕府中類似書吏之類的人,其與幕僚最大的區別就是老闆不一樣。幕僚的老闆是皇帝而師爺的老闆則是直接聘用他的官員,由於幕僚是管理制度之內的所以享有官品職責個俸祿,師爺除了工資外就不享受其他福利。

如果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幕僚”是公務員,“師爺”則是外包的人,師爺做的事在某部分與公務員相似但享受的待遇則比公務員差得多。

在清代“師爺”所做的事幾乎與幕僚做的事重合所以極容易被認為師爺就是幕僚。這在筆者看來只是一個誤解,比如“軍機處”的皇帝顧問可以看作即是幕僚又是師爺但為某縣官的出謀劃策的人只能看作是師爺並非幕僚,雖然兩者所做的事大多相似但不能等同,正由於存在細微的不同因此兩者還是不同的。但“師爺”出現後又怎樣逐漸發展成一種官僚式的幕僚呢?這得先從師爺的出現跟師爺的職責跟種類說起。

為什麼清代師爺會逐漸發展成為“官僚式幕僚”?與當時背景有關


二、師爺出現的原因跟師爺的分類和職能。

1.師爺的出現原因:

1)清代的許多官員的文化素質很差,無法治理好國家。滿族是一個遊牧民族同時也是一個尚武的民族,幾乎可以說除了打仗外在政治上可以說是文盲。許多滿族官員、八旗子弟,不懂漢人風俗因此容易產生民族矛盾,不諳各種民族的情況因此容易導致政令難以施行,所以只好聘請文化素質較高,懂得文治一套辦法的師爺來幫助自己處理政務。

2)清代官員大都不懂得刑名、錢穀等一些專業的行政管理知識,所以在面對需要利用這些知識來處理問題時往往會束手無策,因此不得不請懂這方面知識的師爺幫助處理政務。

清代的官員選拔制度依舊是科舉制,為了加強統治多數官員都是科舉出身的,這些官員自身所熟習的卻是八股制藝、舉業文章一類只用於科舉考試人才選拔的“敲門磚式”的知識

,一旦當了官,需要處理涉及比如刑名或者錢穀之類一些需要用到專業知識等行政事務時立刻難以應付,只好求助於具有相關專業知識的刑名、錢穀等師爺。

為什麼清代師爺會逐漸發展成為“官僚式幕僚”?與當時背景有關

3)主管官員為了達到個人集權的目的,比如在利用職務來為自己謀取私利的時候需要有自己絕對信任的私人智囊和助手,因此為其辦事的師爺便是這種工具。

4)地方衙門,特別是直接統治百姓的州縣衙門,公務相當繁雜,主要官員以及一些體制內的佐官往往忙不過來,為了提高辦事效率所以必須請具有相關專業性知識的師爺來幫助。

5)清代督撫沒有文職屬官和專門的辦事機構因此聘請師爺是對這一職位的補充。

2.師爺的分類和職能

師爺作為一個輔助性的職業,由於其所輔助的事務不同因此分為以下幾類:

為什麼清代師爺會逐漸發展成為“官僚式幕僚”?與當時背景有關

總的來說就是師爺的職能是為了減輕制度內官員的負擔從而提高其行政效率的。但是一個在編制之外並沒有權勢的師爺又是如何逐步發展成一種“官僚式幕僚”的政治現象的呢?

為什麼清代師爺會逐漸發展成為“官僚式幕僚”?與當時背景有關


三、為什麼清代師爺會逐漸發展成為“官僚式幕僚”?

師爺可以說是古代官員的私人顧問,原本的出現是為了彌補官員在行政上能力的缺乏以及提高行政的效率,雖然在體制之外卻做著體制之內的事因此可以規避一些對體制內官員的律法制約,亦可以理解為“影子官員”,雖然沒有掌握著實權但可以為掌握著實權的背後官員行一些不軌之事。這種缺陷給師爺這種特殊的群體帶來很大的便利性,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如下:

1)本來協管行政事務的師爺本來應遵循“幕友之道,盡賓之義,貴在以公事為重”,應秉承“立心要正”“盡心”“盡言”“勤事”“慎事”“公事不宜遷就”等幕道要求,注重“才、識、品”修養。但是這種不受體制約束的“便利性”讓師爺與幕主形成共榮共損的腐敗共同體。為了謀求生計而受聘於幕主的師爺只對幕主而非朝廷負責,也即是說當幕主是體制內的蛀蟲那麼師爺便成了與幕主一同啃食體制棟樑的幫兇。

2)由於師業這一群體的選任並非如傳統官員那般需要經過機制那般規範,師爺大多靠攀先生、地域以及親屬等關係來獲得幕主的青睞,

這種地域性、專業性群體在這種關係下得到不斷地繁衍與鞏固的環境。

為什麼清代師爺會逐漸發展成為“官僚式幕僚”?與當時背景有關

除了攀關係之外還有一種叫“勒薦”的選任方式,“勒薦”就是某上級官員為下屬官員或者上級官員的師爺為該官員的下屬官員推薦幕友,這種選任方式存在著裙帶關係的弊端,如果該師爺是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而向自己幕主的下屬官員推薦那些與自己蛇鼠一窩的人,那麼便會導致“任人唯親”的弊端。

在後期,師爺的選任裙帶關係日益嚴重,並且利用此關係,構建裙帶網絡,互通聲氣、朋比為奸,把持政務、操控財務、攫取司法權等。礙於師爺背後的幕主地位或者礙於師爺從中作梗挑撥其幕主與自己的離間,甚至連田文鏡、曾國藩、李鴻章等封疆大吏也不敢輕易得罪師爺,而且這種入幕方式並不能保證師爺都是德才兼備的人,因此那種庸庸碌碌的無能師爺不在少數。

3)各種類別師爺之間的待遇皆不相同,雖然刑名、錢糧、書啟等師爺雖然都是受官吏的私人聘用,但是,待遇卻差距巨大、少則如書啟師爺幾十兩白銀,多則如錢糧師爺可達上千兩或者更多。而清朝的正七品知縣的俸祿為每年45兩白銀,還不夠請一個師爺的。那麼,聘請師爺的白銀便多為貪汙受賄、陋規鑽營而來。由於師爺本身沒有官品而且不受體制的約束所以更加劇了師爺舞權弄術、魚肉百姓、腐敗墮落的程度。

為什麼清代師爺會逐漸發展成為“官僚式幕僚”?與當時背景有關

4)師爺比幕僚更自由,清朝政府為了防範師爺干政、敗壞吏治,也採取多種限制、懲罰措施,如“包括迴避、交往、任職條件和官員稽查等”。“幕僚”如果越軌,處罰有開除、驅除出省及交由幕僚原籍的地方官管束等。但是由於師爺屬於官吏私人聘請的顧問並沒有官職,因此其違規犯紀也僅限於“開除、驅逐、管束”,落得“劣幕”之名而已,無法依照大清律等官制之法治其罪。

正是因為存在師爺不受律法的限制卻能像幕僚那樣為自己的幕主效勞的缺陷,師爺雖無體制內幕僚權力之名卻有權力之實,當權力不受制約,那麼師爺這種原本只是顧問之類的職業逐步變成了不用向體制履行受制約的義務卻能享受體制帶來便利的“官僚式幕僚。”


四、清代的幕僚既是職業性師爺又是官僚式幕僚的深層次原因:


1. 體制內人才選拔的嚴苛導致漢族考生不得不另謀出路:

滿族是在馬背上打天下的,因此在政事或者一些管理國家的細節方面並不及漢族的官員而且漢族人數依舊佔當時各民族人數中的大多數,因此清朝統治者無論在維護自身統治還是維持社會的穩定上對於漢族都是處於謹慎利用的關係,因此在進行科舉考試時漢族考生的成功率往往比其他族考生的成功率要低,那些胸懷治國之才的漢族考生在落榜後不得不通過“師爺”這一職業來實現自身“幕僚”的本領;

為什麼清代師爺會逐漸發展成為“官僚式幕僚”?與當時背景有關


2. 裙帶關係讓師爺不得不成為官員的“幕僚”:

師爺並非都靠自身才幹而謀到吃飯的飯碗的,有些官員在利用自身師爺去做一些中飽私囊的事後為了掩蓋這種行為給自己帶來的損失因此通過裙帶關係來選任那些既能為自己保密又能為自己辦事的人;這些師爺在替代自己主人去接待其他官員或者處理一些政務的時候都以主人的利益為出發點,為此便發展成那種類似於幕僚那樣掌握著權力的“工具”,雖然沒有幕僚的權力但因為背後有主人的撐腰所以通過狐假虎威的方式也能在既當作師爺的同時又扮演著私人“幕僚”的身份;


3. 官員間相互行賄的官場環境讓師爺不得不成為幕僚:

清代官員除了體制內的俸祿外還可以利用自身的權力或者地位來謀求一些隱性利益,這些隱性利益往往包括灰色收入和隱性特權這兩個方面。

當時清代的大小官員往往會利用自己手中的特權來牟取一些“灰色收入”或者“辦事好處”。

比如夏天的“冰敬”(夏天消暑的費用)或者“炭敬”(冬天取暖費用)等巧立名目的“賄賂”在當時官場成為一種常態;在施行政令的時候也會“假公濟私”來為自己牟取一些“隱性特權”而作為官員權力的執行工具師爺深諳此道,因此為了讓自身擺脫律法上潛在的隱患,官員們紛紛利用“師爺”這一既不用受到體制約束又能替自己辦成體制禁止的事這一“便利”來為自己掠取各種私利,為此與主人休慼與共利益一致的師爺在這種環境下只能充當僱主的私人“幕僚”才能得以生存。

為什麼清代師爺會逐漸發展成為“官僚式幕僚”?與當時背景有關

總結:

正因為清朝這種特殊的政治環境下孕育出既是“職業性師爺”又是“官僚式幕僚”的畸形制度產物。但清朝師爺作為從先秦演變至清朝盛行官場的政治現象有其存在的客觀性,由於某些團體的確能為其僱主提供一些專業性的服務來彌補僱主自身存在的缺陷所以並沒有因為清朝末年的沒落而煙消雲散。

這種存在植根於群體力量大於個體能力的自然優勢法則,這種存在以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智庫、顧問、研究員、秘書等各種形式而印證其功能。精英團隊治理模式已經在當今世界各國各領域被普遍認同,典型的如歐美國家的智庫制度、企業裡邊的董事會制度等。本文倡導的顧問團制度既是對清朝師爺制度的批判繼承,也是對西方智庫制度的有機借鑑,更是對我國當今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下精英團隊治理模式的有益探索。

為什麼清代師爺會逐漸發展成為“官僚式幕僚”?與當時背景有關

師爺的出現是在清初統治者對漢族及明朝舊官不信任,實行民族歧視政策,任用多數為遊牧出身既不懂為官理政之道又不曉得文墨的滿族人為官這種政治大環境之下的,因此也是封建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發展生產和平亂穩定社會的需求,正因為在壓縮漢人科舉考試的催化下,因此導致入幕便成為漢族知識分子謀生從政的主要途徑。儘管這種制度產生於封建的政治體制之中但對於現如今亦有其一定的借鑑意義。


參考文獻:

《清朝師爺制度借鑑研究》西南石油大學學報

《中國師爺小史 》李喬

《當師爺還是當官》何兆龍

《清代幕僚的“兩張面孔”:職業性師爺和官僚式幕僚》石學遠

《師爺古代“私人顧問”》劉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