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古希腊时期对“普遍法则”的寻求

自智者学派的人们出现以来,人们的思想境界和理想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尤其是在波希战争之后,古希腊民族的人们都迎来了他们生活发展的转折点,对于生活的理解与领悟以及精神方面的生活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苏格拉底也在这一时期诞生且名声大造。他寻求事物的普遍定义,特别着重反对相对主义。在他的观念中,事物的真理只有一个,但是不是绝对的一个,而是能够随着事物发展的时间地点为转移变化的具有多种的见解。而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后人称为“古希腊三贤”是后世的人们广泛认同的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一、希波战争结束后,古希腊人的压力得到缓解,科学观念成为政治生活的一部分,智者开始探寻真理,启蒙运动兴起,各种哲学观念开始出现

随着希波战争的结束,希腊民族的人们在生活上的压力得到缓解,在精神上的包袱得到释放,理智生活和精神生活上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社会的舞台上迎来了一股新生力量,科学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冲破了以前种种学派给它设置了牢笼,促进了希腊科学方面的发展。智者们都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社会,将自己的思想、发现的东西和学到的东西分享给人们,逐渐的这种分享和指导就变成了他们的职业。

西方哲学: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古希腊时期对“普遍法则”的寻求

各种学派的人都纷纷奔向政治文化的中心——雅典,向大众传输他们的观点,并且以此作为他们求取名利和财富的手段。由此一来,科学逐渐成为了政治生活方面中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民主的政体形成,在人们听取政治方面的相关事宜,选取执掌人员或官员的时候,特别的注重演讲这一个技能。雅典的公民们为了能够在政治生活方面能够争取到一席之地,都不断的练习自身的公共演讲的能力。

智者们巧妙的利用这样的氛围和机会,教导人们如何准备,智者学派的人们越发的重视这样的事情,科学方面的自然追求已经变化成对政治辩论方面的注重。古希腊的科学从此丢掉了纯粹的纯理论的品格,朝着实践性走去。

智者们在这条为人们做辩术讲师的道路上日益精进,也逐渐的发现了一个问题,每个人都习惯性的以自我为中心,带着防备的心理去看待别人所提出的意见和见解,那么在这些之外,无论在哪自身本就正确有是真实的东西是否存在?

这一疑问的提出,迅速的成为了古希腊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人们在利用民主争夺权利的道路上的斗争愈演愈烈,最终导致雅典人民的霸权政治衰落,各个党派之间的斗争却“蒸蒸日上”。

人们在这样的斗争环境中又发现了一条政治经验:在党派之间的斗争中是要去观察时期的,只有在不触碰法律的前提之下才是被大众所接受的行为。

然而法律的权威与以及检验法律的合法性,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它的地位出现了动摇。古希腊的哲学家普遍认为“万物的本质始终不变,经过千变万化仍然存在”这种本质,在古希腊哲学家的眼中就是“自然”。

所谓的自然就是指“永远只像它自己”,而智者们探寻的问题就是,在法律这一层面,有没有存在一种永远不变的由“自然”所决定的法律,这种法律在所有的可变因素之上。希腊的概念结构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一对矛盾,即“自然”和习俗之间所谓的矛盾。

西方哲学: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古希腊时期对“普遍法则”的寻求

这一对矛盾,穿了在这一个时期的整个哲学。如果存在人们追寻的普遍有效的东西,那么这个东西就是“自然”所赋予的有效性。这样才会对于整个社会的人们都普遍有效。

法律强制压迫人们服从,做违反内心违背“自然”的事情,哲学家们在这个时候成为了一股逆流,他们用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去制定在自身看来神圣无比的法律,然后去与人为制定的法律形成对抗之势。

在这个对立中出现了两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一.怎样去判断和确定保持一直不变的自然规律的本质。二.在过往的历史当中,当时的法律规章条例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制定出来的。

二、苏格拉底对于启蒙运动的了解十分透彻,他追寻“善”的思想,鼓励人们对自身进行深刻的认识和分析,对后世哲学思想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苏格拉底在一个雅典普通公民加出身,出生时正是波希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间,在伯里克利统治的“盛世”下成长的。

苏格拉底对于启蒙运动很是了解,他一方面对于这场运动的实际目的于原则非常的通透,另一方面却非常强烈的反对这场运动的结论,这其实看似是一个非常矛盾的地方,令人费解与深思。这种矛盾与他自身非常悲剧的命运有非常多的关联。

西方哲学: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古希腊时期对“普遍法则”的寻求

因为他的了解和通透,所以能够发展出对后世有着深刻影响的积极成果。他主张并且支持个人的独立思考,摒弃旧俗。

在他的深思熟虑之下,适用于他那个时代的决定因素浮出水面。个人能够独立思考才能够作出清醒的判断,而在各个领域当中,个人的才能展示就在于他的“洞见”。

个人才能的基础就在于他的品质和科学知识。洞见在于对于世间万物的认知,人类不仅仅有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还有主观的对于自我内心的认知。

苏格拉底常对世人说“认识你自己”,促使人们对于自我进行深刻的认识和破解分析。苏格拉底决定从人们的“才识”出发进行考虑,但是由于对才识一词的概念比较模糊,所以就逐渐地演变为美德,“美德即知识”也由此而来。

苏格拉底追寻善,但是对于善这一词的定义和概念都非常的模糊,他认为:

“每个人都按照他认为最适合他的意图、对他最有利的方式行动,没有一个人去做他认为不符合他目的的事。”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在此处的心理上出现了较大的分歧。智者们坚持自己的观念即意志的本原,意志是在自然中的主要根据。但是苏格拉底却认为,立志去做一件事情与做一件事情是有利的是同一件事情。

知识指导着人们做着正确的好的事情,而人人都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因为是自己认为对的,所以这个就很有深究的必要了,对人们进行教育也具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

西方哲学: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古希腊时期对“普遍法则”的寻求

所谓的德行是可以教出来的,可以通过对于人们的教育。启发他们的思考来让他们明白何为正道,何为善。从这个角度出发,在这个层次上,说明了德行就是知识的道理,如果不是则不能接受教育能够教化人们这一观点。

除此以外,苏格拉底将德行的概念解释成洞见,又将洞见转而联系成对于善的理解,但是对于善又没有明确的定义,导致这样的不全面,带有残缺的理论由此形成。

三、柏拉图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思想主要来源与苏格拉底,在这个过程中,柏拉图与苏格拉底思想产生不同,形成自己的思想理念观,古希腊的哲学发展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这一过程,逐渐地走向成熟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那么柏拉图的思想发源主要来源于苏格拉底的影响,但同时,由于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之间产生了分歧而形成的对立也对柏拉图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西方哲学: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古希腊时期对“普遍法则”的寻求

在最初,柏拉图一直专注于对于苏格拉底的思想,道德论的解释,并同时对于智者学派呈现出攻击、排斥的状态。这使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柏拉图的思想在这样的斗争当中逐渐形成。

柏拉图对于智者学派的批判原因都是来自于苏格拉底的观点和立场之上,但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从他自己的视角中发现了智者学派不符合真正伦理科学的地方,也形成了他自己观念中的“理念”观。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通过概念而认知的非物质的存在”,而在此之前,苏格拉底所探寻的科学本质的概念不是客观的。

古希腊的哲学之所以能够各个不同却能够汇合,其主要是由于在伦理上、思维逻辑上以及物理上是统一的。

理念于可以感知的世界有很大的区别,不能够从感知的概念之中去理解理念的概念,感知,知觉不包含理念。

柏拉图所发展的认识论已经超越了苏格拉底之前所形成的认识论,苏格拉底总结的方式是使用归纳法从个人的意见中所得知的,提炼其直接的共同内容,而柏拉图是透过这些态度和现象去分析内在的本质问题,他在知觉之中发现暗示和启发,通过这些去回忆理念的知识。

他运用数学方法对科学进行证明,也将这种特殊的方式推广到大众的生活当中。柏拉图将对与理性的认知与反省归结于回忆,究其原因所在是忽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忽略了它的创造性。

西方哲学: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古希腊时期对“普遍法则”的寻求

这不仅仅是柏拉图个人的问题,这其实折射出的是在那个时期古希腊整个哲学家们哲学体系的局限性。随着时间的日益推移,柏拉图的关注点变成了在意理念价值的规定,强调理念的价值,数学的方式方法以及有机地世界的各种类型。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到:“善是最高的理念,是包括、统治和实现所有其他理念的理念。”

在柏拉图的哲学进入最后的阶段的时候,他更加的喜欢按照毕达哥拉斯派的数论发展理念的体系,去完善他理论的缺陷。

总而言之,古希腊的哲学发展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这一过程,逐渐地走向成熟。但是,这一发展是在时代的局限性之内所发展的,随着理念的提出,问题的暴露,哲学在这些的推动当中不断地发展。即使存在时代的局限,在哲学中对于绝对真理追求的脚步也从未停歇。

参考文献:

《柏拉图全集》

《哲学史教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