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里亞·克勞狄王朝,提比略的復仇

公元14年8月19日,執掌羅馬大權長達41年的奧古斯都與世長辭,如果從17歲開始意外地登上歷史舞臺算起,他的政治生涯則有長達60年之久。在奧古斯都之後提比略繼承了皇位,成為了羅馬帝國第二任皇帝。

朱里亞●克勞狄王朝是羅馬帝國的第一個王朝,起於奧古斯都,終於尼祿,共有五任皇帝,歷經95年。

奧古斯都在自己執政的中後期發動了日耳曼戰爭,經過20多年的戰鬥,證實了征服日耳曼是件不現實的事情。提比略時代,羅馬全面放棄了對日耳曼的征服,全軍退守萊茵河防線,但是羅馬人的性格就是有仇必報,公元9年的條頓堡森林戰役,是羅馬史上最大的一場慘劇,造成這場慘劇的是日耳曼部族首領阿爾米紐斯,他也因此成為了羅馬的敵人。提比略在成為羅馬皇帝之後,主要精力在於帝國國政,而向阿爾米紐斯復仇的任務,就交到了新任日耳曼戰區總司令日耳曼尼庫斯的身上了。

士兵的譁變

提比略剛上任不久,羅馬軍隊就發生了大規模譁變,首先是潘諾尼亞地區的3個軍團,而後又擴展到了萊茵河地區的8個軍團,總共有11個軍團參與了這次譁變。

譁變的第一個原因在於當時羅馬士兵的工資普遍不高,士兵們的退休金也經常沒有及時發放到位,士兵們想乘著提比略繼位之初地位不穩的時候發動譁變以提高待遇。

朱里亞·克勞狄王朝,提比略的復仇

羅馬近衛軍團和軍團士兵待遇情況

按照士兵們的想法,他們宣誓效忠提比略,並熱情擁護提比略,然後提出漲工資的要求提比略自然會接受,因為提比略也需要他們的支持。但這些士兵們還是想錯了,提比略實際上並不會提高他們的待遇。士兵當時的工資是按照羅馬帝國的財政狀況來的,此前經過了奧古斯都的軍事和財政改革,羅馬的軍隊規模與其財政狀況是相配套的。如果每次換皇帝都要提高一次士兵的工資,那麼久而久之帝國財政必然會承受不住,那麼帝國就只能增加稅收,而增加稅收必然會引起民眾的不滿,尤其在一些行省地區則很容易引發叛亂。為了平叛就要招募更多的軍隊,招募更多的軍隊又要更多的財政投入,更多的財政投入就意味著要徵收更高的稅額,如此將會惡性循環,提比略不想開這個先河。

譁變的第二個原因在於當時羅馬軍隊也存在腐敗的情況,尤其是基層的百人隊長,經常會盤剝士兵。如果士兵願意“孝敬”百人隊長,那麼在分配工作任務的時候就會分得輕鬆的工作。對於那些沒有“孝敬”的士兵,百人隊長通常會讓他們去從事架橋、修路等重體力工作,總之就是不會讓你好過。在這種氛圍下,士兵們本身就不高的工資還被盤剝了一遍,時間長了自然心生不滿。

士兵們的譁變很快演變成了地方騷亂,不少士兵走出了軍營,在附近的城鎮搶劫了起來。

朱里亞·克勞狄王朝,提比略的復仇

譁變的士兵到處搶掠,給地方穩定帶來了巨大的困擾

提比略聽說這一情況後馬上派了自己的兒子杜路蘇斯前往潘諾尼亞平息譁變。杜路蘇斯在2000名近衛軍和日耳曼騎兵的護送下來到了潘諾尼亞的軍營,面對著到來的長官,士兵們沒有站隊迎接,他們一個個衣冠不整、態度驕橫,此時的他們已經不是士兵,而是一群暴徒了。

杜路蘇斯走到軍營中的講臺向士兵們表示,他們的訴求會轉達給皇帝提比略和元老院,但他並沒有馬上答應士兵們的訴求。對此提比略心裡很清楚,一旦答應了這3個軍團1.8萬名士兵的訴求,那麼接下來全體羅馬軍團15萬人的薪水都要往上加,這不單純是軍事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問題了。

聽了杜路蘇斯的回答,士兵們非常不滿意,紛紛表示罷兵,杜路蘇斯在士兵的喧譁聲中走下了講臺。

正當杜路蘇斯為平息譁變而苦惱不已的時候,當晚卻發生了奇怪的事情,月全食。古羅馬人非常迷信,當月食發生的時候,人們一般會認為是自己的罪孽造成了天災異象。杜路蘇斯馬上利用這一天象,召集了有聲望的百人隊長。士兵們眼見月食越來越大,他們都跪在地上祈禱,恐懼與不安在士兵們中間蔓延,當月食到達最大的時候,恐懼也到了極點。百人隊長們紛紛走到士兵中間,大聲說道“你們還要軟禁皇子到什麼時候?你們沒有認識到自己的罪孽嗎?”譁變的士兵們馬上動搖了,老兵立馬與新兵分開,新兵與鼓動譁變的士兵分開,軍團重新恢復了秩序,月食也慢慢消失,回覆到了正常。

藉著這次月食製造的機會,杜路蘇斯很快就平息了譁變,在處決了2名主犯後,軍團逐步恢復了正常。潘諾尼亞的士兵譁變平息後,最為關鍵的就在於萊茵河沿岸的8個軍團士兵的譁變事件了,杜路蘇斯面對的是3個軍團1.8萬名士兵,而負責萊茵河沿岸的日耳曼尼庫斯面對的則是8個軍團4.8萬名士兵。

在杜路蘇斯前往潘諾尼亞的同時,日耳曼尼庫斯也趕往了萊茵河畔的羅馬軍團駐地。這裡士兵的叛亂也是由新兵挑起的,與潘諾尼亞士兵譁變不同,這裡的士兵先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即全力支持日耳曼尼庫斯繼承皇位,然後才提出改善待遇的要求。其實他們做的很聰明,自認為如果日耳曼尼庫斯得到了他們8個軍團的鼎力相助,心中必然暗自歡喜。

朱里亞·克勞狄王朝,提比略的復仇

日爾曼尼庫斯

然而士兵們想錯了,日耳曼尼庫斯拒絕了他們的要求,他帶頭對皇帝提比略宣誓效忠,然後要士兵們也宣誓效忠。由於日耳曼尼庫斯自公元13年開始代替提比略成為了這支軍隊的統帥,對自己的部下也非常地熟絡,不像杜路蘇斯,與士兵們還沒什麼交情。

日耳曼尼庫斯以榮譽感為題向士兵們發表了演講,在充分聽取了士兵們的意見後,提出了三個條件:一是服役滿20年的可以馬上退役;二是服役16年轉預備役,除非遇到敵軍襲擊,其餘情況免除兵役;三是先皇的遺贈加倍。

然而譁變的士兵們並不相信這些承諾,他們要求馬上兌現,於是日耳曼尼庫斯對符合退役和轉預備役條件的士兵辦理了相關手續,並召集自己的幕僚,大家拿出自己的家財才湊齊了士兵們的先皇遺產贈金。經過一番周折,日耳曼尼庫斯也總算平息了萊茵河地區的軍隊譁變問題。

內政方針

55歲才成為“第一公民”的提比略,接手了一項宏偉的工程,羅馬帝國。凱撒繪製了這個工程的藍圖,奧古斯都按照藍圖建設了一個龐大的建築,繼承這個事業的必須是對藍圖的意圖完全瞭解的人來操作,如果不能完全理解意圖,那麼往往就會添加一些不該存在的東西,使這個建築變得異樣。

這份工作是枯燥無味的,所謂的羅馬的和平,不止是禦敵於國門之外,更多的是內部的長治久安。提比略上臺後大力推行的政策就是提升羅馬本土的治安水平。為此他將9000人的近衛隊遷出了羅馬城中心,屯兵在了羅馬東北部的常駐基地。羅馬近衛軍團的作用,相當於我們今天概念上的警察。

羅馬人熱衷於公共建設,如道路、橋樑、劇院、神殿等,這些建築的修建往往是高層的義務。為了籠絡民心,奧古斯都建設了大量的公共建築,在他的《功業錄》中,他毫不誇張地說道“留給我的是一個滿是磚瓦的羅馬,我身後卻是一個大理石的羅馬。”當然,大量的公共建設就意味著大量的財力投入,當提比略成為羅馬皇帝的時候,他的任務並不是繼續這些大型公共建設,而是儘量減少公共建設,因為財政已經無法支撐更多的公共建設了。在提比略時期,只推動了兩項公共建設,一是奧古斯都神殿,二是龐培劇場的修繕。雖然提比略對本土的公共建設不那麼熱衷,行省上的公共建設卻如火如荼,主要是當地的道路和橋樑建設,相對於神殿、劇院這些“中看不中用”的公共建設來說,提比略更熱衷於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拉動了經濟,稅收就會自然增加了。

為了取悅人民,奧古斯都還舉行了不少大型的公眾表演活動,在《功業錄》中記載的項目有:角鬥士比賽8次,全國各地競技者比賽3次,戰車比賽7次,獻給戰神馬爾斯的競技角鬥1次,非洲野獸狩獵表演26次,模擬海戰1次。

這些是奧古斯都時期40年的比賽總和。而在提比略時代,這樣的表演活動則是少之又少。當然凱撒和奧古斯都熱衷於這些活動並不是因為他們本人愛好這些,而是為了迎合大眾罷了,迎合了大眾就能得到他們的投票。

復仇之戰

奧古斯都發動的日耳曼戰爭始於公元前12年,直到奧古斯都去世的公元14年戰爭仍在繼續,持續了26年的戰爭並沒有實現其最初的戰略目標——將帝國邊界防線從萊茵河推進到易北河。

至於當時的羅馬帝國為什麼不能征服日耳曼民族,我已在之前的《羅馬的和平,奧古斯都時代的結束》一文中有過詳細的闡述,在此不再贅述。

提比略在公元4年重新回到了日耳曼戰場,並在此奮戰了8年,直到公元13年被奧古斯都召回羅馬準備繼承帝國大統。提比略之後成為日耳曼戰區司令官的是日耳曼尼庫斯,他在公元13年接手了日耳曼的戰事,在平息了士兵譁變事件之後,便開始了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朱里亞·克勞狄王朝,提比略的復仇

公元15年羅馬軍進軍路線

公元15年春天,日耳曼尼庫斯帶領大軍越過萊茵河,兵分兩路,一路從美因茨出發,由他親自帶領,共計4個軍團2.4萬名士兵及1萬名行省民兵;另一路從下游的克桑騰冬營地出發,由凱奇納帶領,共計4個軍團2萬名士兵及5000名新兵。他們從南面和西面夾擊日耳曼人,成功地瓦解了阿爾米紐斯的日耳曼民族統一戰線。這一次的軍事行動非常成功,他們奪回了被阿爾米紐斯殲滅羅馬3個軍團時奪走的其中一面軍團旗,第十九軍團的銀鷲旗。

朱里亞·克勞狄王朝,提比略的復仇

從奧古斯都時代開始,羅馬人與日耳曼人戰鬥了30年

這一年的進攻聲勢浩大,但是當冬季來臨的時機,兩路人馬在撤回冬營地的途中遭到了日耳曼人的強勢反擊,日耳曼尼庫斯和凱奇納也是歷經千難萬險才各自回到了冬營地,據說此次歸營途中的損失比戰爭時期折損的人員還要多。

當年羅馬為慶祝這一年在日耳曼戰場上的勝利,為日耳曼尼庫斯舉辦了凱旋儀式。

公元16年,日耳曼尼庫斯獲得了補充新兵的8個軍團共8萬大軍,沿著萊茵河北上,穿過北海,逆埃姆斯河而上,向日耳曼人的腹地發動了進攻。對於羅馬人的進攻,阿爾米紐斯也首次以會戰的形式迎擊羅馬軍團,於是著名的安格里瓦爾瓦戰役便由此展開了。

朱里亞·克勞狄王朝,提比略的復仇

公元16年羅馬軍進軍路線

雙方大軍相遇於安格里瓦爾瓦,沿著威悉河擺開了陣勢。會戰是日耳曼尼庫斯所期盼的,他希望能夠通過一場大戰消滅阿爾米紐斯的主力,而且擊敗阿爾米紐斯對於羅馬人來說就意味著他們一舉報了條頓堡森林慘敗之仇。

兩軍對峙不久日耳曼尼庫斯便發動大軍展開了渡河行動,他命令士兵在河流多處架橋,為了掩護步兵的行動,他出動騎兵多處出擊,以牽制日耳曼人的行動。輔助羅馬軍參戰的巴塔維人在河流最湍急的地方渡河並發動了進攻。阿爾米紐斯命令部隊詐敗,將其引入了一處平地,這裡四面森林環繞,阿爾米紐斯的部隊就埋伏在這四周的森林裡。等到巴塔維人進入伏擊圈後,阿爾米紐斯的部隊立馬一擁而上,將巴塔維人包圍了起來。戰鬥進行地異常激烈,巴塔維人損失慘重,包括部族首領卡利奧瓦爾達等多名貴族陣亡,幸虧羅馬人的騎兵趕到才得以保全。

朱里亞·克勞狄王朝,提比略的復仇

安格里瓦爾瓦戰役渡河階段

雖然巴塔維人損失慘重,但也換來了羅馬人的順利渡河。羅馬人渡河後便迅速修建營壘,為下一步的作戰做好了準備。阿爾米紐斯為阻止羅馬人築營,於當天夜裡發動了襲擊,被防守嚴密的羅馬人擊退。

第二天雙方擺開了決戰的陣勢。阿爾米紐斯將部隊主力駐紮在山頭上,企圖利用地勢居高臨下發動攻擊。羅馬軍則排著整齊的隊列攻向日耳曼人佔據的山頭。在羅馬軍團行進的過程中,突然有八隻鷹從羅馬軍團的頭頂飛過,日耳曼尼庫斯趕忙喊道“前進!跟著這些羅馬的鷹!他們是我們的保護神!“

朱里亞·克勞狄王朝,提比略的復仇

安格里瓦爾瓦戰役決戰階段

聽得此話的羅馬軍士氣大振,在羅馬軍步騎配合的進攻下,阿爾米紐斯的部隊很快就被包圍了起來,並陷入了苦戰。為扭轉戰局,阿爾米紐斯親率少量的精銳部隊向羅馬軍正面發動了突擊,企圖衝破羅馬軍的防線。但在羅馬軍嚴密的防線面前,阿爾米紐斯始終不能完成對羅馬軍的突破。戰役最終朝著羅馬人一邊倒去,最終阿爾米紐斯的大軍被擊潰,阿爾米紐斯也只得帶領少數親兵逃離了戰場。在安格里瓦爾瓦戰役中,阿爾米紐斯慘敗。

這一戰的勝利是羅馬人的復仇之戰,戰後日耳曼尼庫斯用繳獲敵軍的武器在戰役發生地鑄造了紀念碑,上面銘刻著這樣的銘文:蕩平萊茵河與易北河間的日耳曼人的我皇提比略大軍軍威浩蕩,將此戰之勝利獻給偉大的神袛朱庇特、戰神馬爾斯及神君奧古斯都。

同年,羅馬軍團又從敵軍手中成功奪回瓦魯斯戰敗時被奪走三面軍旗中的第二面軍旗。

此戰獲勝之後,羅馬軍團在日耳曼地區便再也沒了威脅,在來年也就是公元17年的戰鬥中,日耳曼尼庫斯的戰鬥非常地順利,一舉實現了對易北河的稱霸大業。雖然羅馬軍團獲得了空前的勝利,但是提比略並沒有因為勝利而衝昏了頭腦,從日耳曼地區撤軍的決定他始終沒有改變。

公元17年5月26日,在首都羅馬舉行了盛大的凱旋儀式,凱奇納及其他3位將軍走在了隊伍的最前列,象徵著羅馬人的勝利,載有阿爾米紐斯妻兒的馬車展現在了人們的面前。高潮部分是駕著4匹白馬拉的戰車,31歲的總司令日耳曼尼庫斯的登場,馬車上還載著阿爾米紐斯的3個兒子和2個女兒。日耳曼尼庫斯的妻子阿格里皮娜也與丈夫一同出席了凱旋儀式,在公開場合,日耳曼尼庫斯與現今歐美領導人非常相似,經常有妻子陪伴左右,或許西方人的這個習慣也是從古羅馬時代開始的吧。歐美領導人帶著妻子出席公開活動,是在向人們表示自己是一個家庭和睦的領導人。展現家庭的溫馨,更能拉近與民眾的距離,相對於那些顯得神神秘秘,高高在上的領導人來說則更容易獲得民眾的支持。

在安格里瓦爾瓦戰役中敗北的阿爾米紐斯自此之後再也沒能重振雄風,畢竟他不是高盧大起義中維欽託利那般的領導人,維欽託利最大的特點就是在即便失敗的情況下,也能化失敗的負能量為正能量,團結起分散的高盧人形成對羅馬人強有力的威懾力。而阿爾米紐斯即便在條頓堡森林戰役中大勝羅馬人,也不能將這種勝利化為整個日耳曼民族對羅馬人的信心,缺乏領導能力的阿爾米紐斯最終在公元19年被日耳曼其他部落的首領暗殺身亡。

對於提比略來說,重大戰役的勝利並不是其征服日耳曼的跳板,而是實現從日耳曼地區全面撤軍的契機,他將防線從易北河又撤回到了萊茵河,修正了奧古斯都企圖征服日耳曼的戰略失誤。與奧古斯都時期不同之處在於,提比略的萊茵河防線部隊更為分散,此舉主要是為了防止一旦譁變而出現的不可收拾的局面。

朱里亞·克勞狄王朝,提比略的復仇

提比略時期羅馬軍團分佈情況

凱旋儀式之後,提比略將日耳曼尼庫斯從日耳曼戰場調離,但他也沒有設置新的日耳曼戰區的司令官,而是廢除了這一戰區的司令官職務,由此可以看出,提比略已經不想和日耳曼人作戰了。日耳曼尼庫斯新的任務,是去帝國的東部,解決那裡出現的複雜多變的邊境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