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书法作品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你会欣赏《石门颂》吗?

书法是汉字的延伸和升华,它在基于实用的基础上,逐渐演化升格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三千年的书法史,不仅体系完整,流派纷呈,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留下了它鲜明的时代印迹,由此诞生的秦篆、汉隶、唐楷等,无不成为记录,传播着中华文明的特殊符号和记忆。

在常年的书法学习过程中,我们对书法名作的赏析方面也积累了自己的方法和观念。首先就是要清楚的知道什么是书法作品欣赏, 书法作品欣赏是指根据书法艺术的审美规范,对作品进行审视后所产生的积极的情感反应和审美过程。根据人的心理结构,欣赏是由知觉欣赏进入情感体验,最后形成理性分析,从而完成完整的书法欣赏过程。

隶书又称“八分”,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有古隶和今隶之别。

先秦时期,隶书已经开始孕育。

秦朝建立后小篆虽为官方正体,但由于其书写较为复杂,缓慢,民间开始流传一种新的字体,将篆书的圆转变为方折,字形也由原来的纵势改为横势,书写快速便捷,这便是早期隶书的形态,也称“古隶”。

西汉时期,隶书在形体上进一步向简约化方向发展,隶化程度日益加深,隶书所特具的横向取势和蚕头雁尾的特征日渐凸显,法度日趋规范,虽仍为民间俗体,但因其比篆书便捷而广为流行,使用范围不断扩大,频率不断增加,昭示着隶书取代篆书的必然。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马王堆帛书》和《居延汉简》等。

欣赏书法作品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你会欣赏《石门颂》吗?

马王堆汉墓简


欣赏书法作品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你会欣赏《石门颂》吗?

马王堆帛书


欣赏书法作品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你会欣赏《石门颂》吗?

居延汉简-候粟君


东汉隶书,在“秦隶”和西汉隶书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点画渐渐完全脱离篆法,日趋规范,美观,结构谨严,法度统一。同时蚕头雁尾的笔画特征和雁不双飞的使用原则已成型,可以说伴随着铭石化的进程,隶书的标准样式已经确定下来。

东汉时期,官方的正体文字是隶书,现存的隶书碑刻数量较多,按用途分有庙堂类,摩崖类等。

在此着重欣赏一下隶书《石门颂》

《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称《司隶校尉杨孟文颂》,《杨孟文颂》等。刻于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位置在陕西省襄城县(今汉中市汉台区褒河镇)古褒斜道的南端---东北褒斜谷之石门隧道的西壁上。碑文22行,每行30字或31字不等,共计655字。


欣赏书法作品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你会欣赏《石门颂》吗?

石门颂拓片局部


其内容是汉中太守王升撰写的一篇颂词,歌颂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疏请求修褒斜道的功绩。因修建石门水库,1967年从崖壁上凿出,1971年迁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

《石门颂》是东汉摩崖隶书,气势恢宏,纵横肆意,康有为认为是“隶中草书”之作,他说:“汉隶有篆、楷、行三体,《郙阁》《夏承》等隶中之篆;《张迁》《孔彪》等为隶中之楷;《石门颂》等隶中之草”。正是由于这种奔放纵逸而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其用笔简洁,逆锋起笔,行笔沉着冷静,收笔处波磔飞动,整个线条苍茫挺劲,又富有弹性;结字舒展开阔,纵横肆意,字形偏方,字势开张,意趣天成;章法上,文字安排遵照石体的走势,形成纵有列而横无行的格局,字体参差错落,整篇文字势若飞动,苍茫而又天真。

自我认为,《石门颂》一帖是极为高水准的一本帖,从我开始接触隶书到现在,不断地在临习《石门颂》,每次都会有不一样的领悟和感受。

第一,从线条来说,我个人认为线条就是整个字的灵魂。《石门颂》的线条粗细有度,苍劲有力,每一个字的每一笔画都能做到不一样。即入纸方向,落笔时的笔锋是什么样的,线条该以什么样的姿势来呈现,在书写时要向哪个方向写。《石门颂》一帖给了我很大启发。

第二,从单字来说,结构处理得当,井然有序,线与线之间的布局与间隙,笔画的粗细,长短,弯曲程度,整个字的编排都非常值得研究与学习。

第三,从章法来说,《石门颂》一帖无疑是有着明显的纵有列而横无行,在临习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章法的安排。


欣赏书法作品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你会欣赏《石门颂》吗?

学生临习作品


上图为学生临习的作品,简单评析一下。缺点有:1,结构把握不准;2,笔画粗细不均匀;3,书写时放的不够开,笔画舒展度不够;4,脱离字帖,字形不准确;5,没有作品意识,书写完之后看着不像是一幅作品,而像是单个字的练习。

总结:《石门颂》继承了古隶的率意性与篆书的简洁性用笔,以圆笔为主,并把方笔与圆笔巧妙地融合,富于变化,起笔逆锋,含蓄蕴藉;中间运笔遒缓,肃穆敦厚;收笔回锋,少有雁尾而具掠雁之势。笔画圆劲流畅、古厚含蓄而富有韧性,毫无矜持做作。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

《石门颂》对后世影响很大。清张祖翼跋此碑云:“然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杨守敬《平碑记》云:“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