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書法作品也是一種能力的體現,你會欣賞《石門頌》嗎?

書法是漢字的延伸和昇華,它在基於實用的基礎上,逐漸演化升格為一門獨立的藝術門類。三千年的書法史,不僅體系完整,流派紛呈,而且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留下了它鮮明的時代印跡,由此誕生的秦篆、漢隸、唐楷等,無不成為記錄,傳播著中華文明的特殊符號和記憶。

在常年的書法學習過程中,我們對書法名作的賞析方面也積累了自己的方法和觀念。首先就是要清楚的知道什麼是書法作品欣賞, 書法作品欣賞是指根據書法藝術的審美規範,對作品進行審視後所產生的積極的情感反應和審美過程。根據人的心理結構,欣賞是由知覺欣賞進入情感體驗,最後形成理性分析,從而完成完整的書法欣賞過程。

隸書又稱“八分”,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嶺,有古隸和今隸之別。

先秦時期,隸書已經開始孕育。

秦朝建立後小篆雖為官方正體,但由於其書寫較為複雜,緩慢,民間開始流傳一種新的字體,將篆書的圓轉變為方折,字形也由原來的縱勢改為橫勢,書寫快速便捷,這便是早期隸書的形態,也稱“古隸”。

西漢時期,隸書在形體上進一步向簡約化方向發展,隸化程度日益加深,隸書所特具的橫向取勢和蠶頭雁尾的特徵日漸凸顯,法度日趨規範,雖仍為民間俗體,但因其比篆書便捷而廣為流行,使用範圍不斷擴大,頻率不斷增加,昭示著隸書取代篆書的必然。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有《馬王堆帛書》和《居延漢簡》等。

欣賞書法作品也是一種能力的體現,你會欣賞《石門頌》嗎?

馬王堆漢墓簡


欣賞書法作品也是一種能力的體現,你會欣賞《石門頌》嗎?

馬王堆帛書


欣賞書法作品也是一種能力的體現,你會欣賞《石門頌》嗎?

居延漢簡-候粟君


東漢隸書,在“秦隸”和西漢隸書的基礎上進行改進,點畫漸漸完全脫離篆法,日趨規範,美觀,結構謹嚴,法度統一。同時蠶頭雁尾的筆畫特徵和雁不雙飛的使用原則已成型,可以說伴隨著銘石化的進程,隸書的標準樣式已經確定下來。

東漢時期,官方的正體文字是隸書,現存的隸書碑刻數量較多,按用途分有廟堂類,摩崖類等。

在此著重欣賞一下隸書《石門頌》

《石門頌》,全稱《故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又稱《司隸校尉楊孟文頌》,《楊孟文頌》等。刻於東漢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位置在陝西省襄城縣(今漢中市漢臺區褒河鎮)古褒斜道的南端---東北褒斜谷之石門隧道的西壁上。碑文22行,每行30字或31字不等,共計655字。


欣賞書法作品也是一種能力的體現,你會欣賞《石門頌》嗎?

石門頌拓片局部


其內容是漢中太守王升撰寫的一篇頌詞,歌頌了東漢順帝時期司隸校尉楊孟文疏請求修褒斜道的功績。因修建石門水庫,1967年從崖壁上鑿出,1971年遷至漢中市博物館保存。

《石門頌》是東漢摩崖隸書,氣勢恢宏,縱橫肆意,康有為認為是“隸中草書”之作,他說:“漢隸有篆、楷、行三體,《郙閣》《夏承》等隸中之篆;《張遷》《孔彪》等為隸中之楷;《石門頌》等隸中之草”。正是由於這種奔放縱逸而為歷代書法家所推崇。其用筆簡潔,逆鋒起筆,行筆沉著冷靜,收筆處波磔飛動,整個線條蒼茫挺勁,又富有彈性;結字舒展開闊,縱橫肆意,字形偏方,字勢開張,意趣天成;章法上,文字安排遵照石體的走勢,形成縱有列而橫無行的格局,字體參差錯落,整篇文字勢若飛動,蒼茫而又天真。

自我認為,《石門頌》一帖是極為高水準的一本帖,從我開始接觸隸書到現在,不斷地在臨習《石門頌》,每次都會有不一樣的領悟和感受。

第一,從線條來說,我個人認為線條就是整個字的靈魂。《石門頌》的線條粗細有度,蒼勁有力,每一個字的每一筆畫都能做到不一樣。即入紙方向,落筆時的筆鋒是什麼樣的,線條該以什麼樣的姿勢來呈現,在書寫時要向哪個方向寫。《石門頌》一帖給了我很大啟發。

第二,從單字來說,結構處理得當,井然有序,線與線之間的佈局與間隙,筆畫的粗細,長短,彎曲程度,整個字的編排都非常值得研究與學習。

第三,從章法來說,《石門頌》一帖無疑是有著明顯的縱有列而橫無行,在臨習的時候,要特別注意章法的安排。


欣賞書法作品也是一種能力的體現,你會欣賞《石門頌》嗎?

學生臨習作品


上圖為學生臨習的作品,簡單評析一下。缺點有:1,結構把握不準;2,筆畫粗細不均勻;3,書寫時放的不夠開,筆畫舒展度不夠;4,脫離字帖,字形不準確;5,沒有作品意識,書寫完之後看著不像是一幅作品,而像是單個字的練習。

總結:《石門頌》繼承了古隸的率意性與篆書的簡潔性用筆,以圓筆為主,並把方筆與圓筆巧妙地融合,富於變化,起筆逆鋒,含蓄蘊藉;中間運筆遒緩,肅穆敦厚;收筆回鋒,少有雁尾而具掠雁之勢。筆畫圓勁流暢、古厚含蓄而富有韌性,毫無矜持做作。其結字極為放縱舒展,體勢瘦勁開張,意態飄逸自然。通篇看來,字隨石勢,參差錯落,縱橫開闔,灑脫自如,意趣橫生。

《石門頌》對後世影響很大。清張祖翼跋此碑雲:“然三百年來習漢碑者不知凡幾,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力弱者不能學也。”楊守敬《平碑記》雲:“其行筆真如野鶴閒鷗,飄飄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從此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