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中庸”,你覺得中庸的意義是什麼?

姜佔平


中庸不是馬馬虎虎,不是適中;更不是做老好人,和稀泥。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其實經典上下文都是結合的非常緊密的,只不過古人言簡意賅,我們領悟能力有限,所以以為有跳躍。

中庸明顯是針對人來講的,事實上儒家闡述的重點都是人與自己,人與人應該怎樣相處。

儒家也是以天道論人倫,中庸就是怎麼樣保證人始終處於“道”的位置。

那麼,“道”在人際關係中又是指什麼呢?和。

中庸就是中道的恆常應用,目的其實就是和,就是各得其所,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位置。中沒有顯現的時候可以理解為王陽明說的良知,顯現的時候就是致良知。

人不可能沒有慾望,沒有情緒,沒有慾望和情緒也就不是人,但我們要讓慾望和情緒迴歸到社會的最大公約數,由此達到“和”。

正如曾仕強教授的六字箴言:兩難,兼顧,合理。

全世界只有我們國家叫做中國,中國不是地理方位而言,而是文化角度而言。我們注重整體,注重和諧,所以我們的文化才沒有中斷和分裂,這就是中庸之道的功勞!


陽明正傳,傳播陽明心學和儒家經典!歡迎關注和探討!


陽明正傳


簡單的講,中庸之道即恰如其分的去做人做事!

中庸思想淵源甚為久遠, 後來逐漸成為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首先將“中庸”作為整體概念發揮成一種理論,其後歷代大儒皆對中庸思想有所演繹。中庸一詞在先秦典籍中始見於《論語》,《論語·庸也》雲:“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民鮮久矣。’”在孔子看來, 中庸可以說是一種最高的德行。

“中庸”一詞雖為孔子所言, 但在《論語》中僅出現了一次, 孔子並未對其作具體解釋。其後子思作《中庸》,繼續完善和發展了中庸思想,子思雖多次提出“中庸”, 卻也未明確其含義。就整個先秦儒家而言,雖已提出並發展完善了中庸思想,但對“中庸”一詞的意思均未作明確解釋, 由此中庸之意言人人殊,眾說紛紜。

就後世儒家而言,關於“中庸”解釋權威的說法有鄭玄、程頤、朱熹三家。孔穎達《禮記正義》引鄭玄《三禮目錄》雲:“名曰‘中庸’者, 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 用也。”鄭注《禮記·中庸》又說: “庸, 常也。用中為常道也。”朱熹《中庸章句》引程頤之言曰: “不偏之謂中, 不易之謂庸。中者, 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則說: “中者, 不偏不倚, 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綜合三家的解釋來看, 中庸之“中”是中正、適中、正確、合宜, 無過無不及而恰到好處, 是與偏頗和“兩端”相對而言的。

中庸之“庸”則有三義。一為“用”義, 《中庸》所言“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既為此意。《說文》解: “庸, 用也。”鄭玄也說:“庸, 用也。”故中庸即是用中。二為“常”義, 鄭玄雲“庸, 常也。用中為常道也”, 程頤所言“不易之謂庸”、“庸者, 天下之定理”皆是此意, 亦即用中應作為常道來遵守。三為“平常”義,即《中庸》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 何晏《集解》也有“庸, 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也”之言, “可常行”也就是說這種常道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 從而成了普通平常之道。這樣, “中”、“庸”合稱, 即執兩而用中、用中為常道、中道可常行之義, 這三層相互關聯的意思基本涵蓋了儒家典籍中“中庸”的含義。


闕里文道


《中庸》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

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就是講不偏不倚,無過和不及之嫌。庸,平常也。平常二字不僅儒家重視,道家和佛家也很重視。他們講,平常心即是道。中庸之道就是儒家叫人走的中正平常之道。上古先王先聖也是講的這個道,堯教授給舜的是“允執厥中"’心法。舜傳授給大禹的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接受和繼續傳承的還是這個中庸之道,這個幾千年來一脈相承的中庸之道,可以說是傳統儒家文化的心法精髓。即便是現在的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不也反對極左、極右嗎?

我本人對中庸的理解是這樣子:中庸是要活學活用,不是死板教條的。比如開車走路,或快或漫,或左或右,是要根據路上的情況和所要去的方向所決定的。必須要遵守交通規則而靈活撐握方向盤才行。因為道路再好也不是筆直的一條直線,就算是的話,為了安全誰也不會走正中間。佛家有句禪語:“中間不立,何來兩邊”?

















飛龍在天231272723


中庸是中國社會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在現實中似乎這個不是什麼好詞,但這只是人們望文生義的結果,中庸在古代指的其實是一種非常高的境界。


《中庸》是一篇論述儒家人性修養的散文,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子思所作,是儒家學說經典論著。經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註》,最終和《大學》、《論語》、《孟子》並稱為“四書”。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中庸不是和稀泥,不是差不多,而是非常嚴格,舉個例子0到99之間那個是中庸,或者哪幾個是中庸呢?答案非常明白,只有50這一個數才能叫中庸,換句話說,只有在最中間的才叫中庸,其他的中間值根本不能被稱作中庸。


中庸絕對不是差不多的意思,孔子最痛恨的就是這種,似是而非,差不多的人,也就是孔子口中所說的鄉愿,所以孔子才說,鄉愿,德之賊也。

古人曾說,上刀山下火海都容易達到,就是中庸不容易達到,足見中庸是一種多麼高明的境界,絕不是我們平時理解的差不多,老好人的意思。


昭烈名臣


中庸是五經中禮記的一篇,和大學篇單獨挑出和論語、孟子合稱四書。(庸=用)就是用中,指分析人和事用中,做人做事要止於至善(力爭最好)。

中庸首先要儘量瞭解問題的全面(博學之),之後叩其兩端(審問之),通過思考(慎思之)辨析出結果(明辨之),最後堅定去做,力爭最好(篤行之)。

舉個例子:親人過世悲傷符合人性,表現歡樂和不控制自己情緒哭天搶地是兩個極端,葬禮上控制情緒,眼睛哭紅了帶副墨鏡,儘量保持得體不失態就是中庸。

再如人都是普通人,都有優缺點。但出於功利目的刻意吹捧或貶損他人來實現自己利益就是反中庸,客觀的實事求是的評價才是中庸。所以孔子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憶微雨闌珊


我理解中庸之道就如同一個人手託一平盤,盤上放著一個球,人在行走和奔跑中,為了保證球不落地,盤子必須忽左忽右,一時傾斜,一時水平,球也會圍繞著盤子的中心不斷轉動,這即是中庸,不能過於偏離中心,也不會總在中心。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應時刻提醒自己,不要過於偏激,也不要過於循規蹈矩,毫無原則不好,但過於堅持原則也同樣不好。

過於遵循規章制度,如同手中的盤子只往一個方向傾斜;無視規章制度,總想鑽空投機,也如同將盤子向另外一個方向傾斜,當你走的路不同時,如總是將盤子傾斜一個方向,球勢必會跌落在地上。

同樣,世上有些事情合情未必合理,合理也未必合法。如果我們總是拘泥於某個合情、合理或合法的角度去看問題,相信有很多事情就根本無法解決。

中庸之道絕不是什麼牆頭草兩邊倒,那是對孔子文化的褻瀆。

中庸之道是讓我們隨時事而變化,因條件而改變策略,不應過於執著於某一方面,也不應毫無主向而肆意妄為。

中庸之道是大道,是其他道理的指導原則,具體的道理往往是針對某一方面而言,過於執著於這個道理,就非中庸了,因此,中庸之道是大道。實質上,真正做到中庸實在太難了!


用戶4686391907


中庸的本義是“兼兩”,也就是兼顧辯證雙方,而不是偏執一端。認為世界有兩面,而不是隻有一面,這是中華文明的基本立場,是區別於其它文明的所在。

如何才能中庸呢?兩個要點:一是辯證雙方必須法則不同,可稱為“異則”;二是辯證雙方同時發揮作用,可稱為“並建”。異則和並建正是中庸的兩個思想要點。這才是孔子一張載一王夫之的“乾坤並建說”,才是儒家正脈,才是中華文化的精髓。

孔子易傳中,最為核心的觀點只有兩個:一個是乾健坤順,乾坤兩面,一個健一個順,異則的意思;另一個是剛柔相濟,不是誰生誰、誰克誰,是相濟,並建的意思。張載和王夫之正是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這個思想。

對待傳統文化,今人大多隻知有“陰陽消息說”,而不知有“乾坤並建說”,更不知後者才是正統。

至於道家、佛家,其實只是“乾元說”,而法家、墨家,則是“坤元說”,惟有儒家(正統)才是“乾坤並建說”。

今天流行的矛盾論,其實是錯誤的,是偽辯證法,只是陰陽消息說的當代形態。

今天的文化復興,其實是要復興乾坤並建說,迴歸真辯證法,建構乾坤並建說的當代形態。


格局分析員


什麼叫做中庸?

中庸呢,我講我的理解啊,第一個就是我學過的叫做不偏謂之中。第二個叫做不易謂之庸。

我們都講中道,如果你把我們中國的所有的,不管是儒釋道哪一家的所傳承的思想你去學的話,都會發現他始終都是有一箇中道。至始至終不會讓你去偏離。那麼我們先從這個中,不偏來講起啊!

你比方說在論語當中講很多事情了他都會告訴你,你要守信,你要做一個誠信的人。但是呢在論語當中又會看到說言必行,行必果。如果你只能做到說到的,但是隻能算是一種。還沒成為這個最廣大的一個含義,所以有些時候你會發現前後有矛盾的地方。你再仔細想你就會明白了其實講的是中道。

你做人最終來講都要成為人。不管是成為一撇一捺的人,還是說成為仁。通過學習的話這些規律都是這個不易的部分。

所以在講中庸當中的這個庸,更多的就是要堅守,有些東西是必須去堅守的,不容改變。如果說你自己決定我一定要成仁,這個事情在你來講就不容易改變,

這就成為了仁的不易的一部分。也就是所謂的庸。

這是我理解的中庸。即致中和。





曹州犁牛


謝謝!到底什麼是中庸呢?我先給大家舉一個例子。

1、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是孟子說的。相信每一個人都聽過,也很明白是什麼意思?但是你都做到了嗎?

假設你的嫂子掉到水裡面去了,這個時候你要不要救她?

不管你想什麼,這個時候你都要去救你的嫂嫂,你要去拉你嫂嫂。不能說嫂嫂掉到水裡面了,你還在那裡說什麼男女授受不親,肯定所有人都會罵你,你這就是書呆子,你就是見死不救。

所以我們從這個看出來,任何事情都是有例外的,當你把嫂嫂拉上來就應該放手了,如果這個時候你還一直拉著不放,人家可能就會說你到底有沒有拉夠,你又完蛋了。在這裡是想告訴你,一切的一切都要恰到好處,拿捏好那個分寸。

2、什麼是中庸呢?不是我們很多人講的不要搞極端,這樣解釋是不好的,其實非常簡單就是4個字:恰到好處。

3、我們再換個角度,大家都說我是中國人,請問什麼是中?中就是合理,中國就是講究合理的國家,不是隨便哪一個國家都有資格叫中國。什麼是中國人?做任何事都講究合理的人才有資格叫中國人,這個就比較難了,相信很多人看了都要面壁去了。我自己也得去面壁一下,保持吾日三省吾身。

建議大家從此刻開始,我們做任何事情,講任何話一定要找到那個合理點,然後再去做,再去講,正所謂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要重視“理”,我們要把《易經》中的道理提煉出來,好好應用到我們日常的生活當中去,運用到自己變成很好的習慣之後,你就會活得非常健康,所以學過中醫的朋友應該知道,人是不會生病的,如果還無法理解這句話,建議大家有時間看看《黃帝內經》。

謝謝!


自由小小影


《中庸》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和也,庸也。

不難理解吧!

中庸 這種處世方式 也是來源於河圖 易經。

中,就是中間。守住中間,守中!做人做事要守中。中不中?好的意思,合適的意思。河圖中間是五,四面對稱求平衡。固定也好,變化也好,中間不變,核心不變,四面平衡。中間變了,很容易失去平衡,這盤局就玩不下去了。做人做事,職場商場,仕途軍戰,無不適用。

關鍵是 “核心要守住”!就是那個 中,你能不能守的住!能不能增強你的 中,增強自己的核心能力!

一個人的中,就是你自己的人格!在一件事情上體現為 你自己的核心立場,核心利益,能不能守得住;一個企業的 中,就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產品質量,你能不能守得住;商場官場的 中 就是你的立足之本,做事能力,上下迎合,左右逢源,能不能守得住;戰場上的 中 就是你的大本營,你的核心陣地,能不能守得住。

守住了中,好比天平中間的支撐點,兩邊的平衡不斷變化,如何調整?這整個過程就是 “庸”,和 的意思。調平衡了,就是 和。和是一個確定點,庸 是過程!或者說是 處事方式!如果天平中間的那個“ 中 ”不斷增強,那他就能承擔更大份量,更難以撼動!

有的人做事手法巧妙,很快就能把天平調平衡了,場合上就是 逢迎往來,誰都不得罪,兩邊撈好處!你罵他 媚上欺下,關鍵時刻你還得笑著臉指望他能幫你一把!仔細分析他的位置,中,他如何獲得領導信任 以及你的寄託,最終還能把事兒給辦了。這個過程,他的方式,庸。

連起來:

立足於自身的能力而不敗,運轉周邊資源於心胸之間。————中庸!

我的解釋!不怕你證明,就怕你不敢面對———關鍵時刻放不下自己心中那一點點憤懣!(超題了,不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