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家人禮物,“面子”與“裡子”哪個更重要?

今年的春節來得有些早,除了張羅好吃的、新衣服之外就是送禮了。中國是個人情社會,講究個禮尚往來,雖然不會等價交換,但是每個人心裡還是有個無形的準繩,什麼人送什麼樣的禮物,多深的交情送多錢的禮物,都要一一考慮周全。尤其是給家人送,說道就更多了,面子是形式,要包裝、看價格,不能太廉價,裡子則是心意,要有心、要別緻,不能太馬虎,看似簡單、學問頗深。送得好皆大歡喜、增進感情;弄不好雞飛狗跳,甚至一拍兩散。


送家人禮物,“面子”與“裡子”哪個更重要?

送給父母:送面子更送惦念 送裡子更送保障

“羊有跪乳之情,鴉有反哺之義”。

每逢年節,首要的送禮對象就是我們的生身父母,如何挑選一份合適的禮物也是最燒腦的問題。

一份禮物,不僅體現心意,還要經濟實用,確實挺難的。有時候,精挑細選的禮物,換來的卻是“你又亂花錢……這個用不上……我們不喜歡……”這樣的三連擊差評,失望沮喪自然是難免的。

面對選擇困難好多人繳械投降,乾脆直接給錢了事。

這麼做雖然很有面子,省去了左右為難的煩惱,卻多少沾染了一絲“俗氣”,讓心意變得簡單粗暴,生硬勢利,父母往往因為心疼兒女賺錢不易直接拒絕。

那麼,給父母最好的禮物是什麼呢?

是心意更是祝福,是健康更是保障,是呵護更是擔當。

送家人禮物,“面子”與“裡子”哪個更重要?

劉秀麗老家在東莞,父母特別注重養生,各種滋補湯汁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補品,去年中秋節,她帶個養生壺回去,沒想到,沒幾天就火遍了親戚的朋友圈,家族裡凡是上了年紀的幾乎人手一個了。

至於價格嘛,比起某些譁眾取寵的鞋墊、床墊子、淨水機,簡直是天地良心。

蘇治橙的媽媽患有小腦萎縮,而且越來越糊塗,一人在外打拼,最害怕的就是半夜裡,從家中打來的電話。雖然在媒體工作多年,但平時逛朋友圈還是最怕看到老人在街上突然摔倒的新聞。

今年元旦,他給家裡安了監控,時不時看下,心裡踏實不少,還給媽媽佩戴了一塊智能定位手錶,不論是遛彎還是突發意外,都可以第一時間接到報警消息,當然,祈禱報警聲永遠不要響起。

為健忘的父母安裝燃氣洩漏報警器、為腿腳不好的爸爸買個電動洗腳盆、為總喊著腰疼的媽媽買個按摩椅,再來個掃地機器人,一切就圓滿了……

這份送禮攻略,看完後你是不是也靈感爆發呢!過節給父母送禮啊!一定要面子過得去,更重要的是裡子的惦記、牽掛、保障,以實用、貼心、性價比高為原則,才能送到父母心坎裡。


送家人禮物,“面子”與“裡子”哪個更重要?

雙方家庭:一視同仁還是厚此薄彼 切忌沒了面子傷了裡子

有句老話叫禮尚往來,夫妻之間也是如此,雙方的原生家庭經濟狀況有好有壞,家庭成員有貧有富,過年走親串友,總不能兩手空空,這時候送多送少,事情就來了,分歧也就來了,

在大學教書的趙老師與在商場工作的妻子是前年國慶節結婚的,去年春節是新婚後第一個大年節,拜見雙方父母自然要準備一些禮物,趙老師當時正忙,加之一向不喜歡逛商場,就將採購禮品的重任交給了妻子。

回門那天,妻子表現得落落大方,準備的禮物也是頗費心思,除了老兩口一人一套新內衣,還給婆婆買了床上用品,給公公買了兩條黃鶴樓,父親直唸叨,從沒抽過這麼貴的煙,趙老師聽了父親的話,也覺得妻子考慮周全,自己在家人前很有面子。

可是高興勁兒沒過,他的心情就急轉直下,次日,小兩口一起回孃家,鮮明的對比讓趙老師目瞪口呆:除了燕窩、阿膠、冬蟲夏草等名貴補品,岳母還有一床兩千多元的蠶絲被,岳父的兩條熊貓煙也遠遠超過了黃鶴樓……

回到家,趙老師實在忍不住,沒好氣地質問妻子,得到的回答讓他接不下話茬:你爸媽都在農村,要那面子幹啥?給他們好東西也不知道價格,選些家常貨就夠了,言辭間透著不屑與看輕。

就因為這些,小兩口鬧了好幾天。今年春節,趙老師已經做好了打算,如果妻子不能一碗水端平,那麼以後的日子裡要麼AA制,要麼偷摸攢私房錢。

其實,送禮就是為了表情達意,雖然用金錢來量化衡量本身就是錯誤的,但是通過錢還是能掂量出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分量。

夫妻實際上也是“合作”和“共同體”,無論夫唱婦隨,還是婦唱夫隨,給雙方的家人送什麼、送多少、怎麼送都要互相尊重,有商有量,關鍵時刻尤其需要“克己復禮”。否則,厚此薄彼的結果不僅傷了別人的面子而且也傷了裡子,隔閡和分歧也就在所難免了。

一句話,裡外要兼顧,做人要厚道,將心來比心。

送家人禮物,“面子”與“裡子”哪個更重要?

親友之間:自家人不用客氣? 自家人更要講究!

有句話叫做:我們總是把好脾氣留給了陌生人,壞脾氣留給了最親的人。

為什麼?

因為家人不會和你計較,不會因此記仇,所以我們就可以肆無忌憚。事實上,家人之間更要注意分寸,更要講究心意,尤其是送禮這件事,有人送出了溫情收穫了好評,有人送出了矛盾收穫了差評,甚至被直接拉黑。

在過去,送禮很簡單,走親訪友,帶點兒特產,人到心意到就行了。但是現在,年代不一樣了,送禮是個大難題!

春節是人情消費的史無前例的高峰期,動輒成千上萬的支出早已司空見慣,甚至能讓很多工薪階層一夜回到解放前。

更慘的是,有人花了很多錢,卻沒了面子。劉先生是個大家族,數老三混得最好也最好。每年初三,二十幾號人都聚在一起,每次回家,別人都是大包小包的,看著熱熱鬧鬧,他卻嘟嘟囔囔:“大哥,你這個不行,膽固醇太高,爸媽吃不了;二哥,你這個也不行,滿大街都是,都吃夠了;哎呀,二姐,出息了呀,還整點海參,這玩意得在酒店吃,一般人不會做……”

挨個數落了一遍,抬手掏出一堆大紅包,“咱啥也沒買,還是拿錢最實惠,我公司還有事,就不陪你們了……”

說完揚長而去。

送家人禮物,“面子”與“裡子”哪個更重要?

每次都是錢給的最多,但是給人的感覺最差,是敷衍更像是炫耀、施捨,為了顯擺自己,絲毫不給別人面子,到了後來,家人聚會再也不找他了。

這是有錢的,還有普通的工薪階層,到了年節就成了年關,好好的一個年,本該闔家團圓大吉大利,但是一番折騰下來,省吃儉用積攢的存款成了負數,還得不到休息,比上班還累。

面子心理,成了很多人春節不敢回家的主要原因。

人情消費,家人禮尚往來,何必非得用出手大方來營造自己混得不錯的假象呢?

這方面,我的朋友陳士存為我們做出了一個標準參照:每年中秋節,月餅總要好多份,岳母有糖尿病吃不得甜的,那就買上兩盒木糖醇的無糖月餅,姨妹夫是回族,就特意去清真寺預定兩盒;給位高權重的,買的是精美禮盒裝的;至愛親朋就是手工製作私人訂製的。看重面子的得到了滿足,注重口味的也覺得有個性。

到了元旦春節,北方正是天寒地凍的時候,他一不送酒、二不送煙,紅包禮金也不送,而是一家一大箱子有機蔬菜,如今人們吃慣了大魚大肉,裡面的野菜、南方菜讓人耳目一新,可謂面子裡子都齊全了。

因為照顧到了方方面面、滴水不漏,所以陳士存在家裡的人緣很好。

從過年花錢的方式就可以管窺一豹,收入低的人,好的是面子,過年就是裡裡外外裝扮家和自己,買新衣服,換新行頭,送禮也是生怕被人看不起。

收入高的人,過年就是親戚朋友聚會團圓,趁著年假看書、旅行、好好休息、充實自己。即便送禮,送的也是別具一格,不送貴的只送對的,體檢卡、家用血糖儀、健身器材等實用性強的,對於提高家庭生活品質會有很大的作用。

美國作家丹·格林伯格說:“如果你想過上悲慘生活的話,就去跟人比較吧。”

過年送禮給家人也是如此,送的東西不實用,別人會覺得你沒誠意;送的東西沒內涵,別人會覺得你過於膚淺;送的東西太貴,也不好,別人會尷尬,會覺得欠你的,回禮成了大難題……

還是那句老話:送禮送的是面子,留下來的是裡子。要想送得巧妙、實用、暖人心,關鍵還得用心呀。

送家人禮物,“面子”與“裡子”哪個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