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是壯族的傳統歌節,千百年來經久不衰

“壯人自古愛唱歌,從小唱到牙齒落。”上林縣是一個以壯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壯族人口約佔全縣人口總數的80%。這裡的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創造了源遠流長、深厚獨特的民族文化。

“三月三”是壯族的傳統歌節,千百年來經久不衰


  “三月三”是壯族的傳統歌節,千百年來經久不衰。上林縣人民自古以來就喜愛唱山歌,古樸的民風民俗造就了上林人民愛山歌、唱山歌、聽山歌、趕歌圩的傳統。清朝康熙年間(1654—1722年),上林就有了民歌記載。上林的壯族、瑤族之間就以歌傳情表意,歌瑤的內容有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生活民歌、歷史傳說歌、兒歌、雜歌等64種,格式有五言、七言、十言和長短句參雜韻律。五言格式,又分四句一首,八句一首,十二等勒腳歌,也有成串長歌,此外還有五三五言,四六聯言等。

“三月三”是壯族的傳統歌節,千百年來經久不衰

上林縣民歌有各種各樣的唱腔,一個地方和另一個地方又有所不同。如壯族民歌中有三里鎮、喬賢鎮、塘紅鄉、鎮圩瑤族鄉山歌、西燕鎮師公調、巷賢鎮山歌、巷賢鎮四六聯、上林採茶調等,大豐鎮、澄泰鄉山歌都是五三五言,也和巷賢的五三五言一樣。五三五言有大豐唱法和三里唱法兩種,風格有很大差別。在唱法上還有一聲部、二聲部、多聲部等。如三里鎮黃境的多聲部,其唱法在全國乃至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其節奏嚴整鮮明、抑揚頓挫、富於韻味、朗朗上口,曲調與唱詞吻合和諧,可謂是民歌中的瑰寶。在2004年12月1日至6日,代表國內最高合唱水平的第七屆中國合唱節在海口舉行,由62人組成的、代表廣西參加的上林縣民歌合唱團,用壯族多聲部原汁原味地演唱了《上林——南寧後花園》、《苗山情》、《趕歌圩》等歌曲,時而高亢、時而低迴婉轉的歌聲有如天籟,以及富有濃郁民族特色的真情演繹,贏得了評委和觀眾的好評,獲得銀獎,讓世人重新領略到壯族多聲部民歌的無窮魅力。

“三月三”是壯族的傳統歌節,千百年來經久不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