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洛阳城和长安城里坊形制的区别

隋唐洛阳城的里坊全部集中在郭城内。随着都城建设的发展,特别是都城市场的迁徙兴废,东都洛阳里坊的规模和数目体现了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隋唐洛阳里坊的街巷布局应是

既有东西南北大街,有环坊墙内侧的街巷,还有其他一些小的巷、曲。十字街再加上小的巷、曲相隔,构成了隋唐洛阳里坊的内部结构,居民住宅就分布在诸巷、曲之内。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与约束,隋唐洛阳里坊与长安相比,既相同也有一些区别,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隋唐洛阳城和长安城里坊形制的区别

里坊是中国古代城市空间规划的基本单位,也是一种聚居方式和生活方式。作为一种制度,它在隋唐时期的长安、洛阳城中发展得最为完备。然丽,由于受资料与学科视野所限,有关隋唐洛阳里坊制度的研究却是一个薄弱环节,一些涉及洛阳里坊的基本问题如里坊的规模与数量、形态结构及其特征等都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的,笔者不揣浅陋,拟就这一问题略作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隋唐洛阳城的里坊数量变迁

《大业杂记》载隋创东都制度:“洛南有九十六坊,洛北有三十坊,大街小陌,纵横相对。”洛河南北诸坊总数为126坊。上述书中均未列举坊市名称。《元河南志》虽记述唐代东都坊里名称、位置,但未计总数。徐松据以作《唐两京城坊考》文图自相抵牾,有110坊、111坊与113坊之记。近来一些学者利用出土唐人墓志铭考察东都里坊数目,又有109坊、超过113坊和至少应在128坊。

隋唐洛阳城和长安城里坊形制的区别

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唐代继续沿用;由宫城、皇城、郭城、含嘉仓城、和西苑组成。郭城以洛河为界,分南北两部分,洛河以南称洛南里坊区,洛河以北称洛北里坊区,为百官府第和百姓居住地。城内街道纵横,里坊毗邻。隋唐时期为便于管理,官府在都城内每500平方米规划一个居民区,称为里坊。里坊东西南北各广三百步,内有十字街,四面坊墙居中开门。坊内十字街,宽约5-8米。各坊之间以街道相隔,每坊建有围墙,留有坊门,昼开夜关。文献记载,隋代126坊, 其中洛北30坊,洛南96坊;唐代103坊,其中洛北29坊,洛南74坊,已考古探测到的有64坊。

隋唐洛阳城和长安城里坊形制的区别

唐贞观之后,东都里坊变动较大。就文献记载而言,因市场兴废引起的变化就有三次:一是贞观九年于南市之地增设永泰、临德二坊,而南市较贞观九年前的四坊仅保留一坊半;二是唐初在洛北临德里设置北市,废隋通远市,置铜驼坊;三是显庆中在隋末战乱中已废弃的大同市旧地设为民坊。天授二年又在固本坊之地设立西市,“开元十二年,废西市。取厚载门之西一坊地及西市入苑”。

中晚唐以后,洛河泛滥北移,一些坊不断分合移名,西南角处四坊也或分或并。到五代宋初时,形成了120坊。但据洛阳等地出土的唐代墓志,还有相当数量的洛阳里坊在文献记载中付阙。如乐城坊(里)、润安里、隆化里(坊)、敬业里、 弘敬里、患坊或患宫坊、三市里、上东里或上东门里、长夏里、建春里(坊)、徽安里、安喜里、肃春里、风信坊、故钱坊等不下十余个

隋唐洛阳城和长安城里坊形制的区别

自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始建东都,到907年朱温代唐建立后梁、以汴京为都,洛阳作为隋唐东都历时近三百年。应该说,随着都城建设的发展,特别是都城市场的迁徙兴废,东都洛阳里坊数目之变化肯定是有的,上述诸说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变化情况。

隋唐洛阳里坊的特色及其形成原因

隋唐洛阳里坊是在健全的北魏里坊制度隋唐长安里坊制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与约束,与长安相比,也有一些区别,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其一,在里坊空间分布方面。隋唐长安城的里坊设在宫城、皇城东西南三面的郭城内,以朱雀大街为轴线左右对称。隋唐洛阳城里坊则分布在宫城和皇城的东面及南部,南北两部分里坊分布不全对称,全城里坊整体未能形成像长安那样沿都城中轴线定鼎门大街两侧左右对称、规整的布局。

隋唐洛阳城和长安城里坊形制的区别

其二,在里坊形制面积方面。隋唐洛阳里坊大小基本相同;隋唐长安城里坊平面形制均呈长方形,各坊面积较大且大小也不完全一致,按面积大小可分为五类:最大的皇城东西两侧12坊,南北长808.5米,东西宽约955.5米,面积有0.77平方公里;最小的朱雀大街东西两侧的18坊,南北长514米, 东西宽477米,面积约0.25平方公里。

洛阳里坊平面形制基本呈方形或近方形,面积大小基本一致,每边各约一里(即360步左右),面积0.28平方公里,面积稍小。明显是受到北魏洛阳城里坊形制和规模的影响。宿白先生也认为这是洛阳故都(北魏洛阳城)旧制的恢复

隋唐洛阳城和长安城里坊形制的区别

北魏洛阳城里坊同为方形

其三,在里坊基本形态和自身结构方面。隋唐长安里坊之门有东西二门制和东西南北四门制两种,其坊内区划因此也有南北“二区制”和东西南北“十六区制”隋唐洛阳城里坊有东西南北四坊门,没有东西二门制。而考古勘探在履道坊内发现了大小双重十字街,说明洛阳里坊存在有“四区”以上分区方式的信息,应该与早期北魏洛阳城里坊“十六区制”形制类同。但目前考古发掘也显示,洛阳里坊基本上还是“开十字街,四出趋门”,其坊内区划分为四个区域,每面各开一门。

隋唐洛阳城和长安城里坊形制的区别

隋唐洛阳城和北魏洛阳城里坊形制类同

形成隋唐洛阳里坊特色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宫城、皇城位置变化的影响。隋唐时期都城空间最大的变化,便是皇城的出现,使得古代都城“封闭式”空间结构更加深化,不仅宫城与皇城分开,而且与居民所在的郭城隔离,所有官吏私邸和百姓住宅一律都建在郭城的里坊之中。宫城在皇城中的位置影响到皇城的整体空间结构,而皇城在都城中的位置又影响到郭城中里坊的分布特征。长安城宫城的位置被固定在全城北部中央,全城以宫城、皇城南朱雀大街为中轴线,将郭城分为东西两大部分,所有的里坊分列在朱雀大街的左右两侧,通称为“左街”或“右街”,由此形成了里坊东西完全对称的棋盘式格局。而洛阳宫城和皇城位于都城西北隅的高地上,南接全城主街定鼎门大街,形成全城主轴线。由于主轴线偏西,都城向南、向东发展,洛河横贯全城,将整个都城分为南北两部分,里坊和市场只能在东部和南部布局。

宫城和皇城位置的变化决定着里坊空间分布的基本构架。

隋唐洛阳城和长安城里坊形制的区别

虽然洛阳里坊布局在对称、规整方面不同于长安,但就洛阳里坊局部规划所追求和表达的对称、规整布局而言,二者仍有异曲同工之妙。洛南西部,在宫城南方布置四行东西并列、每行南北六列共有24坊,与宫城、皇城同宽,形成以定鼎门大街为中轴线的东西对称,这和长安在宫城前布置四行坊东西并列、以象征四季的意图是相通的。

都内纵横各十街”,如果除去洛河南岸两行小坊和城西南隅数坊,余下的洛阳里坊,其平面布局是和长安城一样规整的。

第二,都城规划思想因素。隋唐两代之所以选择洛阳为东都,是出于军事上便于控制关东和江南、经济上仰赖东南地区的供给的重要原因,因而洛阳都城规划具有较浓厚的控御色彩。洛阳里坊面积以一里为规格的划法使其较长安城里坊小了许多,这样的里坊面积,更便于对里坊居民的控制和管理,同时也表明其对洛阳里坊居民的控制更加强化;而里坊各开四门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活跃和繁荣工商业。

隋唐洛阳城和长安城里坊形制的区别

第三,地理环境因素。洛阳城北依邙山,西有涧水,南有伊水,瀍水从城北部中央稍偏东的地方流入。洛河由城的西南流入城内,穿城而过,流向东北,将全城分为南北两部,形成洛河北部西宽东窄、南部东宽西窄的地理格局。这样,使得洛阳城的宫城难以设在皇城中央偏北处,而不得不把宫城、皇城安排在洛河北岸西侧地域宽敞、高爽处。而宫城的位置又决定了轴线的位置偏西。里坊只能偏离轴线,在东部、南部发展。如果不是地理条件的限制,那么洛阳城应该是和长安城里坊布局一样的。洛阳城的东部、南部,地势较为平坦,在平地上建设规划里坊,而且又以长安模式为参照加以改进,避害趋利。洛河南岸两排小坊的安排,则是受洛河南岸所余土地面积所限而为,而这种小坊的形式应是受到长安小坊设计的影响。

隋唐洛阳城和长安城里坊形制的区别

讲到这里,我们实际上还可以说一下日本京都(平安京)模仿的是长安,还是洛阳

平安京的布局和形制

京都位于日本本州岛中西部,坐落在京都盆地北部,东距日本第一大湖琵琶湖仅5公里,东、西、北三面有丹波山地、比良山地和贵船山地环绕,市区随京都盆地向南面大阪湾敞开为巨型口袋形状。

隋唐洛阳城和长安城里坊形制的区别

平安京寓意“和平与安定之都”,由桓武天皇效仿隋唐长安洛阳建设。建筑群呈长方形排列,朱雀路为轴,贯通南北,分为东西二京,中间为皇宫,正面是罗生门,宫城之外为皇城,皇城之外为都城。城内街道呈棋盘形,东西、南北纵横,布局整齐划一,明确划分皇宫、官府、居民区和商业区,神宫坐落于北方,街道都以直角交会。

关于日本京都(平安京)模仿的对象是长安还是洛阳,一直是个争议不断的话题。那么,它到底模仿谁,想必没有谁会比日本政府更清楚。

隋唐洛阳城和长安城里坊形制的区别

【原文】

平安京は,中国の洛陽城や長安城を模して建設された。しかし,その後,長安城になぞらえた右京が早くに衰退,洛陽城になぞらえた左京のみが人口も増えて発展したため,洛陽が平安京の代名詞となった。京都が「京洛」と呼ばれ,「上洛」などと言うようになったのは,そういう事情による。

【翻译】

平安京是模仿中国的洛阳城和长安城建造的。但是,后来,右京比作长安城早衰,只有仿照洛阳城的左京人口也在不断增长和发展,所以洛阳成了平安京的代名词。京都被称为“京洛”,而“上洛”等,就是由于这种情况。

日本8世纪的都城平城京和8世纪末、9世纪以降的都城平安京,其形制、布局皆模仿中国唐代的都城长安和洛阳。在整体规划布局上仿照当时的唐朝京师长安的东西对称布置,而坊市的模数大小则与唐朝东都洛阳类同。中轴线朱雀大路依照长安的朱雀大街,将平安京分为左京、右京(东侧是左京、西侧是右京)两个部分。平安京的宫城(平安宫)位于京城北部的中央

,相当于唐长安城宫城和皇城的结合体,而宫城内的内裹和大极殿则相当于长安的宫城(太极宫)和太极殿。

隋唐洛阳城和长安城里坊形制的区别

平安京的条坊制

皇城之外是作为一般官吏、平民居住的都城。全城面积约20平方公里,街道纵横,对称相交,是一座棋盘式的美丽城市。由于右京所处的地区多沼泽,因而逐渐荒废,城市的主要发展集中在左京。贵族住宅区密集于左京北部,贫民则开始居住在超越平安京东限的鸭川川边,引发了向东扩展的趋势。980年,朱雀大路南端的罗城门(罗生门)倒塌,之后并没再重建。

平安京的历史背景:

实际上自日本迁都平安京11年后,平安京的营造已经停止,当时日本国力已经无力完成剩下的部分。我们今天看到的布局图看似非常整齐、完善,在当时也只有朱雀大街左右两部分而已,至于其他部分后世从来没有全部完成过。

隋唐洛阳城和长安城里坊形制的区别

有颜色的是平安京宅地分布状况变迁

平安京内,朱雀大路连接大内里朱雀门罗城门,东筑大宫、西洞院、东洞院和东京极等大路,西修四大宫、道祖、木辻和西京极等大路东西走向的一条、土御门、中御门和二条至九条等各条大路,与朱雀大路垂直相交。平安京四周为当地人所信仰的贺茂、松尾、稻荷等神社,后又变成皇室和贵族的信仰对象。

隋唐洛阳城和长安城里坊形制的区别

桓武朝的建都和征夷两大事业半途而废京内有的地方只修整了区划而来完成罗城等处的建设右京(长安)又是池沼星罗棋布的低洼地带,呈现一片“人家渐稀,几近幽墟,人去无回,屋坏不修”的景象。因此,人家大都集中在左京(洛阳)四条以北的高岗干燥地带。院政时期,又以流经左京极大路东面的鸭川以东白河为中心,建造了很多寺院和离宫,使得东京更加繁荣,因而日本人总喜爱称京都为“洛阳”、“洛城”、“洛都”。

隋唐洛阳城和长安城里坊形制的区别

而在京城形制“南北长,东西窄”,这一点是异于隋唐长安城的,尤其是平安京,其长宽比例与隋唐洛阳城十分接近;其次,里坊均呈方形,同于隋唐洛阳城的里坊形制;再次,朱雀大街南端两侧各置宗教建筑一所,也是模仿洛阳城而建,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平安京;最后,在里坊名称方面,平安京的“铜驼”、“教业”、“宣风”、“淳风”、“安众”、“陶化”、“丰财”、“毓财”等8个坊名均采自隋唐洛阳城

隋唐洛阳城和长安城里坊形制的区别

隋唐洛阳城宫城

平安京朝堂院南门与隋唐洛阳城名称一致,同称为应天门;日本京都伏见稻荷大社为重楼且左右连廊,继承了紫微城应天门的形制。其内的“千本鸟居”则继承了紫微城千步阁的建设理念。平等院凤凰堂平面呈“凹”字形,继承了紫微城五凤楼的建筑形制。京都御所七殿五舍中,贞观殿、弘徽殿、仁寿殿等殿名皆取自洛阳紫微城。金阁寺舍利殿为三层楼阁式建筑,顶部置有金凤继承自紫微城明堂的形制。另外,平安京始分左右两京

左京称为“洛阳”右京称为“长安”后来右京废弃,人们便以“洛阳”作为平安京的代名词

《大业杂记》

《唐两京城坊考》

《元河南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