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风流孟浩然:你本应纵情山水,庙堂虽高却不适合你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

能得到诗仙李白如此盛赞之人,在整个大唐屈指可数。李白对孟浩然的推崇,多是一种对长者的敬佩,孟浩然才学过人,又有飘然出世之姿,这让豪放不羁的李白顿生倾慕,从此成为忘年之交。

说起孟浩然,其实并无太多的事迹可循,然而在今人看来,孟浩然兼具了儒家积极入世与道家飘然出世的双重性格,于是当我们重新回望那段历史,重新走进孟浩然的人生境遇,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处世智慧。


千古风流孟浩然:你本应纵情山水,庙堂虽高却不适合你

隐居之心,少年即成

民间有句俗语“从小看老”,说的是从一个人小时候的表现就能看出他长大后的成就。这句话用在孟浩然身上很贴切。孟浩然出生在公元689年,正值大唐盛世的年月,因此孟浩然是幸运的,他没有杜甫那样的凄苦遭遇,写不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样深刻的诗句。

在孟浩然23岁之前,其经历基本上都是读书,隐居,出游这样悠然的日子,凭借着家中殷实的日子,他可以纵情山水,写出的也是“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泓澄爱水物,临泛何容与”。这就是真正的触景生情,孟浩然的少年时代是贴近自然的,远离尘世的喧嚣。

然而一切的改变或许源自好友的上京求仕,与孟浩然同隐的张子容从襄阳赶赴长安,以求能够金榜题名,而孟浩然却没有随同前往,这里面的具体缘由如今已不得而知,但是从后来的事情大致可以推测出:孟浩然想要走另外一条求仕之路


千古风流孟浩然:你本应纵情山水,庙堂虽高却不适合你

长安


在唐代,科举制还不是非常完善,很多有才学的年轻人想要高中科举,就要拿着诗集拜谒高官名流,以求在考试中能够得到提携。当然,李白是一个异类,他在年少时就不屑于这种方式,只求用自己的才华得到朝廷的重视,但是大趋势使然,这种方式是学子们求仕的捷径之一,孟浩然也不能例外。

结识高官,两次入长安

根据历史记载,孟浩然分别于公元727年和734年两次进入长安求仕,不过遗憾的是,两次都没有考中。其实我们可以发现,这两次时间间隔并不长,说明孟浩然的求仕之心还是非常强烈的,下面我们主要分析一下这两次求仕的过程和发生的一些事情。

1.满怀信心,第一次入长安

第一次入长安的孟浩然应该是满怀信心的,因为在这之前,孟浩然广泛游览于襄阳,洞庭湖,吴越等地,在饱览名胜古迹的同时,还拜会了当时的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即后来的宰相张悦,襄州刺史韩思复,襄阳令卢馔等人,并在公元726年,结识了李白。

这是李白和孟浩然的第一次见面,尽管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是两人一见如故,此时孟浩然诗文已经名满天下,因此李白对孟浩然是充满敬意的,在分别之时,李白写出了名篇《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千古风流孟浩然:你本应纵情山水,庙堂虽高却不适合你

李白画像


孟浩然不但拜谒了高官,还结识了很多好友,因此,在他第一次入长安时应该是激昂的,这个时候他没有丝毫的心理负担。

长安作为天下的中心,繁华盛景自然吸引着无数人的到来。尽管第一次科考失败,但是孟浩然仍然作诗献赋,以求得到明卿的赏识,而且这时候,张悦已经调回长安,因此,孟浩然在长安的生活必然是得到了张悦的帮助。

也是在这段期间,发生了后来著名的“转喉触讳”事件,这个故事版本众多,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孟浩然诗句中的“不才明主弃”让唐玄宗十分动怒,结果可想而知,孟浩然想要直接获得皇帝赏识的机会不存在了,因此,在第二年,孟浩然便离开了长安。

2.前途未知,再入长安

孟浩然离开长安后,旋即游历于洛阳,襄阳一带,但是求仕之心并未停止,因此在公元733年,他写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拜谒当时著名的宰相张九龄,其诗委婉含蓄,表达出诗人看似恬淡,却积极求仕的迫切心情,全诗为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千古风流孟浩然:你本应纵情山水,庙堂虽高却不适合你

洞庭湖


然而此次拜谒却如石沉大海,并没有得到回复。第二年,即公元734年,孟浩然再次入长安,终究一无所获。

性情如此,何必强求

在唐代,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要是想考取进士,不复读几年基本是没有希望的,因此孟浩然只考两次算是很少了,而且他第二次考完也才45岁,并不算大。然而为何他很快便心灰意冷,不求仕途了呢?

说到底,还是性情使然。孟浩然的性情是洒脱的,即使是当朝为官,恐怕也要受到不少约束,生活不一定会畅快。李白曾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孟浩然想来也是如此。

所以在孟浩然第二次回到襄阳后,襄州刺史韩朝宗想要向朝廷推荐他,被他婉拒。后来在张九龄幕府中任长史,不久也辞官回乡。此后,直到740年去世,孟浩然只是归隐田园,不再复出。

诗情?庙堂?江湖?

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百个人心中就有一百个孟浩然。以今评古,有时候不免从今人视角出发。

在诗家看来,孟浩然的诗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最好的代表,而且影响了诸如李白,王维,以及后来的南宋诗人范成大,杨万里等等。孟诗最突出的是五言和七言,风格大部分以田园为主,给人恬淡入世,烟火气十足的印象。


千古风流孟浩然:你本应纵情山水,庙堂虽高却不适合你

家喻户晓的名篇《春晓》


比如他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以平淡的口吻叙说故人相邀之事,用绿树,青山,菊花等景色烘托自己的欣喜之情,平淡如水却蕴意十足。

比如他的《夜归鹿门山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全诗通过山寺,归人,月色等等场景渲染幽静的隐居生活。

除去诗人的视角,以平常人看来,孟浩然的定位更应该为江湖,因为这既是他性情所在之处,也是他留给我们最大的精神财富。

孟浩然所在的盛唐,文人求仕不止有科举一条路,科举也不尽然是穷究儒家经典。因此当时的文人内心是自由的,远不像后来的八股取士。诸如后世出现的“范进中举”少之又少。而孟浩然终究能够超然世俗,远离落榜带来的凄苦之心,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


千古风流孟浩然:你本应纵情山水,庙堂虽高却不适合你

孟浩然与李白


总结

孟浩然的人生虽然简单,但是亦经过了积极入世到飘然出世的转变,而他最终也因为自己的性情,失去了帝王的恩宠,重新回到了自然的怀抱之中。也许,人生的轨迹有千万条,我们不必在一条路上执拗,那样反而会失去美好,而最关键的,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才是我们要追寻并把握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