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柵欄街道:和故宮一樣不種樹的衚衕群

北京以衚衕為核心的市井文化,始終冒著煙火氣兒。地名,在老百姓嘴裡,沒有那麼多彎彎繞繞。社會底層討生活的人,來自四面八方,地名就是個標記,方便,好記,大家明白是什麼意思,就足夠了。隨著城市生活的擴大,天子腳下,再用這些個“破爛兒”地名,委實說不過去,好事者於是雅而化之,北京的地名就越來越高大上起來。但骨子裡的市井情懷,就像居委會的馬大姐,雖然上過電視得過獎狀,但在鋪滿衚衕家裡短長的日子,偶爾總是能露出些許蛛絲馬跡,讓人懷念。

照例從老宣武說起。

大柵欄街道:和故宮一樣不種樹的衚衕群

大柵欄街道

大柵欄街道

踅摸著就到大柵欄了。在家裡總也坐臥不寧,索性出來走走。有一陣子沒來了,太陽還好。在觀音寺街住過幾年,現在叫大柵欄西街,總也改不了口。大門並不大,裡面的堂子卻很壯觀,高大的天井透著敞亮。加了個頂棚,也許是塑料的,擋雨還不錯,只是北京的雨太金貴,一年也使不上幾回。陽光倒是擋了不少,尤其是夏天,很涼爽。據說當年是個茶樓,能聽戲,能喝茶,魯迅先生是常客。如今卻是個旅館了。說是老住戶,服務員也不讓進,怕是看著不像好人,也便罷了。

大柵欄街道:和故宮一樣不種樹的衚衕群

廊房二條

前面就是二條了。有人說,住了一輩子也沒聽說過廊房四條,瞎咧咧。其實,嚴格意義上,他不算老住戶。好吧,這要打明朝說起,是稍微遠了點。明時叫(廊房)四條衚衕,至遲在乾隆初年,四條衚衕在官方層面就正式被“大柵欄”的名稱所代替了(見拙文《大柵欄:消失的廊房四條》)。

大柵欄街道辦事處,位於老宣武東北角,現屬西城區管轄。街道名稱的由來,自然源於繁華的大柵欄商業街。街道轄區,東以前門大街為界,挨著老崇文(現東城區)的前門街道;西以南新華街為界,擠著椿樹街道;南以珠市口西大街為界,搭著天橋街道;北以前門西大街為界,與西長安街街道相望。地界方方正正,細眉明眸,從明永樂開始立市,到嘉靖年間已經是地道的老北京了。除街道西南角的幾條衚衕屬明代正南坊外,與正西坊幾乎重合。

大柵欄街道:和故宮一樣不種樹的衚衕群

大柵欄

今前門西大街以南,前門西后河沿以北,是當年老北京內城外護城河的位置。城根原有前門西火車站及京漢鐵路軌道,1959 年北京站建成運營,此段鐵路廢除。1965年拆除舊城牆修地鐵,將護城河改為蓋板河,後又改為暗溝。大柵欄街道轄區有個特點,打明朝時候起,就不見有樹。和故宮一樣,到現在還是很少見。有也是後種的,如今狹窄的衚衕裡見縫插綠,很是機巧。古樹肯定是一棵沒有。什麼原因呢?據說與這塊寶地的風水有關。暫且按下不表。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據史料記載,大柵欄街道辦事處轄域,遼代屬南京東郊的海王村。金代為中都東郊的海王莊。元代屬大都西南郊。明嘉靖後,屬京師南城的正西坊和正南坊。清代屬京師十坊,乾隆十五年(1750年)地圖顯示為“北城”地界。光緒末年,屬外右一區和外右二區。民國時期,屬外二區。新中國成立後,初屬外二區管界,後劃歸九區、六區。1952 年屬前門區。1958 年撤銷前門區,劃歸宣武區,正式成立大柵欄街道辦事處。它由“四個半”街道(即:西河沿、施家衚衕、李鐵柺斜街、博興衚衕辦事處和琉璃廠辦事處的東半部)組成。2010年撤宣武區,大柵欄街道歸西城區管轄。

大柵欄街道:和故宮一樣不種樹的衚衕群

廊房二條一角

遼、金、元時代,這裡是城市郊區地曠人稀的村落。明永樂十八年(1420 年),為繁榮經濟生活,在京城四門、鐘鼓樓等處,興蓋廊房,號召商民居住、經商。這有點類似於今天的打造商鋪,招商引資。永樂皇帝是明白人,士農工商,商人雖然地位不咋地,但搞活經濟離不了他們。前門外,就是他在城外劃出的一片經濟開發區,號召天下有識之士下海經商、大膽創新、先行先試。

清查慎行《人海記》卷下“北京廊房”條記載:“永樂初,北京四門、鐘鼓樓等處,各蓋鋪房店房,召民居住,召商居貨,總謂之廊房。視衝僻分三等,納鈔若干貫、洪武錢若干文。選廊房內居民之有力者一人,籤為廊頭。計應納錢鈔,斂銀收買本色,解內府天財庫交納,以備宴賞之用。今正陽門外廊房衚衕,猶仍此名。”

到了清代,把漢人全部趕出北京內城。南城文化,蓬勃興起,各種茶樓酒肆、堂子戲院、文玩字畫摩肩接踵,儼然大唐長安東西市、神都洛陽胡姬花、汴梁清明上河圖。因了這個機緣,大柵欄這片寸金寸土的區域,創造了持續幾百年的老北京商業傳奇。這直接造成大柵欄地區街道狹窄,樓房遍地,挑高的屋簷擦肩接背,擠擠挨挨,大部分地區是繁華的一線天,此為其一。商業重地,防火自然又是一大要事,此為其二。有歷史教訓可鑑,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 年)農曆五月二十日,大柵欄地區曾發生大火,延燒店鋪1800 餘家,大小房屋7000餘間。這些地區的房屋,一般都是1900年以後重建的。這兩大原因,是導致大柵欄地區自古沒有種樹習俗的根源。

大柵欄街道:和故宮一樣不種樹的衚衕群

古都街角的花

查慎行的記載足以證明,並不是所有的開發區都蓬勃如初。大浪淘沙,機緣巧合,明時的辛苦經營,經過清朝的一番折騰,倒是獨獨讓大柵欄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不小心成為商業翹楚,在古都北京的歷史長河中揚了名、立了萬。這個記載,順便說明了“廊房”名稱的來歷。

諸位看官,這位查慎行(1650—1727)老先生可了不得,乃是康熙朝重臣。祖籍杭州府海寧花溪,武俠小說大師——金庸之祖,清代翰林,著名詩人、藏書家,清初“國朝六家”之一。“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這首《舟夜書所見》,就出自查老先生之手。詩作平實之中見功力,曾入選語文教材,是很多孩子幼時朗朗上口的古詩詞之一。

斜街的故事

看地圖可以發現,大柵欄街道有幾條衚衕呈東北—西南走向,並不規則,顯得有些突兀。北京的街巷衚衕一般都是橫平豎直,所以叫斜街的屈指可數,一般來說均為河流走向造成的,比如菸袋斜街。但也有例外,比如宣武門外西南側的上斜街和下斜街。宣武門,北京內城九門之一,元時叫順承門,大致位置在宣武門向北長安街一線。元時在金中都城東北新建大都城,中都老城所在的區域還是時人賞花遊玩之所。為了便於穿行,當時的人們出順承門抄近道奔中都舊城,走的人多了,就在田埂間踩出一條斜街。明嘉靖年間修築外城之後,斜街在宣武門外依然保留至今。

大柵欄街道:和故宮一樣不種樹的衚衕群

小腸陳

大柵欄的斜街來源於第一條,是河道留下的痕跡。據記載,明代以前,今鐵樹斜街、楊梅竹斜街一帶都是大水溝。隨著街市的繁華和人口的增多,逐漸填溝蓋房,形成街道。明至清初,今東北園西邊,原為琉璃窯坑。清中葉以後,窯廠逐漸遷往京西三家村附近,原窯坑逐漸填平建房,形成小街小巷。

清李慈銘(1830~1894)《桃花聖解盦日記》記載:明嘉靖以前,外城未築時,在今廠甸附近有水,“西流為清廠潭 (指今椿樹街道前青廠一帶),又西南為章家橋(指今臧家橋),又南為虎坊橋,……可引涼水河,處處經脈流通,今皆久成平陸,並涼水河亦久迷其處。”最晚至清代咸豐同治(1851~1875)年間已經成為平地。

這是大柵欄地區幾條斜街的來歷。

大柵欄街道:和故宮一樣不種樹的衚衕群

珠寶市街

富貴人家珠寶市

珠寶市街應成名於清末,初稱珠寶市,1965 年將此街南段西側的短小死衚衕恆豐衚衕併入,改稱珠寶市街。近幾年拓寬了許多,南北走向,長約半里。衚衕西側分別與廊坊頭條、二條、錢市衚衕相交,原是縱穿大柵欄南北幾條平行衚衕的一個小夾道,躲在前門大街的背後。珠寶市街與糧食店街其實是一條衚衕。二者以大柵欄為界,以北為珠寶市街,以南為糧食店街,北起前門西河沿,南至珠市口西大街。

大柵欄街道:和故宮一樣不種樹的衚衕群

錢市衚衕簡介


大柵欄街道:和故宮一樣不種樹的衚衕群

20世紀90年代,夾道兩旁商鋪亂湧,侷促狹窄,即便相向而行,也人為地造成摩肩接踵、穿行不暢。頭頂上一線宛然,幾不見天,腳下亂泥飛渡,坑坑窪窪。晴天一腳泥,雨天落湯雞,也是當年衚衕的縮影。布匹絲綢、服裝鞋帽、毛絨玩具、旅遊紀念品,遮天蓋地,琳琅滿目,服務員依著門框吃盒飯,透著一股濃厚的生活氣息。有風來,不用打聽,循著味廁所就到了。大家都習慣了,也是一種方便。

看看今天的整潔,簡直是恍如隔世。雖然街市是拓寬了,但基本格局還是600年前大明年間的老樣子。桑海桑田,世事變幻,中國文化的內核,始終貫穿在國人的內心深處。也許是文化基因的慣性使然,即使有些人暫時忘記了,一旦時機成熟,依然還會走上民族復興的熟途。這和鄉愁類似。比如京石高速,還是2000多年前的老路,人力畜力變成機械動力而已。

歷史總是螺旋式上升,驚人的相似。

大柵欄街道:和故宮一樣不種樹的衚衕群

老北京“八大祥”——謙祥益

恍然記得今年是安陽殷墟甲骨文發現120週年。當然,120年前,西方人是不承認中國有商朝的。中國的信史可以證明古印度(如身毒),可以證明古羅馬(如大秦),可以證明古波斯(如安息),但不可以證明自己(如夏商)。作為一種成熟的文字系統,甲骨文一經面世即石破天驚。從破譯的文字看,甲骨文六書鹹備,舉世無雙,人所罕見。可惜甲骨文至今破譯不足一半,中國文字博物館懸賞一字10萬,留待有志者。

扯遠了,還說這條衚衕。清朝時,隨著街市的日漸繁華,大柵欄區域的街巷衚衕與居民點逐漸增加,很多無名區域產生了新地名。例如,由於兩側商鋪逐漸蠶食,前門大街(明朝稱正陽門大街)左右兩邊形成了兩條窄長的巷子,由此實現了前門大街的“一分為三”。這三條衚衕,北起前門樓子,南達天橋。乾隆十五年(1750年)地圖顯示,西側這條衚衕北為糧食夾道,以豬市口(珠市口)為界,南為窮漢市。清末時,“窮漢市”改為“鋪陳市”,因其不在大柵欄街道範圍之內,此次不再贅述。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北京市地圖顯示,曾經的糧食夾道以大柵欄為界,北為珠寶市,南餘糧食店。

大柵欄街道:和故宮一樣不種樹的衚衕群

錢市衚衕

珠寶市,以經營珠寶玉器的商行、店鋪集中而著名,鼎盛時達20多家,是京城最古老的珠寶玉器交易場所之一。清中後期,街內熔鍊銀兩的爐房多達19家,成為京城熔鍊、兌換銀兩最大的集散地。這為人們兌換銀兩、購置珠寶玉器以及商人們進行各種交易,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民國後,各種錢莊、銀號、金店紛紛在此設立,成為名副其實的珠寶市。如今的街口東南側,擺著工人熔鍊銀兩的雕塑。

再說說位於珠寶市街南端路西的錢市衚衕。舊北京時,各大錢莊、商號,每日清晨都到錢市衚衕進行交易,每日銀兩兌換制錢或制錢兌換銀兩。錢市衚衕,遂成為舊京重要的金融交易場所。該衚衕是北京最狹窄的衚衕之一,東口寬0.8 米,最窄處0.4 米,單人行走都不方便。類似臺北的摸乳巷。如今都是民居,西城區正對此區域進行衚衕改造。

北京絲綢商店,位於街口西北角,其前身是老北京有名的“八大祥”之一的謙祥益綢緞莊。始建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老闆為山東人。1987年經商務部決定改名為北京絲綢商店。一座二層小樓,獨立於街角,歷晨昏、沐風雨,有些落寞了。盯久了,像看舊時的黑白照片,晃神的功夫,清末的時尚與氣派,活色生香,撲面而來。

大柵欄街道:和故宮一樣不種樹的衚衕群

珠寶市的古建築

後記

最美故都的秋。

晴朗朗的天氣,銀杏黃的炸人的眼兒。中山堂的紅牆,五塔寺的金佛,大覺寺的陽光,釣魚臺的漢服,都是銀杏葉的絕配。用長鏡頭的,透著虛化背景的溫暖。清晰的也行,孩子寵物一大群,也是熱鬧的、可人的,羊脂玉般溫潤。

一場秋雨,冬天就來了,也不提前打個招呼。遠郊還有雨夾雪,沙粒般噗簌簌的,走起來並不纏人,地上也只是溼溼的光景。雖然早上零下5、6度了,不管它,秋褲就是不穿。所謂春捂秋凍,老話兒老理兒,自然是後腰掛暖瓶——有一腚(定)的道理。

過了小雪節氣,一陣風吹散了持續幾日的陰霾,窗口的西山和軍都山,在陽光下淡淡的勾勒幾筆,水墨般迷人。

大柵欄地區有幾大特色:街道狹窄無法種樹,名人故居多,商業繁華老字號眾多,堂子戲院遍地……

最著名的當然要數“八大胡同”,此是後話,且待下回分解。

大柵欄街道:和故宮一樣不種樹的衚衕群


大柵欄街道:和故宮一樣不種樹的衚衕群


大柵欄街道:和故宮一樣不種樹的衚衕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