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号转网”来了,你慌乱了吗?

11月11日,工信部印发《携号转网服务管理规定》(下简称《管理规定》),宣布自2019年12月1日起,用户可以依据该规定向电信业务经营者申请办理携号转网。国内的三大运营商携号转网服务工作已在一天前正式开始测试运行。

10天左右的时间过去了, 网上热闹讨论,线下“暗潮汹涌”,小编作为行业观察者,也详细的测试了解一番。先谈感受:携号转网不可怕,是挑战,更是机遇,运营商更需要练“内功”,提升经营服务水平,才能真正的留住客户,吸引更多客户携号转入。

一、携号转网测试繁琐,运营商焦虑

携转查询指令很简单,本机发送CZZX#姓名#身份证号到10086(移动)或者10001(电信)或者10010(联通)就可以了解自己能否携转,如果不能,原因是什么。将短信里提到的影响内容逐一解除或者取消后,就可以获取携转码,去原运营商营业厅办理转入。

流程很简单,办理很复杂。个别运营商严防死守,设置各种荒诞的阻碍因素来阻止用户携号转出。“手机邮箱”、“网龄活动”、“体验活动”,退订处理以各种理由原因不解决。甚至还有非常拙劣的手段,关闭业务退订通道的方式拒绝客户取消活动。从种种表现,看到部分运营商的焦虑。

二、网上讨论多,下线携转少,用户很淡定

吆喝了十年的“携号转网”服务终于落地了,但网络上微信朋友圈多一条调侃的段子,对原运营商不满的客户已跃跃欲试,各类“携号转网”的攻略火遍朋友圈。

在目前携号转网的“限制”条件下,每天仍有不少客户携转他网,成为勇于尝鲜的螃蟹。

根据小编调测,目前积极参与携号转网的用户,主要是以下三类:

(1)对原运营商极度不满的用户,主要集中在服务、资费和网络三个方面;

(2)因宽带无法覆盖安装,又不愿重新换号的用户;

(3)尝鲜用户,换一家试一试,服务能不能更好点?

然而,更多用户其实反馈的结果是,号码已经使用这么多年,三家运营商目前的资费大致也差距不大,换家运营商尽管承诺说没有影响,但毕竟携转用户与原运营商的各项业务匹配会存在不少问题,应该都还没解决。国际漫游网络设置,短信验证码收不到银行短信,如账户变动短信。支付宝、微信、京东这种第三方的交话费不一定能到账。手机厂家设置主叫显示仍然是原运营商的标签……

携转到新运营商后,就是新用户了,网龄从0开始。原来的积分、网络、各项优惠权益都没有了,手机积分不能带去新运营商,得花掉或者赠送掉或者声明放弃。

还有各种各样的想不到的问题,原配的一定比携转要稳定,是大部分客户的共识,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大部分用户没有考虑过携号转网的问题。

有媒体曾引用电信分析师项立刚的话:“运营商需要花费上百个亿进行携号转网改造,改造完之后,携号转网的人并不多,花这么多钱是没有意义的。”

然而国家对于携号转网工作定调子就是:携转是服务不是竞争手段。也就是说,携号转网主要为了方便手机用户,而不是鼓励让运营商相互竞争、挖角对手的用户。所以,客户在携号转网中主要还是以服务为主,套餐资费等现在三家产品基本没有差别,对用户而言也不是携转的主要考虑侧重点。

三、从服务的角度提升经营能力是根本

携号转网业务其实就是戴在三大运营商头上的“紧箍咒”,服务不满意,资费不满意,客户是可以转网到其他家的。即使有合约捆绑活动,客户也是可以通过违约赔偿提前结束合约,取消业务离开的。

目前国内试点省市有 290 万用户办理了携号转网。各家的成绩是:中国移动净流失了 8.8 万用户,中国联通净流失了 1.4 万用户,而中国电信净增加了 10.2 万用户。

在国外,美国实施携号转网一周年时,有近 850 万手机用户在保留原来电话号码的情况下更换了通信运营商。受益于这一政策,“千年老二”Verizon 的用户量甚至一度超过 AT&T,刷新了美国电信业四大巨头的排名。

国内实现携号转网后,应该也会像美国运营商一样的运营规律,短暂的磨合期后,三家运营商通过各种营销方式吸引客户携转,最终趋向各家运营商平衡互转的稳定发展状态。然而,只有高质量的经营发展是通信行业三大运营商唯一需要探索的道路。

1. 各种业务阻碍携转看似短期没有“伤筋动骨”,但服务处于水平,用户心里有“一杆秤”,这或许只会加速用户离开的脚步;

2. 低资费的拉拢用户,通过“撒钱”的方式圈用户,只能圈定一些价格敏感型的用户,哪家便宜去哪家,资源砸没了,用户也就离开了;

3. 虚假宣传式的对比营销,以欺骗的方式携转用户是最可耻的营销行为,本身已经违反《管理规定》底限,这里就不在更多评价。

高质量运营发展,资治通信研究院力荐大家关注我们的几项研究成果,提升经营内涵,打造一支销售以服务致胜的营销团队。我们坚信这才是运营商今后工作的核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