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有所休,有所不休


人到中年有所休,有所不休

人到中年時,經歷過複雜的世事,頗有一副“滄桑”的心境,因而中年人為人處世要謹慎一些。但“世人都說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對加薪、晉級、評職稱等,也不能不企求。這幾件事,除晉升個人介入因素少外,其餘都是要經過一番努力後才肯放棄的。你

無法責備這種現象,因為工資就這麼一點,不去反映,不表示自己的觀點,就可能失去。評職稱也是如此,少講幾句“少表現自己”,在同樣的條件下,你就可能拉下來被別人爭去對知識分子來說,評職稱甚至比加薪還重要,比別人低一檔,你的臉面子就可能掛不住了,所以連夜找人,千里取證,都很為之焦急。某地曾有一段時間,風傳行政機關也像事業單位一樣評職稱,一時間地、縣、鄉的許多部門都關門不辦公,幹部在家裡寫總結,說是補論文。後來地委書記火起來了,下令一律停辦。為什麼出現這種現象呢?這便是“有所求”,萬事休不了的表現。你不參與就可能評不上;評不上就比別人矮一截,說明你工作不積極、能力有限。然後,加不了薪,也晉升不了級別。

人到中年有所休,有所不休


對慾望出現時,不能一概斥之,當然也不能一概肯定,要仔細分析,從有利於人的身心健康著想,人應該淡泊一些。具有恬淡心

境的人,不容易怒火中燒。世界上一切事物,看穿了無非如一道霧。霧再厚、再濃,也無實質性,無非風吹過去一切無。因而,具有這種心境的人,所經歷所遇到過的任何事物,皆會泰然處之,不會有所思。

人到中年有所休,有所不休


現代人有現代的價值觀念。有人追求金錢,有人追求權力,有人學文,有人練武,各人有所追求。即使什麼也不想,飽食終日,無

所用心,也希圖清閒、懶散;即使“食”也淡,心閒,也還存在追求,只不過求的不是物質,而是精神上的閒適與安逸罷了。“四大皆空”中“空”,並非“真人”,只是對“四大”(大功、大權、大名、大德)儘管看淡了,未必對別的也看淡了。

人到中年有所休,有所不休


其實,有時想“休”也“休”不了,有所“休”是應該的,也就是“淡泊”一些,使情緒穩定下來,得到心平如境。“淡泊”是寄情於事外,從千絲萬縷的事務中走出來,把心緒寄託在大自然和人類精神文明的境界裡。

人到中年有所休,有所不休


熱愛日月、星辰、雲霞,熱愛樹木、花草、小鳥、山石、河流,熱愛書籍、音樂,熱愛自然風光,便能走出紛繁雜蕪的事務,開出一塊綠洲。日月星辰雲霞給我們清高致遠,典籍書畫音樂給我們充實深沉,樹木花草山石河流給我們活潑鮮豔。我們施愛予它,它給我們熱情、活力,既不願放棄生命,為何不緊緊擁抱生命呢?

人到中年有所休,有所不休


“淡泊”是人生的一個方面,而“執著”是另一個方面,兩者是相輔相存的,單求一點不及其餘,因為人生是不全面的。作為人的修養,能“淡泊”、“執著”,性格上就有屈有伸,與人為善,凡事都能處之泰然,這是求得心平如鏡的一個辯證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