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臭”為靈魂的榴蓮、臭豆腐、臭桂魚,它們的臭味從何而來?

不少人對“臭味”有獨特的嗜好,臭有時候會成為食物的靈魂:臭豆腐不臭,吃著不香;榴蓮不臭,沒了味道;臭桂魚不臭,無人問津;螺螄粉不臭,魅力盡失……甚至有榴蓮味螺螄粉問世,這種另類的臭味相投倒是讓嗜臭人士滿心歡喜。其實,不同食物的臭味來源也有所不同,而臭與香之間的界限似乎說不清、道不明。

以“臭”為靈魂的榴蓮、臭豆腐、臭桂魚,它們的臭味從何而來?

臭味從何而來?

食物的臭味可以分兩種,一種是植物本身散發的味道,以榴蓮為代表,主要是揮發性的硫化物作用;另一種食物的臭味則是通過發酵而來,由於發酵方法不同,臭味也就存在差異。

以“臭”為靈魂的榴蓮、臭豆腐、臭桂魚,它們的臭味從何而來?

安徽有名的臭桂魚,聞起來臭、吃起來香,尤其是它的湯汁,堪稱下飯利器,加上桂魚寓意“富貴有餘”,雖然帶著特殊的味道,卻也能讓許多人愛得深沉。

以“臭”為靈魂的榴蓮、臭豆腐、臭桂魚,它們的臭味從何而來?

臭桂魚的臭味,其實是將桂魚醃製後得來的。無論是在東方、西方,用鹽保存食物都有著悠久的歷史,鹽不僅能夠讓食物,尤其是肉食的保質期變長,還衍生出了臘肉、火腿等特色食物,醃桂魚也不例外。

以“臭”為靈魂的榴蓮、臭豆腐、臭桂魚,它們的臭味從何而來?

但是因為醃製桂魚所用的鹽濃度高,而且鹽量大,新鮮桂魚在木桶中經過一週左右的發酵,既增添了魚的鹹鮮,還改變了魚肉的口感,使之更有嚼勁和韌性,更重要的是蛋白質經由時間轉化成氨基酸,也就是獨特臭味的來源。

以“臭”為靈魂的榴蓮、臭豆腐、臭桂魚,它們的臭味從何而來?

說臭味食物,如果不提臭豆腐,可能很多長沙人和紹興人都不會樂意,但是這兩個地方的臭豆腐,從用什麼發酵、如何發酵,到樣貌、吃法都完全不同。

以“臭”為靈魂的榴蓮、臭豆腐、臭桂魚,它們的臭味從何而來?

長沙臭豆腐號稱走向全國,它色黑味辣,呈四方塊,也因此被稱為“青方”,據說慈禧太后對這種散發著臭味的豆腐喜愛有加。長沙臭豆腐的臭味來自秘製的滷水,冬菇、酒麴、冬筍、豆豉和鹽都是製作滷水的必備,經過熬製和發酵,滷水開始釋放出天然的臭味。有了臭味滷水,長沙臭豆腐只能說是完成了一半,另一半則是要等待豆腐長毛、變灰。

以“臭”為靈魂的榴蓮、臭豆腐、臭桂魚,它們的臭味從何而來?

待豆腐長毛後,就會被置入滷水中醃製,滷水的臭味浸透豆腐,再次發酵。大約7天左右,豆腐不僅顏色變深、味道也更加刺激,將其撈出放到油鍋裡炸熟,顏色會變得更黑,炸好的臭豆腐表皮酥、內裡嫩,澆上辣椒、蒜蓉和香菜,臭味化作香味,滿口留香。

以“臭”為靈魂的榴蓮、臭豆腐、臭桂魚,它們的臭味從何而來?

紹興臭豆腐色澤金黃,豆腐被切成2到3釐米的小方塊,一口一塊兒。它的臭味來自莧菜梗,關於莧菜梗,在紹興有“最臭不過莧菜梗”的說法。

以“臭”為靈魂的榴蓮、臭豆腐、臭桂魚,它們的臭味從何而來?

莧菜梗發酵成的滷水呈乳白色,將豆腐塊放在這樣帶著濃郁異味的滷汁裡浸泡一兩天,撈出後將其炸制金黃,外脆內嫩,蘸著辣椒醬食用,有的人還會配著莧菜一起吃,臭上加臭才過癮。

以“臭”為靈魂的榴蓮、臭豆腐、臭桂魚,它們的臭味從何而來?

天然發酵是時間的饋贈,據說最傳統的滷水製作,會加入稻草和豬肉,發酵時間動輒幾個月,甚至長達半年,莧菜發酵同樣也需要很久。所以現在,大部分都改滷水為酵母,也就喪失了臭味的神韻。

以“臭”為靈魂的榴蓮、臭豆腐、臭桂魚,它們的臭味從何而來?

臭與香的界定

有趣的是,臭其實是相對的,因人而異,每個人對臭味的界定也有所不同。先從臭味本身說,並不存在完全的臭或香,臭與香可能只是成分多少和物質濃度的差異,比如一種名為3-甲基吲哚的元素,濃度低的時候有茉莉花香,但是濃度高時就是臭味。

以“臭”為靈魂的榴蓮、臭豆腐、臭桂魚,它們的臭味從何而來?

其次,臭在不同人的嗅覺和味覺系統裡有不同的定位,比如玫瑰花的味道,有人認為是香,有人則會將其判定為臭。很有意思的一點是,往往越是帶有“香”字的菜,越是容易被不少人認定為“臭”,比如香菜、香椿、香茅、香菇,雖然都是“香”開頭,卻是很多人敬而遠之的食物。

以“臭”為靈魂的榴蓮、臭豆腐、臭桂魚,它們的臭味從何而來?

嗜臭的人如今似乎只增不減,臭豆腐小攤開遍大江南北,臭桂魚在安徽以外的地方都成了特色館子的必點菜,螺螄粉的銷量更是一年好過一年……

以“臭”為靈魂的榴蓮、臭豆腐、臭桂魚,它們的臭味從何而來?

這似乎不僅僅是味道融合導致的口味變化,更多的可能是臭與香之間,本身就不是界限分明,尤其在臭味食物上,臭即是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