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北第一家酸筍面的街頭傳奇|食客

在阿二看來,他能走到今天,一半是運氣,一半是被逼出來的。

十三年前,他走投無路來到廈門,從沒想過將來有天他會成為廈門酸筍面的鼻祖,被無數人記住。

思北第一家酸筍面的街頭傳奇|食客

阿二來自龍海小村。

二十世紀初,他見鹽醃蘑菇正是好價,也借債建起五個幾百平米的醃菇池,想要大賺一筆。

沒想到連續兩年,鹽醃蘑菇價格暴跌,從頭年的4元一斤,跌到7角。

他血本無歸,欠款18萬元。那個年代,18萬足以在廈門買套小居室。對於一個小村青年,更是不堪重負。

思北第一家酸筍面的街頭傳奇|食客

無奈之下,阿二連夜逃到廈門。為了躲債,也試圖尋找新的謀生方式。

他沒有本錢,學歷不高,做苦力來錢太慢,只能學人在路邊擺夜宵攤。

最開始,阿二賣的是沙茶麵、面線糊和鹹粥。

來廈門之前,他從不下廚,對做菜一竅不通。

生活逼著他重頭學起,厚著臉皮向小吃店主挨家請教做法,返回出租屋再自己一遍遍嘗試。

思北第一家酸筍面的街頭傳奇|食客

那時的思北,除了阿二,夜宵攤子只有佘阿姨花生湯一家。每到夜深,僅剩路燈與兩個小攤相依為伴。

不同的是,佘阿姨的攤前總是擠滿了人,他的攤前卻冷冷清清。

生意最好的晚上,也不過一兩百元。

更多的時候,他辛苦一夜,只能賺到三四十。

思北第一家酸筍面的街頭傳奇|食客

阿二已經不記得,當初為什麼會想改做酸筍面。

十三年前,整個島內幾乎看不到酸筍面的蹤影。

酸筍產自阿二的龍海老家,通常只作為輔料與肉片一起翻炒。在廈門,大家都覺得它又酸又臭,敬而遠之。

也許是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反正生意已經如此冷清,再糟也不過如此。

思北第一家酸筍面的街頭傳奇|食客

那年,中山路剛剛改為步行街,遊客開始湧入廈門。有遊人路過見到酸筍面,會抱著獵奇心態試上一試。

沒想到居然和臭豆腐一樣,聞著臭,吃起來香,還很上癮。

阿二的生意一日好過一日,聲名漸漸傳開,周邊的街坊鄰居都趕來一試。

尤其酸筍還有助消化的功能,剛剛結束夜生活的老廈門,來一碗熱氣騰騰的酸筍面,暖胃解酒又不怕積食。

思北第一家酸筍面的街頭傳奇|食客

為了躲避城管,阿二每晚十點出攤,營業到清晨五點。

收攤回家,來不及休息,就得去市場採購食材,清洗處理。下午三點開始熬湯,新鮮大骨加上海鮮,熬足六個鐘頭。

那些日子,他沒有睡過一個整覺。130斤的漢子,瘦到只剩105斤,幾乎形銷骨立。

思北第一家酸筍面的街頭傳奇|食客

阿二的生意真正稱得上旺,是在2010年。

媒體們都知道了思北有家深夜食堂酸筍面,競相趕來採訪。先是紙媒,接著是廈門衛視、海峽衛視……

食客也聞風而來,生意最好的時候,要排兩個小時隊,才能吃上一碗阿二煮的酸筍面。

酸筍麵攤也井噴一樣爆發,一夜之間佈滿街頭巷尾。無論味道做法如何,店名中必出現“思北”二字。

思北第一家酸筍面的街頭傳奇|食客

生意好了,麻煩也接踵而至。

眼紅之人找上門來,有的藉著醉酒拒付面錢,有的當街威脅臭罵,有的甚至直接掀了阿二的攤子。

他勢單力薄,無力對抗,只能默默忍下,蹲下身慢慢收拾一地狼藉。

擦乾眼淚,第二天再接著出攤。

思北第一家酸筍面的街頭傳奇|食客

好在阿二終於攢夠還債的錢,能夠光明正大回家。

在這之前,因為懼怕討債者找上門來,他連過年都很少回鄉。若有,也是趁夜偷偷摸摸回去,看一看父母妻兒。

他上報紙電視的消息早已傳遍全村,羨慕恭維的聲音,逐漸蓋過當年逃債離鄉的指指點點。

過了幾年,他又攢夠錢給家裡蓋了兩棟三層小樓,被同村視為成功人士,父母面上有光。

思北第一家酸筍面的街頭傳奇|食客

現在的阿二,租下一間寬敞店面,僱了員工。從下午營業到凌晨,依然每天生意好到忙不過來。

但他已經年近半百,長年晝夜顛倒,覺得力不從心。阿二考慮是不是再做幾年,就關店還鄉,安享晚年。

坊間傳聞他一個月能賺二十幾萬,聽起來令人豔羨。

箇中辛酸,只有自己清楚。

思北第一家酸筍面,這是他的街頭傳奇。

高阿二酸筍面

地址:思明北路40號後門

--------- --------- ---------

記者/餘琦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請關注“開始廈門”

發現廈門的另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