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鎮為何殺張太后?

Sup海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題主問的“朱祁鎮為何殺張太后”這個問題,我一時找不到對應的人物。

明英宗朱祁鎮是朱瞻基的兒子,他的奶奶,也就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張皇后,但英宗在位的時候,張皇后已經是太皇太后,此時的太后應該姓孫,即電視劇裡的孫若微。

如果這裡所說的張太后就是仁宗張皇后,那朱祁鎮根本不可能殺她。

《大明風華》是一部電視劇,裡面的內容和情節都是經過改編,有很大一部分屬於虛構內容。比如張太后的名字張妍,在史料上是查不到這個名字的;還有孫若微這個名字也是虛構出來的。

連名字都是虛構的,我們又何必跟內容較真呢?《大明風華》裡的張太后結局看上去非常窩囊,在石享、徐有貞等人發動“奪門之變”的時候,闖入張太后所在的住所,幾十名士兵長矛相對,老太太像個乞丐婆一般顫抖著走出來,說實話,這樣的形象與正史中的張太后完全不是一回事!

正史記載的張太后非常賢明,明宣宗朱瞻基駕崩後,朱祁鎮9歲登基,張太后安排“三楊”等人輔佐新帝治理國家。在朱祁鎮寵信太監王振的時候,張太后多次斥責王振,還差點就把王振的腦袋給砍了下來,最後由於朱祁鎮求情才保住了王振的小命。

如果張太后在那時候就砍了王振,根本就不會有後來的“土木堡之變”,更不會有朱祁鈺監國的事情發生,也不會有兄弟相爭的“奪門之變”。

在正史的記載中,張太后一直剋制著王振,一直到張太后病逝,王振才開始得勢而起,明英宗朱祁鎮也因此開啟了明朝宦官參政的局面。

正史中的“張太后之死”

正統七年,也就是1442年的十月,張太皇太后病重,她召見楊士奇、楊溥進宮商議,想要處理一些還沒有處理完的大事。結果還沒等楊士奇等人說完,張太皇太后就崩逝了。

《大明風華》電視劇中,奪門之變發生的時候,張太皇太后如同乞丐一般被造反的士兵驅逐,這一情節與正史是完全不符的。奪門之變發生於1457年,而歷史上的張太皇太后是在1442年去世,中間相隔了15年之久!

最重要的是,不管是電視劇還是真實歷史,張太后的死都與朱祁鎮沒有任何關係,並非朱祁鎮授意要殺她。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水煮汗青


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失敗被俘之後,好不容易回來,並且成功再次奪取皇位。他為了遮醜,甚至殺掉了溺愛他的奶奶張太皇太后,這是最近熱播的大明風華電視劇裡面的片段,但在真實的歷史上是不可能的。


首先,張太皇太后在那個時代早已經去世。

張太皇太后是明仁宗朱高熾的正妻,同時也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母親,當然也是明英宗朱祁鎮的親奶奶。在真正的歷史上,在明仁宗朱瞻基死後,張太皇太后是大明朝最德高望重的人。當時就有一些大臣覺得朱祁鎮年紀實在太小,只有八歲,恐怕無法掌控朝政,所以奏請立張太皇太后另外一個兒子為新的皇帝。但是最後張太皇太后力挺朱祁鎮當上了新的皇帝,在朱祁鎮年幼未能親政的時候,是由張太皇太后和內閣三楊一起主持大局。

在朱祁鎮還未親政的時候,張太皇太后就已經去世了,再加上內閣中德高望重的三楊先後退休去世,朱祁鎮才得以掌握大權。而在電視劇中大出風頭的孫太后,事實上從來沒有真正掌握過權力,因為之前是張太皇太后掌握大權,而之後明英宗親政,並沒有給孫太后掌權的機會。而當時朱祁鎮還非常的年輕,再加上寵信大太監王振,所以最後鬧出了御駕親征土木堡這一個荒唐事件的發生。事實上只要張太皇太后或者是三楊還在世的話,都不可能容許朱祁鎮這樣胡鬧。至於朱祁鎮的母親孫太后,根本決定不了大局。

其次,張太皇太后還在的話,朱祁鎮根本就不敢殺他。

在中國古代是以孝道治天下,所以不管一個君王到底是不是真的有孝心,至少要在表面上裝得非常的孝順。所以張太皇太后在世的時候,朱祁鎮恐怕得自始自終裝一個孝順的孫子才行。即使太皇太后並沒有真正的掌握權力,朱祁鎮也不敢對她有所不敬,更何況是張太皇太后事實上掌握著朝廷的大權。土木堡之變的悲劇,除了朱祁鎮之外,很大責任在大太監王振身上。但張太皇太后在世的時候,無論是朱祁鎮還是王振,不可能有任何的專權行為,否則一旦太皇太后知道了,恐怕會有滅頂之災。

而朱祁鎮因為在土木堡事變之中的重大失誤,已經威信盡失,所以雖然後來奪回皇位的時候進行了報復,但也只是殺部分人而已。例如他最恨的就是于謙,因為于謙擁立了新的皇帝,但是他也只敢殺于謙一人,對於謙家族的人只能流放而已。後來明憲宗登基之後,對於謙家族進行了平反,于謙的兒子就被招回來,封了大官。試問朱祁鎮對於謙都只能做到這樣,那怎麼可能去殺在這件事上並沒有多大責任的太皇太后呢。真實的歷史上,同意朱祁鈺登基的是孫太后,但是那個決定是眾大臣商議決定的,孫太后也只是迫於形勢。在奪門之變後,朱祁鎮也沒有對孫太后怎麼樣。

所以,朱祁鎮殺張太皇太后是電視劇胡來,在真實的歷史上根本沒有這種事情。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本來吐槽機以為那部很火的《大明風華》又篡改歷史了,正好趁宅在家裡跳著看了一圈,然而找了半天也沒找到朱祁鎮連張太后都一塊殺掉的片段。本來還抱著娛樂的事兒就娛樂著看,現在倒是看得吐槽機有點懵逼......

顛覆性的電視劇

電視劇裡張太后最後一次出場是奪門之變時,一群小兵殺到了她住的地方,然後老太太腿腳都不利索的晃盪了出來,在紫禁城裡開始遛彎兒。事實證明那個浪得飛起的編劇也只敢讓她多活好幾年,沒整出孫子殺奶奶的事兒。

吐槽機也不曉得編劇大人是不是跟正史有仇,明朝後宮裡那幾個人的形象跟歷史形象完全顛倒了過來,正史裡全程無辜打醬油的胡善祥被整的黑化了,朱祁鈺也根本不是她的兒子,她要是能生出個兒子,大抵不會被廢。

主角孫氏的身世那蠻搞笑,本來和朱瞻基青梅竹馬的她變成了愛恨糾纏,吐槽機個人覺得把這個人設安在胡善祥身上也沒那麼顛覆。畢竟胡善祥的老爹是在去職回鄉的路上被永樂皇帝攔住的,戲劇性更強些。

被顛覆最狠的張氏

而歷史形象顛覆最大的就是仁宗誠孝昭皇后張氏,也就是電視劇裡的張妍,前期還好,正史也沒記載她性格如何,但看宣宗登基初期“軍國大議多稟聽裁決”來看,確實應該是個偏強勢的女子。

但所謂強勢並不等於“作”,張氏終其一生也沒有拿任何國事當兒戲,她沒有給孃家人謀任何超出制度的福利,壓根不像電視劇裡那麼為了弟弟張克儉瞎折騰。事實上張氏的家人過的都不算太好。

她老爹張麒都死了才追封了個彭城伯,她的長兄張昶是跟朱棣起兵靖難的元勳,從大寧到鄭村壩都立過功,最後依然是承襲的彭城伯,一點長進都沒有。英宗剛登基就被張氏抓進宮裡訓話,不准他干預任何朝政。

最慘的是她二弟張升,靖難時以弱冠之年參加北平守衛戰,又跟隨成祖深入過漠北,論戰功早就夠封爵,就因為姐姐是皇后、太后、太皇太后,一直被壓著。楊士奇都看不下去了,舉薦提拔張升,還是被姐姐否決掉。最後長兄張昶都死了,還是太后孫氏念在外戚就剩張升一個人,好說歹說算封了個惠安伯。

也就是說正統年間的天下第一外戚連個侯爵都沒混上,電視劇裡演的推薦張克儉掌管互市,張克儉又四處劫掠關外人的事情根本沒有發生。土木堡之變最初的原因是瓦剌虛報朝貢人數,王振要求實數封貢(就是給錢),就事論事來說明朝沒有錯,就算有錯也和人家張氏沒關係。

正史中張氏之死

正史裡張氏是病死的,正統七年(1442年)的時候,已經63歲的張氏重兵在床,臨終前她把楊士奇和楊溥找來,問國家還有什麼事兒需要她來辦。楊士奇說有三件事兒,第一是請求釋放建文遺孤,第二件是請求釋放方孝孺等建文大臣後裔,第三件事還沒等說,張氏就離開了。

她最後的遺詔是勉勵大臣輔佐皇帝施行仁宗,讓天下長治久安。這是一個有呂后、武則天之權,而沒有那兩人之惡的好人,至始至終她都為家國的安定貢獻力量,沒做出任何越禮之事,也沒有任何私心。

吐槽機有時甚至想如果張氏能多活十年,估計土木堡之變壓根就不可能發生,起碼她不會允許朱祁鎮貿然親征。甚至王振在做得太過分時,有可能提前死在她手裡,不用懷疑,她絕對有那個能力。


總結起來吧!無論電視劇還是正史裡都沒顯示朱祁鎮殺了張太后,說到家借他一百個膽子也不敢幹出這種事兒,這個在死後都餘威猶烈的老太太可絕不白給。扯淡完畢。


歷史吐槽機


歷史上的張太后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原配、明宣宗朱瞻基的母親、明英宗朱祁鎮的祖母。在明英宗朱祁鎮即位後,封張太后為“太皇太后”。而張太后在1442年,是因為病重而死。

正是因為張太后死了,才給了宦官王振的機會,讓明英宗朱祁鎮在後期發動了“土木堡之變”,導致朱祁鎮被俘,隨從的明朝大臣全部戰死,明朝內部混亂。以上種種都可以說明,朱祁鎮殺害張太后顯然是不符合史實的。


一、明朝歷史上歷經六朝的奇女子——張太后

在明朝了不起的女性有很多,像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妻子馬皇后,以及明仁宗妻子徐皇后在歷史上的評價都非常高。而皇后自古以來是母儀天下的象徵,其權勢自然沒有皇上的大。

而張太后則不同,她一生經歷了明朝六位皇帝,最後是在當太皇太后的位置上去世的,其當時權勢可想而知。但是她卻時刻遵守參政而不亂政的規制,雖有皇太后之權,但絕不弄權,所以在歷史上被稱為“女中堯舜”。

最初的張太后也只是燕王朱棣的兒媳、世子朱高熾的妻子。後來,明成祖朱棣登基,世子朱高熾成為太子,張氏被封為皇太子妃。又因為張太后的孝謹溫順,在侍奉明成祖夫婦上盡職盡責、考慮周到,所以很得明成祖與徐皇后的歡心,這也為後來的明成祖沒有廢朱高熾太子之位打下了基礎。

等到後來朱高熾即位的時候,張太后的長子朱瞻基封為皇太子,而張太后則是立為皇后之後。雖然明仁宗朱高熾在位期間勤於政事,是位賢明的君主,但是還是敵不過生命的終結。在他即位不到一年時間,明仁宗朱高熾就暴病去世了,享年四十八歲。

隨後朱瞻基繼位,是為明宣宗,封母親張太后為皇太后,張太后在當時的明朝是第一位皇太后。而那時候國家的一些大事也需要聽從張太后的裁決,再加上明宣宗朱瞻基也對母親又是孝順有加,所以在當時的明朝也算是安寧祥泰。

張太后常常教誨,明宣宗朱瞻基要想做一個百姓擁戴的皇帝,就要讓百姓安居樂業。所以張太后請求“三楊”等先朝舊人“勉輔嗣君”,而明宣宗朱瞻基也不負所望,在位期間實行重農政策,賑荒懲貪,讓當時的明朝成為了歷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時期。可以談的上是與明仁宗時期並稱為“任宣之治”。

可好景不長,在明宣宗朱瞻基當了10年皇帝后,就意外去世了,享年36歲。這個時候,應該需要另立新主,至於新主是誰?當時的朝廷也是議論紛紛。

有人說是立襄王朱瞻墡為皇帝,張太后聽到這個消息之後,馬上召集所有大臣到乾清宮,指著當時只有9歲的朱祁鎮太子哭道:“這就是新天子啊!”


二、眾大臣提議張太后垂簾聽政,為什麼張太后會拒絕?

明宣宗朱瞻基去世之後,年僅9歲的朱祁鎮即位,是為明英宗,其張太后被封為“太皇太后”。其實在明宣宗朱瞻基臨終之前曾交代過,以後朝廷政務必須稟報給張氏。所以在明英宗朱祁鎮即位後,眾大臣曾提議讓張太后垂簾聽政。

但是,這一切都被張太后拒絕了,其原因是:她認為垂簾聽政是違背祖宗法規的事情,比起垂簾聽政,她更願意督促皇帝學習,監督大臣輔政。由此可見,張太后是明朝歷史上非常偉大的一位女人。

從這件事之後,朝廷上下官員無一不稱讚張太后的人品,以及她母儀天下的風範。張太后雖然不聽政,但是內閣的“三楊”也會變相的將一些國事上的裁決權交予張氏,以求朝廷的穩定。


三、當“三楊”失去了張氏支持,明朝開始由盛轉衰

這裡的三楊是指楊士奇、楊榮、楊溥,他們是明代“臺閣體”詩文的代表人物,同時也是明朝內閣的成員,史稱“三楊內閣”。在“三楊”的影響下,明宣宗時期勤政愛民、信用賢良,讓內閣成員相互配合默契,其陣容也是強大而高效。

而到了明英宗朱祁鎮政治初期,正是因為張太后給予了“三楊”等內閣大臣充分的信任與支持,“三楊”才能展開拳腳,維持朝政的清明與社會的穩定。從某方面來說,當時的朱祁鎮因攝於張太后的權威,所以不管怎麼寵信宦官王振,也不敢過於張揚。

而張太后對於宦官王振是不待見的,因為張太后發現王振待在明英宗身邊很不守規矩,甚至多次想給王振賜死。後來在明英宗朱祁鎮和其他大臣求情的情況下,才勉強放過王振。因此,在張太后有生之年,王振一直無法真正擅政。

等到明英宗朱祁鎮即位的第八年,當張太后去世的消息傳來後,“三楊”失去了“張太后”的支持,同時,朝廷也失去了對王振的嚴加管控的人。失去控制的王振仗著明英宗朱祁鎮非常的相信自己,也因此變得越來越放肆。

況且,失去張太后支持“三楊”又不能像王振那樣善於用心計,在與王振的爭鬥中節節敗退,以至於王振輕而易舉的就能盡攬明朝的政權,最終釀成土木堡之變,明朝也因此由盛轉衰。

綜上所述,張太后作為一個嫁入皇族的平凡女子,一生經歷了明朝的六個朝代,在位期間協調君臣之間關係,限制內宮對朝廷政事的干預,注重群臣的品行與才能,見證了明朝的輝煌成就。而張太后死後,明英宗朱祁鎮還為太皇太后上尊諡為“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因此,朱祁鎮殺害張氏是不符合史實的,希望我們以後在回顧歷史的時候要辯證的去看待問題,以史為鑑,這樣也能幫助自己更好的做出理性的判斷。


秋原歷史


陰謀論者無所不在!朱祁鎮殺張太后?這從何談起。明朝歷史上共出現了兩位張太后。其一,朱高熾的老婆,朱瞻基的母親,誠孝張皇后。其二,朱佑樘的老婆,朱厚照的母親,孝康敬皇后。她們兩人都是明朝歷史上比較重要的的人物,對明朝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孝康敬皇后和朱祁鎮根本不是一個時代的,所以我們就不多提了。而誠孝張皇后則是朱祁鎮的祖母。事實上誠孝張皇后對於朱祁鎮可以算的上恩重如山,朱祁鎮繼位時期由於年幼,所以誠孝張皇后便成為實際上的攝政,她也是明代第一位皇太后以及第一位太皇太后。朱祁鎮對於祖母誠孝張皇后感激甚深,他又如何會殺張太后呢?

誠孝皇后張氏是洪武年間正三品指揮使張麒的女兒。洪武二十八年,燕王朱棣立長子朱高熾為世子。而早已嫁給朱高熾的張氏,地位自然水漲船高成為了燕王世子妃。朱棣造反成功後,朱高熾順理成章的被冊封為太子。而張氏也成為了尊貴的太子妃。當時朱高熾的太子之位雖然穩如泰山,但朱高煦一直虎視眈眈盯著朱高熾的太子之位。張氏是一個聰敏的女人。她知道真正可以決定朱高熾前程的人是誰,所以張氏在孝道方面下足了功夫。也因此朱棣和徐皇后十分的喜歡張氏。張氏也因此幫助朱高熾獲得了朱棣的不少好感。

歷史上朱棣多次有過廢立的念頭。但一方面因為徐皇后和大臣們竭力阻止。另一方面,因為張氏給朱高熾生了一個十分聰明好學的兒子朱瞻基。朱棣又十分喜歡朱瞻基。所以朱棣又看在張氏和她所生的兒子朱瞻基的面子上,才徹底熄滅了廢立太子的心思。朱棣死後朱高熾繼位,張氏順勢也成為了皇后。朱高熾對於張氏十分的感激,所以後宮之中大小事務都交給了張氏處理。而張氏也處理的井井有條。但朱高熾是個短命鬼。在位不足一年就駕崩了。隨即太子朱瞻基繼位稱帝。

朱瞻基當上皇帝后,尊封母親張皇后為皇太后,張氏因而成為明代第一位皇太后。當時的軍國大事也都由張氏一手操辦。張氏也十分的有本事,天下大事處理的井井有條,朱瞻基對於自己這個強悍的母親也十分的孝順。一時間兩宮慈孝天下皆知。張氏不僅在治國方面能力出眾,而且在教導朱瞻基治國勤政方面也做的十分出色。朱瞻基能成才,張氏居功至偉。更關鍵的是,張氏深知外戚的危害,在她大權在握時期,她一直十分抗拒自己的家人參與朝政,並且一直對他們的權力慾保持克制

朱瞻基死後,年僅九歲的朱祁鎮,在張氏的幫助下接替了朱瞻基的皇位。朱祁鎮繼位後尊張氏為太皇太后,凡朝廷大政均奏請張氏而後行,大臣們請求張氏垂簾聽政,但張氏以祖宗立法不得破壞為由拒絕了。後來張氏不僅親自教導朱祁鎮。還給朱祁鎮親自挑選了賢良仁義的大臣作為輔政大臣。歷史上三楊閣老,實際上都是張氏提拔起來的。後來臭名昭著的大太監王振,在張氏還活著的時候一直不敢表現出絲毫的野心。直到張氏死後王振才敢出來興風作浪。正統七年張氏駕崩,自然死亡。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今天大年初二,炒米祝各位條友新年快樂,萬事順遂。安心呆在家裡,多刷頭條,關注時事!

在《大明風華》裡,張太后卻是一個和正史中張太后完全相反的角色。她擅權囂張,任用自己的弟弟以及閹宦,胡作非為。


而且在對朱祁鎮的教育上,婆媳雙方的態度也是截然相反。張太后過分溺愛朱祁鎮,導致了朱祁鎮後來的朱祁鎮貿然親征,土木堡之變,當了俘虜皇帝,使得祖宗基業動盪,成為了一代罪人。

在土木堡之變後,朱祁鎮被瓦剌俘獲,張太后還是希望和瓦剌人議和,用重金贖回自己的親孫子。

然而這個過程當中,和兒媳婦孫若微之間發生了劇烈摩擦。當然孫若微因為是大女主,所以她必然都是決策正確且英明的,發生爭執。最後孫若微英明決策,重用於謙,扶持朱祁鈺成為皇帝,拯救了大明。


而朱祁鎮後來被瓦剌放歸後,就完全變了一個人,所以最後為了遮醜,他甚至殺掉了溺愛他的奶奶張太皇太后,所以張妍最終就成了個笑話。

但在正史上,正統7年的時候,張太皇太后就已經過世了。“土木堡之變”八竿子和張妍打不著關係。

反而是在《明史》中,張太后不但沒有縱容自己的弟弟張克儉胡作非為,反而是“馭弟甚嚴”;更不可能會寵幸閹宦,反而是有關於張太后當著內閣輔臣的面,作勢要殺掉王振的記錄。所以導致了王振在張太后活著的時候,唯唯諾諾,絕對不敢幹預政事。


後人唯惋惜的是,當時如果張太后殺了王振,就不會出現後來的“土木堡之變”了。

土木堡之變實際上發生在正統14年,那一年張太皇太后,已經死了7年了。而孫若微卻在,並且的確沒有張太皇太后掣肘她了。真正溺愛朱祁鎮的究竟是誰,不言而喻!


炒米視角


不是,這問題從何說起啊?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都沒有說過朱祁鎮殺了張太后。就連顛覆人物形象的《大明風華》,也沒敢魔改到這種程度。

歷朝歷代都有後宮、外戚亂政的事例,唯有明朝沒有。朱元璋吸取前朝教訓,立下後宮不得干政的規矩,為了保障規矩得以實施,後來的朱家子弟娶的都是出身平常的小家碧玉,家族沒有勢力,不能形成外戚集團,干政的後宮女子也就很少。

(《大明風華》裡的張太后)

一眾安於宮中生活的后妃中,張太后是個例外,她是明朝極其少見的傑出女性政治家。具有極佳的政治頭腦,在夫死子亡後輔佐年幼的孫子朱祁鎮登基為帝,重用賢臣,成為大明王朝實際上的掌控者。

張太后的政治才能不下於呂后和武則天,尤為難得的是,雖有呂、武之能,卻沒有她們貪戀權力的慾望。她對自己的定位始終是幫助孫子守好祖上傳下的江山,如此就能對九泉之下的丈夫和兒子無愧於心。擁有極權執掌天下的過程中,她沒有迷失自己。

前一陣熱播的電視劇《大明風華》裡,最讓我無法接受的就是對於張太后的胡編亂造。真實的張太后,對家人約束極嚴,甚至嚴苛到不公平的程度,從來沒有為自己的家族謀私利。

(《大明風華》裡的張太后)

她的父親張麒,死後才被追封為彭城伯;

她的大哥張昶,是跟著明成祖朱棣起兵靖難的功臣,立過卓越功勳,朱高熾數次想要為他加官進爵,都被她勸阻了,只襲了父親張麒的彭城伯之爵;

她的二弟張升,參加過北平保衛戰,又跟著朱棣數次深入大漠,論功早該得爵位,卻被她壓了下來,大臣們看不下去,一再舉薦張升,她全都否決,直到後來張昶死了,張升才被封為惠安伯。

《大明風華》裡那個貪婪跋扈的張克儉,不知道是哪裡冒出來的,張家沒有這樣的子弟,張太后更沒有這種兄弟。

劇中張克儉掌管互市,四處劫掠關外人,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最終逼反了瓦剌。我認為這一情節是《大明風華》最大的問題,犯了根本性的錯誤,依劇中的邏輯,瓦剌發動戰爭似乎情有可原,瞬間把國仇家恨拉低到了某個具體的紈絝身上,格調立刻下降。

而一直維護張克儉的張太后,彷彿成了土木堡之變的元兇,背了個大黑鍋。實際上瓦剌侵擾明朝,最本質的原因是想從明朝獲利,和個人行為沒有關係。

為了突出女主孫若微的優秀,這部劇不顧史實,肆意亂改,張太后、胡善祥被硬生生黑化。我們能說什麼呢?只能說還好自己略懂一點歷史,否則就被編劇當成智障了。

前面說過,張太后掌權而不貪權,隨著孫子的逐漸長大,她也逐漸退回內宮,所以朱祁鎮沒有任何理由殺她。如果張太后把孫子當傀儡,朱祁鎮的親信太監王振早沒命了。

張太后看出王振不是個好人,數次訓斥他,有次還差點令女官殺之,刀都架到脖子上了,朱祁鎮一再求情,張太后就放過了王振。

這位王振,後來攛掇著朱祁鎮御駕親征,又指揮失當,導致幾十萬明軍覆沒、朱祁鎮被瓦剌俘虜,向來被視為導致土木堡之變的罪人。

雖然很可惜張太后沒有誅殺王振,但也能從這件事情看出張太后對皇帝朱祁鎮的尊重,她並沒有因為自己的想法而違背孫子的意願。

那為什麼張太后沒有阻止朱祁鎮親征呢?因為那個時候她已經過世幾年了。朱祁鎮之母孫氏還活著,可她顯然沒有《大明風華》裡那麼厲害,壓根阻止不了。

總之,朱祁鎮沒有任何理由殺祖母張太后。如果他那樣做了,必將面臨天下臣民的口誅筆伐。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明仁宗誠孝張皇后逝世於公元1442年11月20日,是明英宗朱祁鎮的奶奶。明英宗朱祁鎮第一次登基為帝是公元1435,時年八歲。由於明英宗朱祁鎮年幼,因此張太皇太后攝政,國家大事皆決於張太皇太后。張太皇太后死時,明英宗朱祁鎮才15歲,他還沒有還得及親政。因此朱祁鎮不可能殺張太皇太后,事實上張太皇太后諡號是朱祁鎮決定的,諡號為"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

張太皇太后攝政期間,她信用"三楊"、張輔、胡濙等五大臣輔政,使正統初年的朝政相對清明。對於宦官王振,張太皇太后是極力打壓,因此張太皇太后攝政期間,王振一直無法擅權。攝政當天,張太皇太后派人把太監王振叫來,王振跪在地上,張氏突然臉色一變,厲聲喝道:你侍候皇帝不循規矩,應當賜死!身旁的女官們應聲而起,將刀放在王振的脖子上,嚇得王振渾身顫抖。

這時,英宗和五大臣都跪下為王振講情,張氏才饒了他。接著警告他說:你們這種人,自古多誤人國,皇帝年幼,哪裡知道!現因皇帝和大臣為你講情,且饒過你這一次,今後再犯,一定治罪不饒。 此後,張氏時常派人到內閣詢問政事,一旦得知有王振獨斷而未交內閣商議的,就馬上派人召王振來責備他。 張太皇太后去世後,明英宗親政,他寵信太監王振,導致了王振專權,以及後來的土木堡之變。

《明史演義》王振用事,禍啟英宗,太皇太后洞燭其奸,令女官擬刃於頸,其明智更不可及。乃帝臣乞請,不即加誅,大奸未去,貽誤良多。

大秦鐵鷹劍士


作為張太皇太后的孫子輩,朱祁鎮是沒有可能,也沒有理由殺張太皇太后的,如果她在朱祁鎮南宮復辟時還活著的話,那朱祁鎮最多就是把她軟禁起來,不可能說殺就殺了。

《大明風華》中,由於張太皇太后(張妍)過度寵愛朱祁鎮,處處和“虎媽”孫若薇對著幹,包括起用太監王振、重用親弟弟肆意妄為,禍亂朝綱,直接導致了之後朱祁鎮御駕親征、土木堡慘敗等事,朱祁鎮當了俘虜皇帝,祖宗基業動盪。


朱祁鎮在受苦了一年後才回到紫禁城,可早已是“城頭變幻大王旗”,紫禁城的主人已經變成了自己的弟弟朱祁鈺,而朱祁鎮這個所謂的太上皇,卻只能揹著個“昏庸無能”的名頭,在南宮“住了七年之久,期間自己的性命,包括妻兒的性命都無法保障,到最後妻子還是給朱祁鈺給殺了,這也逼得朱祁鎮正式黑化,發動奪門之變,用血強奪回皇位。

張太皇太后在聽到孫子被俘獲的消息後,想著和瓦剌議和救回朱祁鎮,可媳婦孫若薇不許,兩人大吵了一架,張妍更是被活活氣死了。朱祁鎮復辟後,又因為殺于謙一事和母親孫太后發生了矛盾,孫太后甚至放出了生生世世永不相見的狠話。


朱祁鎮當年的一意孤行,卻導致了疼愛自己的祖母去世、母親如仇人、妻兒被殺、本來相親相愛的弟弟被害,自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這時候朱祁鎮最想殺的人,恐怕還是那個禍國殃民的王振,而不是自己的祖母孫妍,或者是母親孫若薇。

所以不論是正史還是《大明風華》,朱祁鎮都沒有殺祖母太皇太后的可能,總不能說祖母對孫子疼愛是錯的吧,同樣她也不可能殺母親,畢竟自己能安全回來和奪門復辟,母親孫若薇都出力不少,是自己的功臣。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一貳一橙



朱祁鎮為什麼殺掉自己的奶奶張太后,這會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問題。其實在歷史上,張太皇太后早就死在了土木堡事變之前。如果這位老太太還活著,朱祁鎮根本不可能這麼荒唐。

當然說朱祁鎮殺掉了張太后,主要是針對於《大明風華》這個電視劇的劇情來說的。但是這個說法非常的不準確,因為當時的太后是朱祁鎮的母親孫太后,所謂的張太后,實際上是朱祁鎮的奶奶,應該是太皇太后。



就按照劇情的來說吧,張太后縱容自己的弟弟在邊境上掌管互市。所謂的互市就是邊境貿易市場,蒙古人拿自己的馬匹和各種動物毛皮,來和中原人交換鹽鐵布匹等生活物資。

張太后的弟弟張克儉帶著自己的手下,對參與互市的瓦刺人大肆屠殺搶劫財物。這就引起了蒙古人的強烈不滿,瓦剌也先曾向大明朝廷提出多次抗議,但都被壓了下來。


在這樣的情況下,瓦剌也先認為忍無可忍,無需再忍。畢竟這個時候的瓦剌已經非常強大,基本上統一了草原各個部落,並且還征服了長白山附近的女真部落,勢力空前強大,他認為有能力和大明一決高下。

在大明的這一邊,張太后非常寵愛自己的孫子朱祁鎮。孫太后多次想懲罰自己的兒子朱祁鎮都被張太后阻止了。在戀愛中長大的朱祁鎮自然變得無法無天,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土木堡事變的悲劇就是這樣發生的,朱祁鎮被活捉了。在中國的農村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說一個窮人家的孩子,被自己的母親無限寵愛,到社會上就成了一個任性胡為的人,最後因殺人被處決。在臨死前,他要求見自己的母親一面,一口把他母親的乳頭給咬掉了。他說,正是母親的溺愛害了他,這是他最後的報復。

對於朱祁鎮來說同樣是如此,經歷了土木堡之變20萬大軍的慘敗,又在瓦剌也先部落被關押了一年之久。好不容易顛沛流離回到了北京,自己的皇位早已經被弟弟朱祁鈺繼承,朱祁鎮在南宮度過了最悽慘的7年。


在朱祁鎮重新成為皇帝的時候,他就把自己的一腔怒火都發洩在了張太后身上。正向那位咬掉母親乳頭的殺人犯一樣,朱祁鎮在做最後的清算工作,他把自己的所有不幸都歸結在張太后身上。

當太后活著的時候曾經是朱祁鎮心中最大的陰影,這在明史上是有記載的。朱祁鎮非常喜歡和小太監一起玩,多次遭到張太后的譴責。因為朱祁鎮寵信大太監王振,張太后差一點殺掉了王振。

在土木堡事變中,王振被亂軍所殺。當朱祁鎮重新當上皇帝后,他非常懷念自己的這個小夥伴兒,就決定為他立祠堂。既然王振是對的,那麼張太后就是錯的,殺掉他就是為了實現自己心中的正義。

在中國歷史上,國家就是皇帝的家,就是皇帝一個人的私產。皇帝願意怎麼來就怎麼來,皇帝認為對的,那就是對的。皇帝認為是錯的,那就是錯的。

朱祁鎮同樣是如此,他認為自己從小就沒有錯過。如果有錯也是別人的錯,哪怕貴為張太后也同樣如此。既然張太后有錯,那麼朱祁鎮就要殺掉她來糾正錯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