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佛系”,“儒系”才是教師該有的狀態


因懲戒逃學學生,原五蓮二中的楊老師被教育主管部門的“組合拳”擊中——扣績效、不再續聘、拉進誠信黑名單,如果不是後來的“翻轉”,楊老師的“飯碗”很可能會被直接砸爛;銅陵為學生勸架的周老師,學生家長來校鬧事並提出無理要求,周老師不堪其辱選擇輕生……。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老師們無可奈何,紛紛表示要做“佛系教師”。

老師們的心情可以理解,可若所有老師都合起雙掌,變身為看破紅塵、你高興就好的佛系師太,誰會是最終的受害者,是學生,是社會的未來,也是我們教師自己。

這話在賭氣的時候說說也就好了,我們做教師的,切不可當真。當我們真的合起雙掌,任由學生為所欲為,那真的就是妄為人師了。

比起“佛系”,“儒系”才是教師該有的狀態

一、“佛系”雖然實屬無奈,但不應該成為老師的日常工作狀態。

我們學校的老師,每個學期,都要遇到幾個淘氣學生和幾個“惡劣”家長。雖然我們也生氣地說“不管了”,可那只是一時氣話,沒有誰真正“不管”。

我有一個學生, 第三次考了倒數第一,叫家長來談話,這位家長來了之後,蹦起來和我吵架,說我“就會叫家長,孩子交給你們了,成績不好,都是你們教的不好!”

這個學生,課堂上說話走動吃東西睡覺是常態,在寢室晚睡竄寢欺負人是拿手好戲,每個星期都要被寢室管理員投訴,就是這樣的孩子,家長不覺得自己孩子的有問題,反而指責老師不會管教。我也很生氣,發誓不管他了,可是事後還是該怎麼就管怎麼管。

不管怎麼樣,做了教師,教書育人就是我們的職責,學生再怎麼樣,也只是不懂事的孩子,家長不明事理,我們不能和他們一樣,所謂“不能和他們一般見識”,家長不想來學校,那就別來,在學校做工作就可以了,想想辦法,這個方法不行就換別的方法,不能真的“不管了”。

“佛系”不是我們做教師該有的境界。我們常給學生講堅韌、講遇難而上、講做人不能輕言放棄,講風雨過後是彩虹,講方法總比困難多,等等,可是當我們自己遇到困難就退縮的話,那不是愧為人師嗎?所以,佛系我們說說就好了,萬不可把它作為我們的工作準則。

比起“佛系”,“儒系”才是教師該有的狀態

二、教師應該儒系

(1)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未來。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縱然有的學生調皮搗蛋,頑劣異常,令老師和其他同學頭疼,但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家庭的未來和希望,有毛病,也有受教育的權利。我們做教師的,沒有理由放棄,而應該學習儒家積極的態度,儘自己最大能力把學生拉到學習的道路上來。

(2)個別老師愛走兩個極端,一個是太嚴厲,一個是無作為。

網上很多人評論,老師愛走兩個極端。

第一個極端是極度認真負責,細心嚴厲,尤其女教師,關心學生的方方面面,學習、就寢、衛生、紀律等等,學生那個方面做得不好,就生氣發脾氣,因為心急,難免嚴苛,於是引起學生反感、家長不滿,引發家校矛盾。

當受到打擊的時候,一下子心灰意冷,尤其受到學生及其家長的否定的時候,最容易受傷。況且,有的領導不給老師撐腰,不管是不是老師的責任,不分青紅皂白,批評老師,甚至讓教師給家長賠禮道歉,嚴重傷了老師的心,受到教訓的老師再也不敢管學生,不敢盡職,做起了佛系老師,反正不是我兒子,想幹嘛幹嘛去吧,咱又何苦呢?

這其實就是一種賭氣的心態,偶爾一兩次可以理解,但不能作為教師工作的常態。

(3)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作為一個老師,誰不想桃李滿天下呢,我們中國人,大部分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想有點作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很多老師是抱著“長大後,我就成了你”的美好願望走上教師崗位的。每個說自己做佛系教師的教師,都是被現實打擊怕了而已。

雖然屢遭現實打擊,也不應該放下自己當初美好的願望。當我們退休的時候,想起自己的從教之路都是毫無作為的佛系,難免會有遺憾,所以,我們每一個教師都應該積極地工作,即使在夾縫中求生存,也不應該放棄自己的初心。

比起“佛系”,“儒系”才是教師該有的狀態

三、怎麼做到儒系

1、不消極不賭氣,積極想辦法。

老師確實會遇到不公平,遇到不明事理的家長,可是各行各業都有困難,都有不為人知的辛酸,作為教師,我們不能遇難就退,要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要相信自己的努力不會白費,也總會有人理解。

要多和家長溝通,要懂得迂迴,變換方法,多站在學生和家長角度想問題。有時候,家長不理解,就是因為他們知道老師的用意或者實在太尷尬,比如我們最常用的“陪讀”的方法,很多家長就排斥不理解,我們要給他們講清楚利害關係,取得他們的支持,如果真的不願意,也可以變通一下,不在教室陪讀,待在校園裡一樣可以起到威懾的作用,即達到目的,也維護了家長的面子。

很多時候,我們想想辦法,家長和老師的矛盾都可以化解,實在不行,交給領導也是一種方法。

2、要學會安慰自己,遇到實在無法解決的困難,要學習孔子的“用舍行藏”。

儒家教我們達則兼濟天下,我們在這個位置,就要盡一份心力,可是當我們真的無能為力的時候,我們也要學會適當放下,任何人都有無能為力的時候,醫生不能救活所有的人,教師也不管教好所有的學生。

不對所有的學生和家長一棍子打死。對於能管的學生,能講通的家長,我們好好管,不辜負家長的期望;實在沒法管的學生,我們也沒必要一條道走到黑,要懂得“獨善其身”的道理,勸自己放下。

3、勇於突破唯分數論。

曾前聽到一個教育名家講自己的故事,她說之前自己最在乎的是學生的分數,為之奮鬥的也是學生考好成績,考好學校。雖然學生成績還可以,但師生關係不好,因為當學生達不到她要求的分數時,她會對學生嚴加斥責,自己也變得暴躁易怒,一度差點抑鬱。

後來她想明白了,分數不是衡量一個孩子的唯一標準,於是她就放棄了追求分數,變為幫助學生成長,看淡分數,慢慢的她和學生的關係越來越好,她也越來越輕鬆,學生喜歡,家長也喜歡。

所以,我們要改變我們的思想,放下分數,看見學生其他的優點,給他們展現的機會,讓他們體驗成長的快樂,讓他們找到更好的自己,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做到這一點很難,但是很值得。

比起“佛系”,“儒系”才是教師該有的狀態

寫在最後的話,作佛系老師,或許會輕鬆一點,但不應該是我們教師的真正狀態,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學習儒家積極做事的態度,滿懷對學生的希望和關愛,為學生的成長努力,即使有點小牢騷,但過後依然眼裡有光、心中有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