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景公真當是“如廁,陷而卒”?側面解讀古代馬桶的進化史

晉景公真當是“如廁,陷而卒”?側面解讀古代馬桶的進化史

近年來,聯合國兒童發展基金會一直倡導“廁所革命”,先後有菲律賓、中國和印度等眾多發展中國家實行。這其中最嚴重的的莫過於印度,其國內如廁不用紙巾和露天而廁問題非常嚴重。更有甚者,直接將糞便排到了他們的母親河—恆河當中。而我國的廁所淵源可謂是流傳已久。你知道嗎?在我國曆史上,真的有人曾經掉進過糞坑。

一、 一代霸主,身陷囹

晉景公是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五位君主。他的名字叫做姬獳,一生當中在柳棼之戰和穎北之戰兩次大敗強大的楚國。還滅掉了經常襲擾邊境的赤狄,也戰勝過齊國最後克楚制霸,使得晉國成為當時勢力最強的諸侯國。景公此人,後世評價頗高。認為他沉著冷靜,勝不驕敗不餒而且還能容人。但是他去世的原因,難免令人所不齒。

1. 亡於廁所之中

《左傳》“

成公十年,晉侯(晉景公)將食;脹,如廁,身陷而卒”。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在晉景公晚年時期從絳遷都到了新田。在將其改名為新絳之後,他做了一個非常奇怪的夢。在當時各個國家,都有國師,其人通曉巫蠱靈異之術

晉景公便問巫師,這個噩夢有何象徵。巫師回答道“公無新麥食矣”。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就是他活不到麥子再長出來了。而後,景公的身體便一日不如一日。便差人前往秦國,求助他們的醫師,名為醫緩

這時景公又做了一個夢,疾病成了兩個幼童。其中一個說“醫緩乃為良醫,恐傷及彼此;乃亡之乎?”另一個則非常淡定的說“吾於肓之上,膏之下,胡能奈我何?”而醫緩到後則直言“公以病入膏肓,命不久矣”。值得一提的是,病入膏肓這個成語便出自於此。

晉景公真當是“如廁,陷而卒”?側面解讀古代馬桶的進化史

此後景公想起了巫師講的新麥之事,便令人四處找尋而後將巫師殺掉。景公在正要開飯之際,肚子大脹。於是便起身去如廁,不幸的一幕發生了,他失足掉進廁所而亡。這也是我國曆史上唯一一位如廁而死的君王。

2. 景公的死因究竟為何?

我們現在大部分人使用的蹲便器或者坐便器,都是有一個四方形的孔。別說是人,就連稍大點的器物都裝不下。但古代則不同,在那個時候大恭後擦拭都沒有紙。春秋時期是用的曬乾的樹葉,而到了宋朝則用小棗。而這隻限於,大戶人家。

至於古代的馬桶,則更類似於現在華北地區農村的“欄”。裡邊大多數養著牛或者雞等牲畜,如廁時便蹲在蓄糞池旁邊的水泥板子上。今天的環境都如此之簡陋,則更不用提古代時期了。

就正常人而言,一直蹲著猛然起身還會產生眩暈之感。景公死亡的原因有兩種可能,一是蹲的

時間過長驟然而起腦部供血不足再加上年老體虛所以一頭倒向了糞坑之中。另一種原因是感覺脹氣後,一直蹲著全身的力氣都使往一處,也就是用力過猛導致了血管破裂而後失去意識,倒地而亡

二、 廁所的不斷進步

古往今來,任何事物的進步都是有種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目前來說,世界上最早發現的廁所遺址是在我國陝西半坡遺址中發現的五千年前的土坑。據專家推斷,這應該是“公共廁所”。但至少可以說明,我國絕對是禮儀之邦在未開化之際便有了羞恥之心。

1. 春秋戰國時期

晉景公真當是“如廁,陷而卒”?側面解讀古代馬桶的進化史

《周禮》雲“廁,宜常修治,使潔清也”。先秦時期,各個國家四分五裂。一直沒有對廁所有一個統一的名稱,清、圊、偃、屏、廁等等。《小雅》“於四門各作圊廁,給人便利”。圊,在古代是清潔的意思,而廁所是汙濁之地自然需要經常打掃。

《孟子》“觀室者周於寢廟,又適其偃焉”。偃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仰面蹲下,放倒。而當時沒有坐便器,出恭時自然是要蹲著的。而我們今天所稱的廁所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講述的便是晉景公的這個故事。

春秋時期,禮法盛行,如果就地而如,實在是有辱斯文。所以古人,便用木板樹立起來遮擋於土坑旁邊。晉景公上的這個廁所,應該就是填滿了人體排洩物的大坑。所以年邁體弱的他,掉進去死亡也無可非議。

2. 秦朝的可循環式方法

《史記》

“始皇帝無正兮溷廁,懷德兮何覩?”在秦滅六國之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了度量衡而且順便把廁所也給統一了。全國統一使用溷廁,顧名思義溷就是豬的意思。而這種廁所,就是建立在一個較高的地方。排洩物到了豬圈裡便被其食掉。

這是因為古代的商業貿易不發達,再加上連年的戰亂使得生產力遭受到了迫害。而此種方法可以達到一個再循環的效果。人吃豬肉生存,豬食排洩物長膘,而後待其肥熟之後再將它吃掉。

晉景公真當是“如廁,陷而卒”?側面解讀古代馬桶的進化史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溷廁與現在華北農村解手的欄非常相似。兩者都是蓄積排洩物,而且都屬於一種生態循環的方式,並且都在其中圈養牲畜。但今天的欄,所儲蓄的糞便實則是為了澆地。糞便,就是最好的有機肥料生態環保而且有利於糧食蔬菜的生長。並且,農民還能減少購買複合肥的成本。

3. 漢朝出現重大飛躍

《西京雜記》:“漢朝以玉為虎子,以為便器,使侍中執之,行幸以從。”這個虎子的來源與兩位著名的歷史人物有關。如今大家都知道,漢高祖劉邦是個草莽皇帝,恣意而為任性灑脫。在“先入漢中者王”後,他成為了漢王。

據說有次他在宮中,突然內急而礙於自己的身份也不方便隨地而為。於是便隨手摘下了身邊儒生的帽子,這便是今天夜壺的雛形。飛將軍李廣曾經親射虎,而後讓人鑄成虎形的銅質溺具,供漢武帝小便時使用。以此來體現自己的能力和對虎的蔑視,簡稱為

“虎子”。到了唐朝李淵的祖先名為李虎,因為避長者諱,所以便將其改成了馬子。

三、人生必不可少之地

人有三急,任何能動的生物,都需要排洩。廁所,就是可以緩人燃眉之急的地方。不論富貴還是貧窮,就算是動物也需得將身體裡的食物殘渣以及水分殘留釋放出來。古代的廁所由簡陋到複雜,由露天到有遮蔽這恰恰是人倫綱常不斷進步的體現。馬桶的不斷進化就如同社會形勢的發展。我們由最早的奴隸制社會率先進入了封建時期又不斷的進步走向共和時代。

1.循序漸進的過程

晉景公真當是“如廁,陷而卒”?側面解讀古代馬桶的進化史

“非禮勿言,非禮勿視”,這個觀點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提出。當時的環境太過於簡陋,以至於晉景公這一代梟雄死的如此之狼狽。那時候,不論君王還是百姓的如廁方式都大同小異。直到漢朝,才算是有了長足的進步。

不僅僅是有了輕便的夜壺,而且在出大恭時環境也得到了改善。溷廁中添設了木質踏板和木質扶手,避免了晉景公的悲劇再次出現。《史記》中,呂雉將戚夫人做成人彘時就是使用的溷廁。但是一般達官貴人都不會選擇在豬旁邊出恭,而是專門安排一條水道使排洩物流出。

《漢書》“武帝於宮中如廁,詔衛青;與之攀談匈奴事宜”。漢武帝曾經就邊上廁所邊和衛青談論征討北疆的事情。但並未具體記載,是大或者小。但不難推斷,他可能用的是李廣給的“虎子”。

2.出現真正意義上的馬桶

“餘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馬桶上也”這是在歐陽修的《歸田錄·卷二》中錢思公所說的話。也是史書典籍中,第一次出現馬桶。可見,在宋朝時期馬桶已經非常的舒適了。不然,一代名家不能總是在馬桶上朗讀文章,創造作品。而且當時還有了“糞夫”,但僅限於東京汴梁。

透過《清明上河圖》可見當時開封的盛況,而城市如此擁擠排洩物的問題自然會畢竟嚴重。而糞夫便充當起解決排洩物的責任,他們將這些東西挑回去以後,轉手還能再倒賣,不失為發家致富的途徑。

晉景公真當是“如廁,陷而卒”?側面解讀古代馬桶的進化史

到了清朝,中國的君主集權制度達到了頂峰狀態。而西太后慈禧,尤其以貪圖享受著稱。所以,在如廁方面她也不能懈怠。《清史稿》記載,慈禧當年拜謁西陵時,他的手下盛宣懷在花車內,準備了一個名為“如意桶”的東西。用黃沙蓋住桶的底端,再向上灌水銀,不論是排洩物還是排遺物落於其中都可無跡無味。外邊用上好的絲綢包住,並鑲刻金銀

結語:

我們不得不慨嘆老祖宗的智慧,正是有了他們,才使得現代人可以如此享受生活。而且如廁時的“手伴”也發生了改變。古時是拿著文章,又成了拿報紙,現在則是玩手機。隨著時間的發展,在前幾年又出現了“智能馬桶”。坐在上面,只管酣暢淋漓其餘的全部不用擔心。而且,它相較於傳統的馬桶還增設了除菌的功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