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文化:广场冬夜暖如春

立冬刚过,正值“十月小阳春”时节。

住在县城的一位朋友,乔迁并娶媳,双喜临门。我应邀前往喝喜酒,在朋友家小住了两天。

喜事当天,朋友的厅堂里,亲朋满座,叙旧谈新;宴席上饮茶喝酒,杯觥交错,不亦乐乎!

吃过晚饭,有朋友提议,出去逛逛,我欣然随往。

我们走上泉江大桥,驻足桥头,看一江两岸,高楼林立。变幻无穷的霓虹灯勾勒出大厦的轮廓,闪烁的彩灯倒映在江水里,江流涌动,五彩斑斓。车道上,串串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人行道上,红男绿女,攘往熙来。好一派繁华热闹的夜市景象。虽说是小小县城,却处处洋溢着现代化城市的气息。

走过大桥,信步来到县行政中心大楼前的广场。

大老远就看见广场上华灯齐放,上空漫天红光。阵阵嘹亮的小号声,歌声,催促着我们的脚步。我心一怔,小时候看电影,匆忙赶场的情景又在眼前重现。绕过地摊,穿过花廊,我们进入了广场中央。跳广场舞的阵营庞大,少说也有六七十人,青一色的女同胞,队伍排列整齐,随着强劲的嘣-嚓-嘣-嚓的舞曲节奏,左蹦右跳,前跨后退,手舞足蹈,跳得风生水起。舞曲由强劲转为悠扬,场上彩绸如云,像微风吹过湖面,波纹荡漾,又像劲风压过稻田,稻浪翻滚,此起彼伏,一会儿,她们变戏法似的,转眼彩绸不见了,却展开双扇,翩翩起舞。手中的折扇转甩有声,开合自如,时而“荷叶摇曳”,时而“彩蝶双飞”,轻云般漫移,旋风般疾转。排在队伍后面的几位,都是五十开外的奶奶辈了,动作一点也不笨拙,正像那首歌词里夸张的那样:人有精神啥不怕,老妇也像一枝花,你看那年轻的婆婆,挺起那腰板也像十七八。

跳过一轮又一轮,直到舞场边沿的条凳上,石墩上放满了各色外套,毛衣,才到中场休息了。

乡镇文化:广场冬夜暖如春

我们又转到广场的右侧的花圃前,四个二胡手一字排开,正在拉着《十送红军》,虽然艺术水准不很高,合奏中偶有一声不谐之音,却丝毫不影响大众的欣赏情趣。与四位相对的五十开外的二胡手,可能是他们的业余指导,是主胡,且称他为“领头胡”吧,他除用响亮的琴声作为引领,还以摇头摆脑的动作示意指挥,拉弓运弓十分卖力,琴声特响,我都担心他拉断琴弦,可他一脸的陶醉。只见他频频点头时,旋律低沉缓慢,婉转悠扬;昂首仰天时,曲调高昂激越。随着他的脑袋猛然一扬一偏,再拗过去,猛回头头来,深深一点,琴声嘎然而止。“领头胡”站起来,一个鞠躬,一声“谢谢”,博得掌声四起,“领头胡”带着一脸的自豪和满足,坐下来,招呼着其余四位,琴声又起了。

音乐的起承转合,轻重缓急,好像全在“领头胡”的掌控之中,其余四位亦能心领神会,心有灵犀。这一独特的二胡演奏组合,新颖的指挥,我还第一次见识,感觉颇有创意。

一声雄浑粗犷的男高音在广场的左侧响起,是耳熟能详的陕北民歌《信天游》。我们走进歌声飘起的场地,要不是亲眼所见,我还不敢相信,这歌声出自于头发半白的老农之口。朋友在我耳边小声嘀咕:说唱歌的老农是朋友的同乡,隔三差五就能看见老农在这里唱歌,原是村里上过初中的地道农民。儿子在县城开了家土菜馆,近两年老农便洗净泥腿,上岸进城带孙子,原在村里,也算个文化人,能随意哼几声山歌散调什么的,毛笔字也写得还顺眼。看他一身农民装束,想不到居然在这里一展歌喉,作为一个农民,能唱出这样的水平,还真不错,要是系上红腰带,头上扎上白毛巾,那纯粹是陕北老农一个!

“再来一首”,“再来一首”!

老农说了声“谢谢鼓励”,谦虚地退出场子。

接着出场的是一位穿着束身毛衣,凹凸分明的年轻少妇,她拉着一位中年男子,手拿话筒,双双走进人圈中,“我俩唱一首《纤夫的爱》,希望大家喜欢”。音乐响起,“妹妹坐船头,哥哥岸上走,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男女对唱,情真意切。男声憨厚朴实,女声却像用泉水洗过似的清纯,甜美。观众被感染了,随着轻松欢快的旋律,大家以掌击拍:“啪——啪——”节奏感特强,唱者与听者产生了强烈的互动。

我虽不懂唱歌,但凭听众的反应,却觉得他们的演唱很“专业”了,听其歌声,观其身貌,如果时光倒退十多二十年,那“岸上哥哥”准是英俊潇洒,而“船头妹妹”定是美若天仙……

广场一角灯柱下的一小块场地上,正在表演太极拳,一位老者正与一小青年练拳,他们穿着练功服,胸前一排密密的布纽扣特别显眼。老者拳术精道,套路熟练,一招一式,老道精准。少者举手投足,进退自如,两人配合,非常默契,刚柔相济,阴阳互合,老者长须鹤发,颇有大师风范。他们的精彩表演,引来阵阵喝彩。

乡镇文化:广场冬夜暖如春


我们迈上台阶高处,偌大的广场,虽不是人山人海,那倒也是人来人往,东一簇,西一群。卖葫芦串的推着车子,放着录音,在人群的空隙处且卖且行,《冰糖葫芦》的歌声随车飘荡,车上一串红红的小灯泡照着红红的葫芦串,一闪一闪的很是诱人!

广场上,还有很多小朋友,有些小朋友在大人的引领下,骑着彩灯闪烁的各种电动玩具车,在走道上,在花圃间,缓缓穿行。他们的车型各异,像蜗牛,像孔雀,像海豚,给广场增添了另一番热闹。

置身广场,暖意融融,丝丝夜风,吹面不寒,不是春宵,胜似春宵。“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花圃中,山茶花满树花蕾,仔细一瞧,有几株竟微微张开了小嘴,有的悄悄地展开了红色的花瓣,给冬夜添了一抹春色。是它经不住彷如春宵的诱惑,还是忘却了与春天的约定,竟提前开放了?这种“花未全开月未圆”的广场夜景,极富诗意!

乡镇文化:广场冬夜暖如春

夜渐渐深了,随着陆续离开广场的人群,我们也返回原路,回朋友家去。随着脚步的移动,离广场越来越远,但我的心却还沉浸在广场的欢乐之中。

清代才子纪晓岚有过诗句“人道冬夜寒,我道冬夜好,绣被暖如春,不愁天不晓”我却想说“人道冬夜寒,我道冬夜好,广场暖如春,欢乐知多少!”不是吗?改革的春风,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生活。衣食无忧,才有歌舞升平;安居乐业,才有休闲之娱。只有经济的高度发展,改革成果才能让全民共享。

如今,古老的市井文化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广场文化勃然兴起,人们自娱自乐,可唱“阳春白雪”,可演“下里巴人”,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广场文化的大众化,乡土化,多元化,使其迸发出新的生命力,我们相信广场文化这支城市文化的奇葩,在改革春风吹拂下,将开放得更加如火如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