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能遺忘的教會醫院


歷史不能遺忘的教會醫院

在100多年間裡,教會醫院它在介紹西醫西藥,培養西醫和護理人才以及醫院管理等方面都曾做過許許多多工作,併為千千萬萬病患者解除過痛苦或是挽救過生命。西醫和福音得以經傳教士之手傳播至中國。

澳門的眼科診所和廣州的伯駕醫院是傳教士最早在中國建立的醫院。1838年2月,以推動醫學傳教為宗旨的專門機構中華醫學傳道會在廣州成立,它導致一大批醫學傳教士湧人中國,這些傳教士在他們可以立足的地方都首先建立起醫院或診所。

1842後,這類診所和醫院推廣到香港和上海、福州、廈門、寧波等地。1860年後,這類診所和醫院被推廣到整個沿海、沿江和廣大的中國內地。據統計,到1850年,中國至少有10處這樣的場所,1889年有61所。

1900年以後的頭20年,教會醫學事業的發展卻日如中天,迅猛異常,其重要特徵是教會大學蓬勃興起,教會醫學校在各地出現。如廣東女子醫學校、北京協和醫學堂、漢口協和醫學校、濟南共和醫學校、上海震旦大學醫學院;福州協和醫校、瀋陽教會醫學院、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院、成都華西協和大學醫學院系、湘雅醫學校。除上述重要醫學校外,尚有山西川至醫學校、北京中法大學醫學院、女基督教徒醫學院(上海)等數所。

據1913年的統計,教會醫學校學生500人。1915年統計,在華教會學校23所,各類護士學校、藥學校、助產學校36所(參見醫學教育章)。

教會醫院的增長雖不及醫學教育顯著,但是,1900年後的頭10年,一些原著名的教會醫院業已全部重建,原有的醫院幾乎均建在現代化的建築裡。

據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的統計,教會醫院業已遍及全國20多個省區達166所,診所241個,教會醫生301(男207女94)。到1915年,醫生數量達383人(男277女106)。

1921年的統計表明,主要省區均有教會醫院,具體是:河北:醫院24所,獨立藥房(即不在醫院內)7個;安徽:醫院8所;浙江:醫院19所,藥房9個;福建:醫院41所;河南:醫院16所,獨立藥房11個;湖南醫院18所;湖北:醫院27所,獨立藥房8個;甘肅:醫院2所,獨立藥房12個;江西:醫院12所,獨立藥房19個;江蘇:醫院34所,藥房6個;廣東:醫院39所;廣西:醫院4所;山西:醫院11所,藥房12個:貴州:醫院3所,獨立藥房6個;東北三省:醫院25所等。

1936年《中華年鑑》統計,全國20個省有教會醫院426所。無論上海,還是全國各地,最好的三甲醫院其前身大都是教會醫院。

從醫學史來看,近代西方醫療空間的產生,從根本上說,是脫胎於教會與醫學上的特殊聯繫,教會醫院在晚清中國,起初接近的多是無望的病人,無助的窮人,多是社會弱勢群體,因此,從一開始就帶有濃重的人道主義色彩。修道院附設醫院等慈善機構,牧師、教士、修女扮演醫護角色的教義基礎。修道院作為最早的醫院,照料與處理了無數的病人,贏得了民心。

在19世紀30年代,齊魯醫院創辦。該院及醫校的建立在進行文化教育的同時,也為近代的濟南及山東帶來了西方先進的醫學知識,對自然科學知識的傳播起到一定促進作用。

早年齊魯醫院的經費源於美國羅氏駐華基金會和英美十餘個教會團體的捐助,以及哈佛燕京基金年息的貼補和醫院的收入,加以國際間的信息渠道暢通,名醫薈萃,所以發展迅速,與北京協和醫院、上海同濟醫院、成都華西醫院一併稱為建國前中國四大教會醫院,頗負盛名。

1858年底,美國傳教醫生嘉約翰再度踏進廣州城,開始他在中國長達40餘年的行醫生涯。嘉約翰抵廣州後,即在南郊增沙街租下一間店鋪,加以改造和裝修,粉刷一新,使之適和於醫療。1859年1月中旬醫院開業,正式命名為博濟醫院。在這所中國早期著名的教會醫院裡,嘉約翰自任院長長達44年。

博習醫院(Soochow Hospital)是美國南方監理會在中國蘇州創辦的一所西醫醫院。

1882年5月20日,美國監理會派遣2位剛從美國醫學院畢業的醫療傳教士——柏樂文(William Hector Park,和藍華德(Walter Russell Lambuth)從紐約出發,取道英國,於12月2日在上海登陸,12月17日到達蘇州。

藍華德與柏樂文到蘇州後,即在蘇州城東部的天賜莊買了7畝墓地,在原有診所的基礎上創辦了博習醫院。1883年4月8日,醫院動土起建,11月8日,博習醫院正式開業。建成中式平屋8幢,分別作為門診室,內、外科病房,手術室、戒菸室、宿舍、洗衣房及廚房。當時設病床30張。據監理會刊物稱這是中國內地(不包括通商口岸)最早的一所正式西醫醫院。在開辦的第一年的門診量即達到7600人次,他自己也獲得“柏好人”的美譽。

柏樂文在蘇州博習醫院,將許多西方最新發明的技術,例如消毒法、麻醉術、x光機等介紹到中國,蘇州博習醫院是中國最早使用x光機的醫院。1888年,柏樂文又創辦了一個醫學班培養學生,當1901年3月,監理會在蘇州天賜莊創建東吳大學後,該醫學班在1904年歸併東吳大學,籌建醫學院。

1920年,柏樂文利用來自監理會、洛克菲勒基金及地方捐助的20萬銀元,拆除博習醫院原有中式平房,興建1幢3層半住院大樓和1幢2層門診大樓,擁有100張床位。建築工程於1922年春落成,是當時中國相當先進的一所西醫醫院,被美國外科專家評價為“如此醫院全中國僅三、四處而已。”。

1927年春,柏樂文退休返回美國,同年12月14日逝世。他的骨灰被運回蘇州,安葬於葑門外安樂園。

早在1820年,英國傳教士馬札遜(RobertMorrison,1782~1834年)與東印度公司醫生李文斯頓(JohnLivingstone)在澳門開設一家眼科診所,是為基督新教在華行醫施藥的開始。幾個月內,診所便為300名病人施診。1827年,馬、李與新來華的郭雷樞(T.R.Colledge)醫生,在澳門開設眼科醫院,主要為窮人施診,主治眼病,兼治他病,來診者每天平均有40人之多,澳門附近亦有人前往就診。據統計,從1827年到1832年10月,5年之中,共治癒4000餘人。

1835年11月,來自美部會的專業醫師伯駕(PeterParker,1804--一1889年),開辦了東方第一所教會醫院——廣州眼科醫局,即廣州博濟醫院的前身。醫院租用當地商人的樓房,具有一定規模,可以接納200個病人候診,收留40個患者住院。伯駕是近代中國基督教從事醫藥傳教之首位牧師,他的外科手術特別引起人們的關注,妙手回春的消息常常不脛而走,在士紳階層中產生廣泛影響。

廣州醫局在短時間裡飛速發展,病者日增,每日平均赴診者約200至300不等,有時多達600人。伯駕1844年的報告表明,教會醫院成立6年中,共為1.2萬多名患者解除痛苦。

歷史不能遺忘的教會醫院

1890年美國基督教北長老會傳教醫師聶會東夫婦從登州來到濟南,負責該教會在濟南的醫療事務,並與洪氏提凡夫婦及安德遜女士合建華美醫院(今青龍橋北後坡街117號)。這是濟南首家西醫診所和分科最全的醫院。

該院實行男女分診,一般免費診療,並開始實行醫護分工。1891年設養病室,收治住院病人。與此同時,又建立華美醫院醫校,收徒授課,傳播醫學知識。

進入20世紀後,華美醫院、醫校各自經歷了不同的發展歷程。華美醫院在1929年後另設女醫院,以婦、產、小兒科為主,並接受產婦住院分娩,有產床15張,是當時設備較全的醫院。1934年後,併入齊魯醫院。華美醫校則在20世紀初併入濟南共和醫道學堂。

歷史不能遺忘的教會醫院

1903年華美醫校與山東省內青州(今益都)、鄒平、沂州(今臨沂)的三個基督教會醫校聯合,輪流在各地上課。同時英國浸禮會和美國長老會的人開始籌建新校。時值濟南在1904年開埠後,開始以主動開放的姿態吸納異域文明,逐漸成為山東及華北地區較有活力的中心城市之一。在此條件下,英、美兩國教會遂將校址確定在了濟南。

1907年,英國基督徒艾宗敦捐巨資給英國浸禮會,同時美國北長老會也募到了一批款項。第二年秋,兩教會在南關基督教禮拜堂以西動工興建學堂,與聶會東創辦的醫校合併,稱為“共和醫道學堂”。同一年,作為學堂的實習基地,聶會東在今南新街開設濟南共和醫院,分內、外兩科,設藥房、化驗室,美籍醫生徐偉廉任化驗室主任。

1910年3月,濟南共和醫道學堂開始招生學員10名。在醫學大講堂和診病所竣工後,1910年4月17日,濟南共和醫道學堂舉行慶典,並於次年更名為“山東基督教共和大學醫科”,科長(即校長)為聶會東,英國人巴慕德任共和醫院院長。

1914年,在英國浸禮會的全力資助下,濟南共和醫院開始在東雙龍街擴建養病樓和宿舍,並附設省內最早的X光室。1915年9月,養病樓竣工啟用,山東督軍靳雲鵬親臨開幕典禮。

濟南共和醫院是當時中國國內最新型、最寬大、設備最佳的醫院。該院和山東基督教共和大學醫科的建成,為齊魯大學醫學院和附屬醫院的建立奠定了基礎。1916年,北京協和醫院的部分師生併入共和大學醫科。

歷史不能遺忘的教會醫院

齊魯大學

1917年,美、英、加拿大三國的基督教會為便於傳教,在濟南集資興辦了齊魯大學。此後,外國教會醫士團體中國博醫會將南京金陵大學醫科、漢口大同醫學堂的部分師生併入該校,與山東基督教共和大學醫科共同組建齊魯大學醫科,聶會東任科長。原共和醫院改稱為齊魯大學醫科附設醫院,簡稱齊魯醫院,巴慕德任院長。

由於齊魯醫院的經費源於齊魯大學,有美國羅氏駐華基金會和英美十餘個教會團體的捐助,以及哈佛——燕京基金年息的貼補和醫院的收入,加以國際間的信息渠道暢通,名醫薈萃,所以發展迅速,與北京協和醫院、上海同濟醫院、成都華西醫院一併稱為建國前中國四大教會醫院,頗負盛名。1928、1937年日軍兩次侵佔濟南期間,因是外國教會勢力創辦,該院成為戰火中的孤島,免遭兵燹之災。1934年後,華美醫院併入齊魯醫院,成為其門診的下屬分部。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對英、美宣戰,齊魯大學被迫南下成都,與華西大學暫時合併,齊魯醫院則被日軍仁字部隊強佔為傷兵醫院。當時未隨校南遷的英、美人士,全被遣送到濰縣集中營,以尤家駿為首的部分華籍醫護人員,則另行組建“濟南市立醫院”。抗日戰爭勝利後,齊魯醫院重新恢復為齊魯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

解放後,山東的大學幾經調整,齊魯醫院現已成為山東大學的附屬醫院,稱為“山東大學齊魯醫院”。

1898年,嘉約翰在廣州花地建起精神病院,這是中國第一所用西式療法的精神病院。

1911年春,加拿大傳教士福古森(W.D.Ferguson)醫生夫婦利用藥房治病救人,傳播福音。1913年,瀘州地區的第一所西醫醫院:瀘州福音醫院至此正式誕生。

1844年,英國倫敦會的洛克哈特,關閉了舟山診所後,轉移到上海,在南門人口稠密的居民區開設診所。1846年在中國醫學傳教會香港分會資助下,診所遷到上海北門剛剛落成的樓房裡,定名仁濟醫院。仁濟醫院開創了外科消毒法在中國的最先應用。仁濟醫院是上海第一個教會醫院。

1866年湯姆森牧師(Thomson EH.)和美國聖公會共同出資,在上海虹口文監師路與百老匯交匯處租賃中國民房作診所,起名上海同仁醫院。

1908年,上海成立聖瑪麗醫院,創辦者為巴黎天主教慈善姐妹會和主教帕里斯(Paris P.)。初期僅有四個中等大小的房屋和少量病床,1935年醫院建築擴大,擁有70張病床,屬於上海震且大學醫學院的臨床醫院,並在姐妹會的協助下,增設了一個護士學校。

法國天主教傳教士看到上海僅有兩家外國醫院,且遠遠不能應付日趨增多的病人,遂於1864年在上海租界外灘街辦法國醫院。1877年遷至蘇州河北岸,改稱公濟醫院。1880年,美國聖公會建上海虹口醫院(後稱聖路加醫院),文恆裡醫師在此任職。不久,醫院接受了郭實臘醫院董事會提出與聖路加醫院合併的建議,創建郭實臘醫院。

在1885年6月左右,在上海從事醫療工作的還有兩名女醫務人員。最初,美國聖公會傳教士萊芙斯納德(Reifsnyder E.)醫師,於1883年抵達上海,第二年春天,在舊城開一小診所,兩個月後關閉。旋即她又與第一個來華的美國護士麥基奇尼(Mckechnie E.)合作重開診所,對需要入院者轉聖路加醫院。後來她倆募集得一筆總數達12000元的捐款,用於在上海城西門外徐家彙建起一個有20張病床的醫院——威廉森醫院(Williamson M.曾為該醫院捐款,為紀念她,稱威廉森醫院,中國名為:西門婦孺醫院),1885年開診。

1861年洛克哈特終於來到北京,與倫敦會總部聯繫,表示願意幫助教會傳教團在北京開設一所醫院,為中國人施醫給藥和傳教。經過積極的策劃和籌備,北京施醫院終於開門施醫,由洛克哈特兼管,成為近代北京第一個西醫醫院。

1864年,由於健康的原因,洛克哈特不得不再度回國,北京的工作交卸給倫敦會另一個傳教士德貞醫生。

1865年,英國使館收回屬於使館的施醫院用房,德貞的醫院遷至東城米市大街一座佛教寺院。新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院落大門直通大街,原有房屋經過修繕和粉刷,面目一新。新院有病床30張,醫院正門旁樹立了兩杆70英尺高的旗杆,因此得俗名“雙旗杆醫院”。

美國衛理公會1875年派遣醫生來北京。畢業於美國費城女子醫學院的庫姆斯(Combs L.)到北京後自辦診所,後來,與戴維斯(Davis G.作庫姆斯的助手)辦了一所35張床位的婦嬰醫院。

1879年,美國長老會在北京開診所,1886年辦安定醫院。1889年,英國聖公會到北京也開有一間診所。

1902年東交民巷西口的法國醫院建立,床位34張,有一個門診部,放射科,電療室和藥房。

1902年,美國長老會於安定門內二條衚衕重開道濟醫院,

1903年,美以美會(美國的一個宗教派別)於哈德門和東交民巷拐角處,開霍普金斯紀念醫院,由美國的馬薩諸塞州霍普金斯捐款修建。後來,此院增建結核病療養院。

1906年,英國聖公會也於北京開聖盧克醫院及診所。

1866年倫敦會醫生到達漢口設診所,

1868年倫敦會建天津診所,

1869年愛爾蘭長老會醫師在東北營口從事醫療活動,

1870年聖芳濟會在宜昌設有診所,1871年美國長老會醫生進入山東登州,同年,英國浸禮會、蘇格蘭聯合長老會的醫生開始在煙臺活動。煙臺毓璜頂醫院的前身是美國長老會於1890年創建的教會醫院,現已發展成為煙臺市規模最大的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

1874年美國美以美會在九江創辦醫院,同年,美國聖公會醫生進入武昌。

1883年重慶有了美國聖公會的診所,而同年美國公理會醫生在山西太谷縣開創醫療工作。

1885年美國長老會建山東濟南診所。同年,美國基督教紐約長老會在海南海口建福音醫院。

1890年以前,北京通州、張家口、太原、南京、濰坊、成都、福州、北海、常德、長沙、汕頭、溫州、揚州、蘇州、石家莊、保定、青島、南昌、無錫、蕪湖、開封、吉林、瀋陽、西安、蘭州、雲南、貴陽均有教會醫生涉足其間;總之,教會醫學醫藥事業遍佈中國南北大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