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有它的悲哀,如何用微笑担当——品读作家沈从文作品《边城》

《边城》的故事:

茶峒山城一里外的小溪边,看渡船的老船夫和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茶峒城里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老天保和二老傩送,都看上了翠翠。翠翠爱二老傩送,不爱大老天保。天保失望之下驾船离家,失事淹死;傩送因为哥哥的死在心里结了疙瘩,也驾船出外了。雷雨之夜,老船夫死了,就剩下翠翠一个人。翠翠心里想着的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世界自有它的悲哀,如何用微笑担当——品读作家沈从文作品《边城》

写作缘起:

作者沈从文在《关于西南漆器及其他》中曾描述:"还是一次去崂山玩时,路过一个小乡村,碰到人家有老者死亡,报庙招魂当中一个小女儿的哭泣,形成《边城》写作的幻念。当时即向朋友许下愿心:'我懂得这个有丧事的女孩子的欢乐和痛苦,正和懂得你的纯厚与爱好一样多,一样深切。我要把她的不幸,和你为人的善良部分结合起来,好好用一个故事重现,作为我给你的一件礼物。你信不信?'"于是,有了后来的《边城》。

世界自有它的悲哀,如何用微笑担当——品读作家沈从文作品《边城》

名家解读

李健吾:他的小说有一种特殊的空气

沈从文先生的小说,是叫我们感觉,想,回味的。他表现一段具体的生命,而这生命是美化了的,经过他的热情再现的。沈从文先生文章的情趣和细致不管写到怎样粗野的生活,都能够有力量叫你信服他那玲珑无比的灵魂!他有美的感觉,可以从乱石堆发现可能的美丽。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小说有一种特殊的空气,一种舒适的呼吸。

沈从文小说中所有的人物都很可爱。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中。他们心口相应,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比如,父亲听见儿子死了,居然定下心,捺住自己的痛苦,体贴到别人的不安:"船总顺顺像知道他的心中不安处,说,'伯伯,一切是天,算了罢。我这里有大兴场送来的好烧酒,你拿一点喝去罢。'"是的,这些人都认命,安于命。

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良善,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分。唯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力量。这种悲哀,不仅仅由于情节的演进,而是自来带在人物的气质里的。自然越是平静,"自然人"越显得悲哀:一个更大的命运影罩住他们的生存。这几乎是自然一个永久的原则:悲哀。

这一切,作者全叫读者自己去感觉。他连读者也放在作品所需要的一种空气里,在这里读者不仅用眼睛,而且五官一齐用——灵魂微微一颤,好像水面粼粼一动,于是读者打进作品,成为一团无间隔的谐和……

世界自有它的悲哀,如何用微笑担当——品读作家沈从文作品《边城》

汪曾祺:《边城》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

《边城》是写爱情的,写一个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农村女孩子的爱情。这种爱是那样的纯粹,像空气里小花、青草的香气,像风送来的小溪流水的声音,若有若无,不可捉摸,然而又是那样的实实在在,那样的真。这样的爱情叫人想起古人说得很好,但不大为人所理解的一句话:思无邪。

《边城》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这同时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边城题记》)。沈先生从乡下跑到大城市,对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对城里人的"庸俗小气自私市侩"深恶痛绝,这引发了他的乡愁,使他对故乡尚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所摧毁的淳朴民风十分怀念。

《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虽然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

世界自有它的悲哀,如何用微笑担当——品读作家沈从文作品《边城》

张新颖:包裹了伤痕的文字,成就自己"微笑"的文学

沈从文曾说:这个作品原来是在那么情绪复杂背景鲜明中完成的。过去的失业,生活中的压抑、痛苦,以及音乐和图画吸入生命总量形成的素朴激情,都融汇而为一道长流,倾注入作品中。然而,一切都在"微笑"中担当下来了……

"微笑"担当了什么呢?背后是一个人借助自然和人性、人情的力量来救助自己、纠正自己、发展自己的顽强的生命意志,靠了这样的力量,他没有让因屈辱而生的狭隘的自私、仇恨和报复心生长,也是靠了这样的力量,他支撑自己应对现实和绝望,成就了自己"微笑"的文学。

世界自有它的悲哀,如何用微笑担当——品读作家沈从文作品《边城》

张佳玮:语言带有中国古散文的字句质感

沈从文先生的小说,带有中国古散文的字句质感。比如:"为了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翠色逼人而来""长养着",非常质朴,带着中国传统诗歌炼字的味道。

再比如:"爷爷到溪中央便很快乐地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一些。实则歌声的来复,反而使一切更寂静一些了。"这一句毫无花样,但带出清透玄妙的境界。热闹也热闹得古朴干净,真有南朝文的玄灵清透。

世界自有它的悲哀,如何用微笑担当——品读作家沈从文作品《边城》

少年品读

我的忧伤从何而来——品读《边城》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27班 单馨锐

16岁,我再读《边城》,心里一丝丝的难受涌上来,边城这湿润的回忆也湿润了我的眼眶。我有点搞不懂自己的忧伤从何而来,甚至不清楚这忧伤从何时开始。也许是爷爷病逝时内心的轰然失落;也许是对翠翠那别扭的少女情怀有些急躁却又无比理解的矛盾;也许是当发现起初安稳喜悦的脉络悄无声息地偏离我所期待的轨迹时的措手不及;也许只是因那一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而将灵魂浮起淡淡的忧伤。我不知道。只是被揉碎的心思软软的、酸酸的、闷闷的。翠翠的爱情啊,似串梦般成长起来,青涩而坚定。

茶峒,茶峒,似乎是一个只应孕育永远的安宁与幸福的地方,似乎是一个应该永远被人藏在记忆深处怀恋着的地方。它是那么的温暖纯朴,使我被深深感染着、热爱着。然而,又让我看到了那里坍塌了的白塔、埋葬了的大老、逼走了的二老、孤独的翠翠一人前行的背影。当老马兵给翠翠讲起大老的死、二老的歌声,以及那些飘远在过往流逝的风中的、老船夫生前未曾讲给她听的事儿后,翠翠才从心底明白了,明白了顺顺父子对爷爷的冷漠、碾房的诱惑、二老的赌气下行,以及爷爷的死因……她哭了。但日子还要一日一日过下去,迎面而来的将是什么呢?又无所谓是什么吧。她长大了。那个辫子扎了白绒来替祖父渡船的貌美似观音样子的翠翠,不肯离开祖父的坟。她已意识到一切都过去了,便只能收起绵密柔软的少女心思告别过去。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我看到了边陲小城也避不开的离合悲欢,生老病死;我看到那笑颜、看到那羞怯、看到车路永远再行不了、看到竹雀飞走不知是否将飞回。边城,边城……

如果你也读了一本好书,欢迎来分享你的阅读感受,收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世界自有它的悲哀,如何用微笑担当——品读作家沈从文作品《边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