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羔羊》裡的“委蛇委蛇”,“委蛇”如何讀,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講《說文解字》“辵”部的五個漢字:(辶+只)、逶、迆、遹、避。這五個漢字中,只有避字是常用漢字,所以今天的重點漢字是避。生僻字課程相對枯燥,希望大家堅持。今天五個字的詳情如下:

1、(辶+只)。這個字,GBK字庫沒有,字形為“辶+只”,讀qì。《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曲行也。從辵,只聲。”形聲字,本義是繞道而行。《莊子·人間世》:“吾行卻曲,無傷吾足。”陸德明釋文:“卻,《字書》作。”彎彎繞繞的道路啊,不要傷害我的雙腳!現有有的《莊子》,這裡仍然作“”。

《詩經·羔羊》裡的“委蛇委蛇”,“委蛇”如何讀,什麼意思?

(繞山而行的道路)

本義之外,又引申為彎曲。《廣雅·釋詁一》:“,曲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鬱橈溪谷”。司馬貞《史記索隱》引孟康曰:“其縐中文理,茀鬱曲,有似於溪谷也。”如山谷的小溪一樣彎曲。

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詩經·羔羊》裡的“委蛇委蛇”,“委蛇”如何讀,什麼意思?

(字的小篆寫法)

2、逶。讀wēi。《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逶,逶迆,衺(xié)去之貌。從辵,委聲。蟡,或從蟲為。”形聲字,與“迤”組成是專用詞“逶迆”,也寫作“委蛇”、“逶迆”、“逶迱”、“逶虵”等。這個詞有五個用法:

(1)彎曲連綿貌。就是《說文解字》說的“衺去之貌”。唐代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四:“逶迆,《古今正字》雲:‘逶迆,邪行也。’二並從辵,委、也皆聲也。”比如《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四》:“蹬道逶迆;軒亭幽寂,餘花殘墨,狼藉溪間。”再比如毛主席詩詞《長征》:“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詩經·羔羊》裡的“委蛇委蛇”,“委蛇”如何讀,什麼意思?

(五嶺逶迤騰細浪)

(2)曲折行進。比如《紅樓夢》第二十六回:“賈芸隨著墜兒逶迤來至怡紅院中。”

(3)隱微;宛轉。《後漢書·荀淑傳附荀爽傳論》:“所謂‘大道若屈’,道固逶迆也。”道,總是隱微,宛轉而不直接的。

(4)從容自得貌。《詩·召南·羔羊》:“委蛇委蛇”,陸德明釋文:“《韓詩》作‘逶迆’,雲:公正貌。”鄭玄箋:“委蛇,委曲自得之貌。節儉而順,心志定,故可自得也。”其中的“委蛇”讀作(wēi yí)這句詩的意思就是悠閒得意、自得自適。

(5)斜列貌。潘岳《笙賦》:“脩楇內闢,餘簫外逶。”李善注:“逶,逶迆,漸邪之貌。”這是對笙的描述。

逶的小篆寫法如圖:

《詩經·羔羊》裡的“委蛇委蛇”,“委蛇”如何讀,什麼意思?

(逶的小篆寫法)

3、迆。讀音有兩個:

(一)yǐ。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迆,衺行也。從辵,也聲。”形聲字。本義是斜行,地勢曲折延伸。比如《書·禹貢》:“東至於澧;過九江,至於東陵,東迆北,會於淮。”向東到達澧水;經過洞庭湖,到達東陵;再向東斜行向北,與淮河會合。這段話是描述長江走勢的。

《詩經·羔羊》裡的“委蛇委蛇”,“委蛇”如何讀,什麼意思?

(長江水系圖)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大河右迆,東注漯水矣。”也是這個意思。

本義之外,迆還有一義:斜倚。張衡《東京賦》:“立戈迆戛,農輿輅木。”李善注引薛綜稱:“戈謂木勾矛戟也,戛,長矛也。矛置軒上邪柱之。”“張銑注稱:戈短,故立於車上;矛長,故靡迆邪柱也。”戈和矛立於車上,一短一長,當然是一個直立,一個斜倚。

(二)tuó。讀這個音時,組成專用詞組“迆逗”,挑逗,引誘。清代孔尚任《桃花扇·眠香》:“陳隋花柳,日日芳情迆逗。”

《詩經·羔羊》裡的“委蛇委蛇”,“委蛇”如何讀,什麼意思?

(崑曲《桃花扇》劇照)

當然,迆還有上面逶字組成逶迆一詞的用法,不再另說。

迆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詩經·羔羊》裡的“委蛇委蛇”,“委蛇”如何讀,什麼意思?

(迆字的小篆寫法)

4、遹。讀yù。《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遹,迴避也。從辵,矞聲。”形聲字,本義是邪僻。桂馥《說文義證》:“迴避也者,衺避也。”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遹,猶衺行也。與僻略同。”《集韻·術韻》:“遹,邪也。”比如《詩經·小雅·小旻》:“謀猶迴遹,何日斯沮。”毛傳:“遹,闢也。”政策謀略全是錯誤的,何時結束這樣的痛苦。迴遹,就是邪辟,謀略不對路。孔穎達疏稱解釋得更清楚:“今王謀為政之道,又多邪僻,不循旻天之德已甚矣。”

看《字源》所列遹的字形發展:

《詩經·羔羊》裡的“委蛇委蛇”,“委蛇”如何讀,什麼意思?

(遹的字形發展)

李學勤的《字源》,師玉梅認為遹的本義是“巡視”,這與《說文》不同,認為聲符金文中上部為矛的省形,矛的上部或增加雙手形。下從內,又或內中增“口”作“㕯”。《說文·㕯部》:“矞,以錐有所穿也。”證據是《大盂鼎》,但似乎亦不確鑿,暫時存疑。好在,這個字並不常用,其詳細辨析,另外寫專文。

本義之外,遹又有三個用法:(1)遵循。《爾雅·釋詁上》:“遹,自也;循也。”郭璞注:“自,猶從也;又為循行。”又《釋言》:“遹,述也。”比如《資治通鑑·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繼以孝明、孝章,遹述先志,臨雍拜老,橫經問道。”胡三省注稱:“遹,述也;遵也。”記述其實也是一種遵循。

(2)用作助詞,放在句首,無實義。《正字通·辵部》:“遹,發語詞。”楊樹達《詞詮》:“遹,語首助詞。無義。”比如《詩經·大雅·文王有聲》:“遹求厥寧,遹觀厥成。”力求人民得安寧,終見成功國強盛。遹在此無實義,純發語詞。

(3)又用作姓氏,《萬姓統譜》有載。

遹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詩經·羔羊》裡的“委蛇委蛇”,“委蛇”如何讀,什麼意思?

(遹字的小篆寫法)

5、避。讀bì。《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避,回也。從辵,闢聲。”形聲字。本義是迴避,躲避。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此回依本義訓轉,俗作迴,是也。”《玉篇·辵部》:“避,迴避也。”《孫子·虛實》:“兵之形,避實而擊虛。”唐代杜荀鶴《山中寡婦》:“任是深山最深處,也應無計逃徵徭。”徭役無處不在。近現代漢語也常用此義,比如康有為《公車上書》:“舉人等棟折榱壞,同受傾壓,故不避斧鉞之誅,犯冒鉞之罪,統籌大局,為我皇上陳之。”

《詩經·羔羊》裡的“委蛇委蛇”,“委蛇”如何讀,什麼意思?

(公車上書浮雕)

本義之外,避還有其他用法,比如:

(1)去,離開。《玉篇·辵部》:“避,去也。”比如《莊子·寓言》:“其往也,舍者迎將,其家公執席,妻執由櫛,舍者避席,焬者避灶。”店裡的客人都得迎來送往,那個旅舍的男主人親自為他安排坐席,女主人親手拿著毛巾梳子侍候他盥洗,旅客們見了他都得離開座位,烤火的人見了就遠離火邊。

(2)辭讓。比如杜甫《飲中八仙歌》:“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左相(李適)每日(酒)興起不惜花費萬錢,飲酒如長鯨吞吸百川之水,自稱舉杯豪飲是為了脫開政事,以便辭(職)讓賢。

《詩經·羔羊》裡的“委蛇委蛇”,“委蛇”如何讀,什麼意思?

(飲中八仙圖)

(3)避免,防止。這個用法現代漢語常用,比如毛主席《論持久戰》:“戰爭的雙方,都力爭主動,力避被動。”

(4)違背。《廣韻·寘韻》:“避,違也。”比如《國語·周語下》:“今吾執政無乃實有所避,而滑夫二川之神,使至於爭明,以妨王宮。”韋昭注稱:“避,違也。”現在我們的施政恐怕有違背天理之處,從而擾動了谷、洛二水的神靈,使它們爭流相鬥,以致為害王宮。

避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詩經·羔羊》裡的“委蛇委蛇”,“委蛇”如何讀,什麼意思?

(避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260,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