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在四四年大敗百萬國軍,為什麼在三八年就停止了全面進攻中國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自1937年全面開始,到1938年的武漢會戰後,日軍就停止了全面進攻。自此抗日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教科書上說是日軍失去了繼續進攻的能力,小編在上學的時候就對這個說法表示懷疑,因為在日本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1944年,日軍發動了豫湘桂會戰,大敗百萬國軍。

日軍在四四年大敗百萬國軍,為什麼在三八年就停止了全面進攻中國

1944年,日軍為了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以便將侵華日軍各部分貫通起來,並聯系被切斷海上交通的南洋日軍,並破壞設在中國的美軍空軍基地,以保護本土和東海海上交通安全而發動了豫湘桂會戰。此戰,國民黨軍隊大敗,國軍損失50-60萬兵力、七個空軍基地和36個飛機場,喪失國土20萬平方公里、6000萬人民。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日軍在1944年還這麼能打,為什麼在1938年便停止了對中國的全面進攻呢?

日軍在四四年大敗百萬國軍,為什麼在三八年就停止了全面進攻中國

首先,我們要先看一看1938年的形勢,當時日軍已經攻佔了中國東部,也就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和部分中部地區。而國民黨軍隊已經撤到了地理位置更險要的中西部地區固守。這個時候日軍若要進攻固守在險要地區的國民黨軍隊,必定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而此時的日本國內,因為對中國的戰爭,經濟受到很大的損失,日本的軍國主義者也不能使日本像當時的納粹德國一樣使國家進行全面戰爭。因此,有一點我們要知道,這個時期對於中國來說是全面戰爭,而對於日本這個國家不然。 還有就是剛剛提到的,日本付出了很大的經濟代價,那麼,它必定要加強對以佔領地區的統治和經濟剝削,這是需要很大的兵力來維持的,所以此時日軍在中國的兵力確實是捉衿見肘。而在敵後戰場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已經殘留在日軍已佔領地區內的國民黨軍隊對日軍在已佔領地區的統治威脅很大,所以日軍不得不調集兵力對這些抗日武裝進行“圍剿”。而國民黨當局為了拖延日軍的進攻,多次與日本進行秘密談判,例如山西的閻錫山就把日軍耍了好幾次。這些條件都促使了日軍放緩對中國侵略的步伐。

日軍在四四年大敗百萬國軍,為什麼在三八年就停止了全面進攻中國

而到了1943年秋以後,日本的形勢變得非常嚴峻,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接連失敗,海上交通線被切斷,南洋日軍面臨被切割的困境,美軍設在中國的空軍基地和飛機場對日本本土的空襲也令日本高層恐慌不安。為此,日軍困獸猶鬥,狗急跳牆,才制定了集中兵力從中國戰場尋求突破,企圖固守大陸以堅持長期戰爭的計劃。 對於豫湘桂會戰的失利,國民黨高層是要負很大責任的。在戰役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對日軍的戰略目的判斷失誤,在戰役中指揮失當都是此次戰役的重要原因。而國民黨軍隊的腐敗、墮落也是此次戰役失敗的一大原因;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駐守在河南地區的湯恩伯部隊。湯恩伯治軍不嚴,縱容所部在河南地區作威作福,魚肉百姓,全然不顧當時已受旱災嚴重摺磨的百姓。湯恩伯也因此被稱為河南地區的“湯災”,河南百姓稱湯恩伯為土匪。在河南,國民黨軍37天失38城,湯恩伯部一路逃跑,一路打劫百姓,致使許多百姓幫助比較“仁慈”的日軍追擊湯恩伯部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