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州夾澗村六舉人


山東青州夾澗村六舉人


夾澗是青州市益都辦事處最北邊最大的一個自然村,全村現在又分西、東夾澗兩個行政村。明清時期,這個村村南有一泉眼,是裙帶河發源地。河水自南向北流淌,從夾澗村中穿過。河水清沏見底,魚兒歡遊。河岸上樹木高大,古樹參天,鬱鬱蔥蔥。


這個村又是交通要道,向南有通往青州的南北大道。向東有經張孟口至濰縣的東西大道。兩條大道從夾澗村中交匯,是一交通重地。十字路口有十幾家飯店,接待南來北往的客商。


這個村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是青州城北有名的大糧倉。這個村大都姓馮,是“北海世家”馮裕之後。在清康熙年間,四十二年出了六個舉人,在青州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


為把這個事情搞清楚,筆者查閱了大量資料,調查了有關知情者,終於查清了這件事。明末清初,青州一位文華殿大學士(宰相、正一品)官員馮溥,成為“北海世家”的後起之秀。馮溥的二爺馮琨,(四世) 字季珍,行十九,與其三叔馮士儀,(五世)字於一(行三,是馮珣之三子,行一為馮士衡(五世)馮溥之父。)為了更好的發展,選擇了風水寶地,風景秀麗的裙帶河發源地的——夾澗村住下來。馮琨住村東,習武。馮土儀住村西,習文。由於當時的“北海世家”大都為官,經濟收入十分可觀,是足有銀兩,供習武、習文的,於是置地安家,過起了幸福的生活。


清康熙十一年(1673年),馮琨習武終於出現成果,其孫,馮漷,(六世)字孔泗,首先中武舉(載《臨朐縣誌》),成為馮氏家族中的第四位舉人,夾澗村的第一位舉人。其父馮土彥(五世)行九,字於掄。馮漷當時的武藝十分高強,一心考取武進士,但未成功。他心不死,有了第一個兒子,起名為蓋世。其後人, 現住東、西夾澗村,馮立花、馮立功、馮立忠、馮立溫、馮立民、馮立成等家族均為馮常之後,一生未仕。


清康熙十七年(1679年), 馮琨之七子馮士駿,(五世)字於聲,後改於天,中武舉,成為馮氏家族中的第五位舉人,夾澗村的第二位舉人,馮士駿中武舉之後,還苦練武藝,一心考中武進士,但始終未如心願。但他自己認為,自己的武藝天下第一,於是,將自己的字由於聲改為於天,一生未仕。馮士駿之重孫馮敬(九世),後遷淄博市臨淄區坡子村居住。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7年) ,馮士儀之重孫馮慎,(八世)字思話,號學海,康熙丙子年中舉人(載《益都縣圖志》),成為馮氏家族中第六位舉人、夾澗村的第三位舉人,其父馮芳世(七世),字蘭競,號從吾,府增生。馮慎,業儒未仕,以賢者見稱,有著作《靜長齋詩稿》傳世。後人馮太東家族,現住青州市益都辦事處西夾澗村。


清康熙三十二年,馮琨之重孫馮國昌,(七世) 字公輔,中武舉(載《臨朐縣誌》)。成為馮氏家族中第七位舉人,夾澗村的第四位舉人。其父馮澤(六世),字孔聚,監生,一生未仕。其後人住青州市益都辦事處東夾澗村,馮春會家族是其最近支。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4年) ,馮士儀之重孫馮密,(八世)字汝玉,號學山,曾用名馮縝,中舉人(載《臨朐縣誌》)。成為馮氏家族中第八位舉人,夾澗村的第五位舉人,其父馮芳世,(七世),字蘭竟,號從吾,府增生。馮縝,業儒未仕,以賢者見稱。其後人駐青州市益都辦事處西夾澗村,馮依周、馮依賢、馮景孔、馮景孟、馮景彥等家族是其後人。


清康熙五十三年 (1715年),馮琨之重孫馮國祚(七世)字鶴巖,號雲麓,中武舉(載《益都縣圖志》),成為馮氏家族第九位舉人,夾澗村的第六位舉人,其父馮淞(六世)字孔筠,貢生,授山東省武城縣訓導。其後人駐,青州市益都辦事處東夾澗村,馮春芄家族是其人。

馮氏家族自馮裕公後,明清兩朝,有進土10人,舉人14人, 貢生53人,秀才278人(見《馮氏族譜》第16頁),僅夾澗村,四十二年就出了六位舉人,可見,當時的夾澗村,馮氏家族是多麼的家興業顯,宗族興盛。


夾澗村有輝煌的過去,也有光明的今天,繁榮的未來。有詩為證:


裙帶河畔,鐵路北旁。歷史悠久,一大村莊。鍾靈毓秀,人傑地靈,老母廟會,帶動繁榮。成立武館,遠近聞名,六大舉人,叱吒威猛。土地肥沃,水利充瀛,糧食瓜菜,五穀豐登,沃野千里,交通便捷,前景廣闊,充滿生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