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體教師,學生居家學習不同於學校,專家告訴你具體怎麼做?


@全體教師,學生居家學習不同於學校,專家告訴你具體怎麼做?

隨著寒假的順延 ,學生居家學習問題成為關注的焦點。

居家學習與學校教學環境有什麼不同?

教師的角色和作用有什麼變化?

應該如何用好線上資源和平臺?

學校應該給教師提供什麼樣的幫助……

這些問題真正釐清楚想明白,學生居家學習的效果才能保證 。

今天,小萬萬為大家分享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教授張志勇及華南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鍾柏昌、詹澤慧三位專家的具體建議,值得校長、老師一讀。

@全體教師,學生居家學習不同於學校,專家告訴你具體怎麼做?

張志勇:學生的居家學習不同於學校班級教學

1 充分認識學生居家學習與學校教學的不同

這裡,我要提醒大家:中小學生的居家學習,完全不同於學校教學環境的學生學習。

一是學習環境變了。學生的學習,從學校回到家庭,一下子從專門的學習環境回到家庭的生活環境,這意味著教師對學生學習的控制性,相比於學校教學環境下學生的學習而言大大降低了。

二是組織方式變了。學生居家學習,無法實現學校班級課堂教學背景下師生、生生的交流、互動與生成。這種教學組織方式,迫使教師將過去學校教學情境下由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師生的互動交流組成的完整教學活動,不得不折分成三個相對獨立的環節來進行。

三是教學關係變了。

在學校教學環境下,師生之間的教學關係,教師具有直接的更強的主導性,而在家庭環境下開展的學生居家學習,教師的主導作用弱化了,教師必須研究適宜學生居家學習新型師生關係。

四是管理方式變了。學生居家學習與在校學習相比,教師在管理上面臨的主要不同是:學校各種教學管理制度對學生的硬約束降低了;學校教學環境下教師直接通過作業、測試、評價等方式控制教學過程的作用降低了;學校教學環境下,通過班幹部、學科代表、學習小組長組織學生學習的條件喪失了……由此,教師必須研究管理、指導學生居家學習的新方式。

五是技術方式變了。在學生居家學習環境下,網絡技術成了支撐學生居家學習的“硬技術”,教師指導、引導、干預學生學習必須依賴平臺、網絡和各種教學工具。這對教師現代教學技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許多教師而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是不小的。

@全體教師,學生居家學習不同於學校,專家告訴你具體怎麼做?

2 精心做好學生居家學習的組織保障工作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中小學校要組織好學生的居家學習,必須在以下五個方面想明白,做到位。

一是明確居家學習和本學期整體教學的關係

居家學習和正式開學後新學期的教學是什麼關係?二者如何銜接?中小學校必須有清楚的認知和定位。

這裡,可以把延期開學期間的居家學習,作為幫助指導學生假期學習生活的延伸,這種定位下的學生居家學習,其系統性、完整性、科學性要求不高;而如果定位於新學期教學活動的一部分,那就必須按照各學科課程標準組織學生的居家學習。即使如此,正式開學後,也需要開展過渡性、銜接性教學,才能真正進入到本學期各個學科的正式教學節奏之中。

二是處理好學生文化學科與其他學科教學的關係

應綜合考慮學生居家學習的特點,按照動靜結合的原則,交叉安排好文化課學科學習和德育、美育、體育、勞動教育等方面的課程學習。即使文化課學習,教師也可多安排一些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和自主探究完成的學習任務,要更多地通過遊戲化方式組織學生的學習。

三是充分發揮學科教研組統籌安排學科教學的作用

在學校的統一工作部署下,學校各個學科教研組要集中精力研究好本學科學生居家學習教學計劃,強化課程資源的統一供給,強化作業的統一設計,強化教學評價的統一管理,以及學生居家學習的教學管理,等等。

四是充分發揮好學科網絡教研的作用

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網絡教研機制,通過定期網上教研,交流課程資源、備課成果,研討教學方式,特別是網上教學出現的各種新問題;同時,要藉助網上教研社間,強化學科教師之間的交流研討活動。

五是努力做好學生居家學習的教學技術保障

學校統籌做好課程資源供給、技術平臺供給、教學技術工具供給的同時,還應通過在線教育,加強學生居家學習環境下教師教學技術應用的培訓。同時,學校應組織技術服務團隊全力做好線下教師教學技術指導,以保障每位教師在新教學環境下,能夠順利地指導學生居家學習。


@全體教師,學生居家學習不同於學校,專家告訴你具體怎麼做?

3 科學把握教師指導學生居家學習的原則

一是自教重於他教。我最擔心的是,學校和老師採取簡單化的方式,直接照搬現成的各種教學錄像,把自己的學生放手讓給別人去“上課”。我認為,別人再好的資源、再好的課,也應轉化為自己的資源、自己的課,納入自己的課程教學體系,而不宜讓他人直接“登堂入室”,自己則主動淪落為別人教學的“看客”。

二是自學重於教學。在學生居家學習的環境下,教師在精心準備自己的教學視頻的同時,更應拿出更多的時間來指導學生自學。或者說,要錄製更多的指導學生如何自學的教學視頻,而不是把更多的教學時間用於講解知識點上。教師應適當調整本人的教與學生的學的時間,把更多的精力用於指導好學生自主學習上。

三是組織重於上課。如果說,平時在學校教學時,老師們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於研究如何上好課上,現在則要千方百計地把學生組織起來,千方百計地把學生調動起來。在指導學生居家學習方面,與其說,教師要如何上好課上下功夫,不如說更多地要在如何調動學生居家學習積極性上下功夫。

四是交流重於作業。在學生居家學習環境下,一方面,教師應該更加註意精選作業,為不同的學生、至少為不同學習水平層次的學生提供不同的更有針對性的作業;另一方面,要適當減少學生作業的量,增加學生基於自學、觀看教學視頻和適量作業之後的學習成果的交流活動,讓學生通過交流分享學習成果、鍛鍊學生的思維、表達和促進知識結構化的能力。

五是反饋重於評價。基於學生居家學習的情況,建議老師們適當減少各種考試評價。一方面,要儘量提高考試、測評的效能;另一方面,要節約一些時間出來,增加教師基於作業和高效測試的教學反饋時間,通過矯正性反饋教學,提高學生居家學習的效率,鞏固學生居家學習的成果。

@全體教師,學生居家學習不同於學校,專家告訴你具體怎麼做?

鍾柏昌、詹澤慧:作為非正式學習的在線學習,需要遵循“加減乘除”法則

我們覺得,應該特別注意“加減乘除”這四個要點。

“加”的法則,指的是合理規劃,結合分配率與結合律,科學分配線上線下和各學科的學習時間,查漏補缺,強化學習上的不足之處。此外,也可以增加相關科學素養和信息素養的教育。

例如,關於疫情的網絡信息鋪天蓋地,真假莫辨,信息過載嚴重,容易導致誤信虛假信息和無意識的傳謠行為。因此,要減少信息過載的不良影響,就要學會過濾和鑑別信息,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各種真實和權威信息的來源渠道,歸納信息真偽的交叉驗證方法,批判性分析信息內容的內在邏輯和科學性等。這些素養和能力,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促進。

“減”的法則,指的是資源的理性選擇。疫情期間,諸多平臺都推出了免費學習資源和課程。開放的資源雖多,對學生個體而言,卻不一定是好事,如上述信息過載的問題同樣會產生負面影響,因此需要學會做減法,挑選適合自己的資源。一旦確定要學習的課程後,不要三心二意、輕易改變,避免“猴子下山式”的學習,否則只會浪費時間,導致學習的碎片化和重複化。

“乘”的法則,指的是善用各類學習工具,進行自我學習管理,或參與同伴的互助互學。在線學習的過程可能會比較枯燥,且由於師生時空的分離,學習者容易產生孤獨無助感,學習動力可能較面授學習要低,藉助在線論壇進行同儕互助和知識共享,往往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同伴間相互督促、相互碰撞產生思維的火花,可以實現“1+1>2”的效應。

“除”的法則,指的是學習效果的監測上,應強調學習效率。在線學習時間並非越長越好,否則也會影響視力和健康,以及注意力漂移問題。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都需要特別注意在線學習時間長度和週期的合理安排,避免出現在線學習的“形式主義”沉迷。

總之,疫情期間,在線學習是對孩子們學習規劃能力、自控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鍛鍊。遵循“加減乘除”法則,有助於學生在疫情期間有序、合理、有效地安排學習。

來源 | 人民教育《張志勇:學生的居家學習不同於學校班級教學!具體該怎麼做?校長、教師一定要看》中國教育報2020年02月08日第3版《 疫情面前,深度融合是在線學習的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