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分封到郡縣:淺談古代中國行政制度演變的必然性!

文|歷史時刻錄

從分封到郡縣:淺談古代中國行政制度演變的必然性!

西漢初期:分封、郡縣兩制度並存

公元前211年,秦始皇掃六合一統天下,設三十六郡,改分封為郡縣,自此郡縣制正式登上歷史的舞臺。

分封制為何要被郡縣制所替代?分封制有那些弊端,郡縣制又有哪些好處,帶著這些疑問,我們向下看!

分封制的具體內容以及其存在的弊端

一、分封制的具體內容

先秦時期國家採用的是大家都很瞭解的分封制,即:天子將土地分封給其他王室成員以及功臣,這些人被稱為諸侯王,被分封出去的土地被稱為諸侯國,而諸侯國在自己的土地內在進行分封,分封為卿大夫,之後是士。

從分封到郡縣:淺談古代中國行政制度演變的必然性!

分封制示意圖

大家一定聽過一個典故: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韓信帶兵的秘訣是:給每一萬士兵安排一個將領,即便是一百萬士兵,也只需要一百個將領,韓信帶好這一百個將領,便能掌握百萬大軍,這就是韓信帶兵的原理。

分封制就是這個道理,天子將土地分封給各個諸侯王,而由諸侯王管理這些土地,所以天子只需要管理好諸侯王,便可以管理好天下。

當然,這個想法是好的,但“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實踐”,經實踐證明,或許治軍這個方法可以,但是治國是會出問題的。

二、分封制的弊端

我們來看一下分封制的這個結構:

從分封到郡縣:淺談古代中國行政制度演變的必然性!

分封制組織結構

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

天子可以管理諸侯王,卻無法管理卿大夫,更無法管理士和戍卒。

分封制並沒有制度能夠幫助天子越級管理諸侯以外的人,當然,除了天子直接管轄的自己為數不多的土地外。

這樣的弊端就是天子很容易被架空,也必然會被架空,因為天子無法保證自己時刻擁有足夠威懾諸侯的軍事力量,這是分封制的弊端之一

除了被架空,分封制還有一點不足,無法有效的集中力量,天子雖然能夠調度諸侯王,諸侯王也有義務聽命於天子的安排,但是實際軍事權必定掌握在諸侯手中,“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天子調度諸侯王並不是那麼方便。

這點不足在有外敵之時顯著格外明顯,一但有外部力量插入進來,打破政治平衡,這樣各諸侯就會“

人心思動”,做出不利於天子的事情,這是分封制的弊端之二

從分封到郡縣:淺談古代中國行政制度演變的必然性!

周天子與諸侯王

春秋戰國:“郡縣”的初步嘗試

郡、縣並不是秦始皇首創的行政制度,關於縣最早的記載在《左轉》之中。

公元前627年,有一個名為白狄的部族入侵晉國,晉國發兵抵抗,帶軍將領為大臣胥臣舉薦的郤缺,郤缺大敗白狄,於是晉國國君賞賜給胥臣“先茅之縣”。

楚國也有過類似的記載,但是這個時候的“縣”跟秦始皇以後的縣不太一樣,國君將他們賞賜給大臣,而由大臣治理,國君並不直接治理,這跟分封下的諸侯國沒有本質的區別。

真正的“縣”是在戰國時期才初步的顯現出來,公元前350年,秦國商鞅變法,在地方行政設置縣。

“並諸小鄉聚,集為大縣,縣一令,四十一縣”——《史記·秦本紀》

春秋戰國時期的“縣”主要有三個作用:

  1. 拱衛國度:在國度周邊設縣,包圍國都
  2. 抵禦外敵:在邊疆周圍設縣,抵禦外敵
  3. 加強集權:縣由君主直接管理,縣裡最高長官由君主直接委派,不世襲,並且縣以下還有君主設置的其他行政機構,加強中央集權


從分封到郡縣:淺談古代中國行政制度演變的必然性!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掃滅六國,統一天下,其縣的設置有著一定的功勞。

秦始皇統一天下:郡縣制正式登上歷史的舞臺

秦朝以前雖然已有“縣”的出現,但也只是初步嘗試,沒有踏上正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設三十六郡,改分封為郡縣,設置郡守、郡尉、監御史等官職,並且郡、縣下面還設有其他基層單位,由皇帝直接管理,大大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關於郡縣制的設立過程,在《史記》中有明確的記載:

丞相王綰:“各諸侯國剛剛被打敗,燕、齊等地,所處偏遠,不給他們設王,無法鎮壓安撫那裡,請立各位皇子為王,希望皇帝恩准”

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史記》

王綰的主張是繼續實行分封制。

廷尉李斯:“周天子分封眾多宗室之人為諸侯王,但是多年之後不在親近,反而相互如仇人一樣,互相攻伐,而如今國家統一,地方都設置了郡縣,皇子功臣用國家的俸祿賞賜給他們就夠了,可以使他們安定,設置諸侯國沒有好處。”

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史記》

李斯主張是實行郡縣制。

從分封到郡縣:淺談古代中國行政制度演變的必然性!

二十四史第一史:史記

最後秦始皇給出結論:“以前天下處於無休止的戰爭,正是因為諸侯國的存在,如今天下方安定,就在設置諸侯國,這豈不是等於製造戰爭?”

於是,最後秦始皇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實行郡縣制。

淺談行政制度的演變:由分封轉變為郡縣制度的必然性

以上是中國古代行政制度的演變過程:由分封制演變成郡縣制,那麼為什麼是如此演變呢?

先前所說,分封制有兩個弊端,一是天子權力易被架空;二是無法有效集中力量。

周朝末年,諸侯林立,周天子名存實亡,這是分封制弊端之一,天子權力易被架空的體現。

天子權力被架空的直接影響是,各路諸侯割據自立,互相討伐,紛爭不斷。

於天子的角度,自然要想盡辦法,使自己不被架空,從而執掌天下,做到真正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而從百姓的角度,自然希望天下永久太平,永無戰亂。

因此,分封制的改革勢在必行。

再看戰國時期,首先因分封制的弊端之一,“天子”權力被架空,逐漸形成戰國七雄的局面。

而戰國時期的各諸侯國全部參入到了一場“生與死”的競賽之中,強者生存,弱者滅亡,因此,各諸侯國無不想方設法的增強自己,從而使自己生存下去。

從分封到郡縣:淺談古代中國行政制度演變的必然性!

戰國七雄形勢圖

而諸侯國們如何在亂世之中生存下去,增加自己的競爭力?那就是通過改革彌補分封制的第二個弊端,權力無法集中問題。

只有權力高度集中,才能有效的整合各種資源,增加自己的實力,保證自己的生存。

綜上,分封制改革迫在眉睫,於是,有了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各種改革,“郡縣”由此誕生。

不可集權的分封制演變為可集權的郡縣制是歷史的必然。

郡縣制度優於分封制度論證

很多人擁有疑問,郡縣制就真的比分封制好嗎?為何使用郡縣制的秦國二世而亡?秦始皇之後仍然有那麼多人改郡縣為分封呢?

秦王朝二世而亡在歷史上是一個遺憾,也因此很多人質疑郡縣制的可行性,而秦王朝真正的滅亡原因是用力過勁,求治過速,下藥過猛,國家運轉速度過快超過了百姓的最高承受標準,因此,還未等郡縣制的優勢體現出來,秦王朝便滅亡了。

秦始皇之後仍有很有多“帝王”改郡縣為分封:

項羽滅秦之後分天下為十八路諸侯

劉邦創立天下之後分封七大異姓王

司馬炎登上皇位分封宗室二十七王

朱元璋建國之後之後大封皇子皇孫

從分封到郡縣:淺談古代中國行政制度演變的必然性!

左上:項羽;右上劉邦;左下:司馬炎;右下:朱元璋

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後,不出半年齊王田榮、漢王劉邦等人便發動叛亂,天下大亂。

劉邦自從分封完七大異姓王之後,便發現他是一個“爛攤子”,因此劉邦後半生的工作就是將這個“爛攤子”解決,大殺異姓王;劉邦殺完異姓王改為同姓王,其子孫們發展,同姓王也不靠譜,於是又經過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三代人的努力,終於在武帝時期,解決分封制的隱患,全部改為郡縣制。

司馬炎分封二十七王的後果是,不久便爆發“八王之亂”,從而導致“五胡亂華”,民不聊生,晉朝成為歷史上“名聲最差”的大一統王朝。

朱元璋分封之後,二代便爆發“靖難之役”,叔叔朱棣奪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靖難之役”成為了大明王朝的一個遺憾。

綜上,可證明自秦始皇之後分封制不再符合國家的發展,郡縣制才是眾望所歸。

結論

古代封建社會的進步與完善也就是皇權的集中過程,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無不是皇權高度集中的時代,也因此他們可以成就偉業。

在看古代紛爭時期,如東漢末年、五胡亂華、五代十國,無不是由於皇帝大權旁落而導致,一但皇帝沒有絕對的威信,各路割據勢力便會相互討伐,角逐天下,天下大亂,

郡縣制有利於皇權的集中,而分封制有礙於皇權集中,所以郡縣制全面替代分封制是必然現象。

歷史時刻錄說歷史,喜歡的朋友點個關注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