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寶麟:活在宋代的書法家

曹寶麟,1946年5月出生於上海,曾任安徽省書協副主,現為暨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兼書法研究所所長,滄浪書社社員。多次擔任全國中青展、全國書學研討會、中國書法蘭亭獎理論獎評委。

曹寶麟:活在宋代的書法家

當代書壇,對於曹寶麟先生書法及學術的評論可謂多矣,或褒或貶,然能得肯綮者不多。餘今試言之,以探其賾。

曹寶麟:活在宋代的書法家

一曰積學儲寶。

曹先生一介學人,數十年沉潛書史,開拓凍土,考斟古帖。他為學崇尚“語言的考古”,通常由古人的片箋短札入手,圍繞一個詞、一句話,周旋往復,旁徵博引,由小及大,鉤深入神,醉心於“窄而深”的研究。

曹先生為學如此,於書亦然。他對臨古帖,追求纖毫畢肖的效果;尚友古人,能旁搜傳世所有書跡,潛神晤對,追真奪神。數十年的苦心孤詣、心無旁騖,使得曹先生能真正吃透古人。

就繼承米芾行書而論,數百年來,能專力於斯,登堂入室而探驪珠者,曹先生當為翹楚。更為重要的是,曹先生平生從事米芾書帖和生平事蹟的考證,成就斐然。以學養書,無疑是曹先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曹寶麟:活在宋代的書法家

二曰棲心宋人。

中國文化,至宋造極。宋代書壇,能手如林蘇、黃、米、蔡,各標先後。尚意之風,眾口能言。老米在“宋四家”中,雖然文采稍遜蘇、黃,學識亦難言出眾,但其筆勢瀾翻、技巧一流卻是不爭的事實。

曹先生早年即學老米,中歲曾上溯晉唐,晚年復泛覽蘇、黃,以米芾立基,流連於四家之間,考研史事,也以宋朝為主,《抱甕集》《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即是其多年心血之結晶。

曹寶麟:活在宋代的書法家

曹先生以行書為擅,對於老米行書的各種筆法,瞭然於胸,所作小字橫卷,筆勢奕奕,穠纖得宜,真力瀰漫處,不讓古賢。時人常以繼承痕跡過重而病先生,實乃不知先生厚積薄發之深意。

設若愚公不移山,其路有兩條:一是翻過山去,二是繞道而行。今世之學書者,多屬繞道而行者,曹先生則屬翻山者也。無盡風光在險峰,無怪乎先生能賞無盡風光也。

試觀曹先生近年之作,時見黃之瘦勁欹側和蘇之平和爛漫,諦視良久,依然能辨老米“字”之痕跡,藏舟于山,大力者負之而走,殆即此乎?

曹寶麟:活在宋代的書法家

三曰重法尚意。

學人之書,每以氣息相尚,如蘭如芷,沁人心脾。然亦有假學者之名為書法之拙劣而開拓者。所謂無意於書而書乃佳,其前提是有必要的技巧和法度的儲備,若無此,縱然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也無益於書。

曹先生於書,講究無一筆無來處,錘鍊點畫,營構字形,必力破餘地而後止。今世書壇,厚宋而薄唐,蓋喜性情揮灑之風而不願規旋矩折於法度之內,以至學宋者多流於油滑和淺薄,曹先生則不然,以唐法而運宋意,觀其運筆,迅疾揮灑而弛張有度,其點畫、意韻飄然而厚重沉實,所謂法意兩備、有功有性者也。

曹寶麟:活在宋代的書法家

四曰妙盡古今。

曹先生之於書,不獨深入宋人堂奧,其對《聖教序》《龍藏寺碑》及褚遂良楷書下過深功夫。古來學《聖教》者,容易招致“院體”之誚,因其字形大小相似,難以連綿成篇。

曹先生於此處因難而見巧,其書法不以連綿起伏為主,而將真力與氣勢貫注於單字之間,在看似字字壘砌的章法中,運之以雷霆萬鈞之筆,將滿紙雲煙的縱逸揮灑轉化為字字珠璣的苦心經營,不但突破了所謂“院體”的束縛,而且以渾厚老成之筆豐富了每個單字的內涵,讓人們震撼於一種“毫髮無遺恨,波瀾獨老成”的境界。

曹寶麟:活在宋代的書法家

曹先生曾經自言:“我把自己定位為學者。學者就得寫學者字,這應該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學者往往理性多於感性,這也就決定了我不屬於那種以張揚個性為己任的表現型書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